“世界上沒有后悔藥,但好的醫生可以讓你免于后悔。”
這是一位安徽藉農民工在四川成都,對一位專治“爛腸子”資深女醫生流著淚說出的一句話。這位農民工姓楊,人們都叫他老楊,這位女醫生就是我們這次探訪的主人公——康漢文老師,執業于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的一家醫院。
▲康漢文大夫
老楊說起這句感觸頗深的話,一是因為康老師治好了困擾自己多年的潰瘍性結腸炎,二是因為一個病友的故事,讓他背脊發涼,感到非常的后怕。
“那個人比我們年輕得多,當時40歲出頭吧。”現在講起病友的故事,老楊眼里還滿是惋惜,“他真名叫啥不知道,群里大家都叫他的網名茶茶。”聽老楊說,茶茶27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家創業公司的小老板,手下幾十號人,身家千萬。31歲那年,參加公司副總的婚禮,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白酒,突然就腹痛不止、便血,最后經過檢查,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
剛看到報告單的時候,茶茶還覺得“不就是一個炎癥嘛”,吃吃消炎藥有可能就好了。沒想到接下來幾年間,他輾轉省內外多家大三甲醫院,遍訪名醫,嘗試了多種治療方法:西、中、偏、秘、保……但凡有人推薦的、廣告看到的,他都會一一嘗試,甚至還跑到境外,經人推薦用了一種價格高達5000多的針劑,本以為會藥到病除,但還是差強人意......就這樣反反復復,時好時壞。最終在半年前由潰瘍性結腸炎轉成了大腸癌,年紀輕輕就拋下事業和家人,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嘆息。
“當時我們在一個群里面,我也給他分享了給我醫病的康老師,我自己“爛腸子”就是在康老師的精心救治下好的,我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他一直沒有來找過康老師,要是他能早點來找一下康老師,讓康老師幫他看一下,可能就不會變成癌癥了吧,也不至于年紀輕輕就蹉跎了,唉……”老楊每每一想起這里就很難過,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家庭棟梁,明明有可能治愈的希望,卻因為走彎路失去了生命;二是如果自己沒有遇到康老師,會不會也會步入茶茶這個年輕人的后塵……好在他這場潛在的悲劇被康老師及時止住了。
“哪些人容易“爛腸子”呢?其實所謂的“爛腸子”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道白塞氏病等等一大類腸道慢性糜爛性疾病,普通人群均會發病,尤其是精神壓力比較大的群體。”康老師解釋說,據權威治療統計,在眾多確診病例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由于常常面臨巨大精神壓力和失控的情緒狀態,其腸道糜爛性炎癥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精神放松、情緒穩定的人群。再加之目前大環境下的食物安全性等因素,遺傳、生活習慣,精神心理因素等等是腸道糜爛性炎癥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腸道,作為食物消化、營養吸收、糞便形成與排泄的關鍵通道,其內部環境復雜而微妙。潰瘍性結腸炎本身病死率較低,但卻是一種很難纏的慢性病。”康漢文老師說,據統計,我國潰炎癥性腸病每年確診發病率雖為萬分之一,但實際患病人數遠超此數,許多患者發病初期不重視,往往拖延至嚴重黏液血便時才選擇就醫診治,大多都為時已晚了。
▲康漢文在醫科大學的青澀時光
康漢文老師自小就是個心地善良且天資聰穎的孩子。在她還是個初中生的時候時,有一天,她的妹妹突發腎區疼痛,她通過翻閱《辭海》的相關內容,推測妹妹可能是是“腎結石引起的腎絞痛”,并及時送她到了醫院,當接診的醫生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直呼“小姑娘,了不起”,從此這個少女便一頭扎進了浩如煙海的醫學知識,以優異成績考入自己理想的學校——西安醫科大學。
從1990年畢業開始算,年逾五旬的康漢文老師,已經從醫三十余年,其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跟胃腸道疾病打交道。
大家都喜歡看美好的風景,肛腸這些地方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然而一顆少女心的康漢文老師一研究就是三十多年,常人可能真沒法想象。康老師聊起這些往事仿佛在回憶一些甜蜜的經歷,全程笑不活了:“九十年代我們給病人做腸鏡檢查,科技沒有現在這樣先進,腸鏡還是“目鏡”檢查,沒有電子顯示屏,就是用個長長檢查管,醫生用眼睛懟在檢查管的一頭觀看檢查,常常在快做到闌尾的時候,我的臉就湊到患者屁股的地方了,然后病人的腸道里面又是打了氣的,患者一放屁,噴得我滿臉糞汁兒……我老公來探親,看到這場景還調侃我說,‘媳婦兒,你咋干這樣惡心的事兒呢’,哈哈哈!”
▲康漢文為患者做內鏡手術
“但是作為醫生沒辦法啊,必須要直面病痛疾苦,從治病的角度來說,看肛腸和看口腔沒啥區別,沒有高低之分!”康漢文說讓她堅定選擇這條“最沒有風景”的研究之路,還是因為一件事情的觸動,就是90年代初,康老師還是在陜西工作,“那是一個18歲的小戰士,身強力壯的,長得也俊,應該是克隆恩病,病灶就是大腸糜爛、炎癥引起的,如果這個病人放到現在的話,我會有很多治療方法的。但當時卻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案,只能給他保守的綜合治療,記過后面就出現了一個腸穿孔、腸瘺合并重度感染,很快就去世了。他父親是我們陜西老鄉嘛,白發人送黑發人,看得我心痛不已,眼淚噠噠噠不止……”
為了不再讓這樣慘痛的場景重現,康漢文老師開啟了瘋狂的學習精進之路,拜訪名師,研讀經典,時刻關注醫學前沿發展。三十多年來,雖然作為醫生,見慣了很多人間疾苦,但是她的心沒有絲毫的麻木,依舊充滿溫情,依舊會因為他人的事而喜怒哀樂,依舊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不同的是,她沒有再讓小戰士的悲劇重演過一次。
▲康漢文慰問患者
康老師謙虛地說:“如果這算一點成績的話,不能完全歸功于我自己,這些年的案例中,有我的經驗、醫術的付出,也有新藥的加持,也有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甚至還有領導支持!”
比如前面提到的老楊,他五十多歲還在工地上班,因為腸道疾病導致他每隔幾分鐘就要上廁所,總是被工頭批評偷懶,他也很委屈!最后到醫院檢查,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到處看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找到康老師的時候,整個下半截的腸子都是爛的,情況很危急。
“要治嘛,又沒錢,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受苦,我盡量想辦法!”康老師說,“我當時就對他說,必須治,墊錢我都要治。我就簡單用了三種,吃藥+藥物灌腸+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僅治療二十三天后,腹痛、血便等癥狀通通消失了。后面復查腸鏡檢查,原來潰爛出血腸管都奇跡般的愈合了!醫院的院長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在給老楊辦理出院的時候,申請給他減免了部分費用。”
回想起經受過的無數患者,給那么多人帶去健康的福音,康漢文老師每天工作都充滿能量,活力滿滿。別人稱她為“名醫”,她總是感到很滿足,她說患者喊一句“名醫”比墻上掛個牌子更讓她高興,但是她也會聲明:“好醫治好病,好藥成名醫。這些都歸功于國家進步和科技發展,過去治不好的或者需要花高價的,現在花小錢就能做到,我怎么不高興啊,我是為患者高興,為我們現在的社會高興。”
▲康漢文駐扎大涼山地區幫扶醫療
“但愿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這是康老師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治療未病才是一名醫生的終極目標”。經過仔細了解,康老師真是所言非虛。
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康老師當之無愧是一個擁有大愛精神、熱衷奉獻的好醫生!從2018年到2021年,作為一個城市長大的女性,整整三年時間在偏遠的大涼山地區進行義務醫療幫扶工作。同時,她還熱衷公益事業,義務愛心獻血十余載,截至今年已經累積無償愛心獻血8000毫升,因為怕被家里人責怪自己,很多次都是瞞著家人去獻血。“我干的是消化科,常年診治的是嘔血和便血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科室本身就是需要用血‘大戶’,我必須要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說不定我獻的血我的患者就能用上呢!”康老師驕傲地說,她有一個小目標,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是一萬毫升的無償愛心獻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