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醫大胃腸醫院一患者,腸鏡檢查意外發現高達19枚腸息肉,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徑達到了3厘米,經煙臺醫大胃腸醫院權威專家團隊的專業鏡下治療團隊的專業操作下,這些病灶均被成功安全切除。患者家屬對醫院優質的服務和精湛的醫術贊不絕口:“技術非常好,服務細致,對病人特別照顧!”
這位65歲的患者最初因大便干結到院就診,本以為只是便秘,但腸鏡檢查結果令人震驚。煙臺醫大胃腸醫院特聘專家、名譽院長辛獻運教授(曾任煙臺山醫院、煙臺市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業務院長)指出,長期便秘或大便干燥,可能反映腸道蠕動功能受損、腫瘤壓迫或息肉占位阻礙糞便通過。尤其這位患者平日不愛吃蔬菜,喝水也比較少,喜好抽煙、喝酒,這些不當因素的疊加,會增加息肉發生的風險。
這位患者非常幸運,雖然息肉數量多、體積大,但病理結果為低級別管狀腺瘤,屬于癌前病變中風險較低的類型。若放任不管,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潛在的癌前病變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發展,甚至轉化為癌癥。
腸息肉為何需早防早治
辛院長解釋,腸息肉是腸癌的主要“前身”,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較高。但息肉生長隱匿,大部分息肉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容易被忽視。醫學研究表明,約90%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早期發現并切除腸道息肉,阻斷癌變進程。
胃腸鏡檢查:洞察消化道健康的“金標準”
胃腸鏡是目前診斷胃腸道疾病直接、有效的手段。通過內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消化道黏膜的細微變化,并能在發現息肉時就進行切除,避免其進一步發展。
煙臺醫大胃腸醫院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和先進的診療設備。為了提高早癌的發現率,醫院引進了進口奧林巴斯CV-290型高清胃腸鏡,高清成像、NBI窄帶成像等先進技術,幫助醫生精準識別容易被忽視的微小病變和早期癌變。且發現可疑病灶的同時,能夠精準地進行病理活檢取樣,還可直接進行內鏡下的微創切除,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
40歲后,胃腸鏡體檢必不可少!
早篩查才能早干預,這位患者的經歷突顯了定期胃腸鏡體檢的價值。辛院長強調,40歲是消化道癌風險的轉折點,40歲以上人群定期胃腸鏡體檢很有必要,即使沒有癥狀,也應將胃腸鏡視為常規體檢項目,防患于未然。
這些高危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辛院長強調,以下高危人群符合任意一條,都重視定期提前篩查。
1.年齡≥40歲人群:不論是否有癥狀。
2.家族史: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或結直腸癌病史。
3.不良習慣:喜食高鹽、腌制、熏制、辛辣刺激性食物。長期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低膳食纖維。常吃剩菜剩飯,三餐不規律,暴飲暴食或過饑過飽。吸煙及重度飲酒。
4.感染或疾病史:
幽門螺桿菌感染。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長期不愈的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便秘或慢性腹瀉、糞便潛血陽性。
煙臺醫大胃腸醫院辛獻運院長呼吁,別讓"小毛病"拖成"大問題",定期進行胃腸鏡體檢,胃腸健康關乎生命質量,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扭轉潛在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