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們對讀者“下手”了。
加了微信后,讀者的消息
我們一直知道,自己有一批寶藏讀者。每個選題之下,你們積極留言,很多內容讓我們捶胸頓足:早知道采訪到你們就好了。
這位讀者關注3年,在公號下留言94條,每條都言之有物,有自己相關的經歷,也有對城市的觀察。
她說自己碰到的調外幣打樁模子爺叔做事上路,會坦白說:“小姑娘,我現在不格算,儂去柜臺上去調。”她也問過常去的五金店老板生意怎么樣,她還發現爸爸那輩的確是男的買菜比女的還多。
各種選題,讀者都有話說
好幾次留言都讓我們有一種“早說啊”的遺憾,還好這次,她的留言內容似乎是預知了我們即將要做的一個選題,于是聯系上她,有了這一場網友“奔現”。
采訪之中,說到一些話題,她就會說:哦,這個你們寫過的。
確實,寫過很多了。她的話說在最適合回顧總結的年底,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回頭看了看。這一看不要緊,居然發現我們已經十歲了。
2014年8月24日,我們發布了第一條推送,至今已經發送536篇原創內容。
插畫小妹為故事的主人公
畫下了留存在他記憶中的場景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寫了很多年。
那個時候,內容是靠報紙上一個一個鉛字構成的。
曾經,我們叫《星期日周刊》,每個周日打開《新聞晨報》,你可以看到多個版面的長文章。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星期日周刊》在公眾號上,有了新的名字——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要記錄的是:上海、市民、生活。
雖然名字長得像個營銷號,但其實我們是認真嚴肅地在記錄上海的一切:
里弄新村,爺叔阿姨,菜場灶披,家長里短,濃油赤醬,西式糕點、城市變化……
我們寫過“市民大歷史”:,上海人在香港系列,老北站站臺上海人家的悲歡離合,三線故事系列,離開弄堂的日子、定海橋“流氓”史、上海人與馬桶的斗爭史……
我們寫弄堂、新村、咖啡館,馬路上街沿。
我們也寫爺叔、阿姨,上海小囡,“新上海人”。
2016年,我們與“未讀”合作編著出版了《弄堂風流記》一書。
摘選了15章市指筆下的上海弄堂故事
今年再讀這本書的時候,發現這些內容并沒有過時,并且記錄下了很多已經消失的物事。說不過時,不是自夸,而是人與生活從來都是經久不衰的。
也是這一年,我們制作了一檔滬語短節目《瞎講有啥講頭》,大家因此認識了翹老師。
是的,我們做起了視頻。
2020年12月29日,我們在嗶哩嗶哩發布了第一條視頻。
B站最初的視頻
自此,共發布83條中長視頻。
在嗶哩嗶哩上,我們慢慢收獲了不少粉絲,上過b站首頁,是2023年度機構媒體優質UP主,也得到過總計5位數的回復。
在b站粉絲到10萬的時候,我們制作了一個視頻。
彈幕說“我我我”
在抖音、小紅書、微博,我們都有賬號,不知不覺積累了幾十萬粉絲。
每一個視頻,都脫胎于文章的采寫,會為視頻專門寫一份腳本,真人旁白錄制。
文字和視頻內容又落地于展覽,2023年1月,我們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攜手推出“魔都新春漫游指南”。
展覽海報
2024年1月,我們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又一起舉辦了“魔都新春購物指南”。
明年初,我們和群藝還會繼續推出春節大展。敬請期待。
02
從報紙時代開始算起,我們的作者隊伍有了不小的變化。
但不變的是,每次選題會,我們都會詰問自己:上海、市民、生活,這三個詞脫離了伐?
文章最后的slogan——真實的生活,自由的靈魂,脫離了伐?
slogan
有的作者離開后,說自己在這里的十年,寫的每一句都是自己想說的話,做的每一個選題都是自己感興趣的。
有的作者是新上海人,但是擁有真摯的熱忱,在一次次采訪中,學了上海話。
“開始覺得這座城市真正與自己有關”,應該是市指作者共同的感悟。
慢慢地,作者們走在街上,被越來越多的物事吸引,越走越慢。阿姨爺叔、煙囪、字體、饅頭、夏休的面館、帆布袋上的內容……我們以一個市民的視角觀察這座城市,然后采訪、思考、撰寫。
曾有讀者在轉發一文時,做出了合理推測:這是已經到了吃飯拉屎都在思考選題的程度,才會做出這樣的選題。
沒錯。差不多是到了這個程度。
但我們依然有瓶頸。
03
上海在過去40年的變化,很大很快。
寫過上海那么多條弄堂和弄堂生活后,這種居住形式慢慢走進了歷史尾聲。
住在老西門的作者,以一文,和自己心里的老西門好好作了別。
老西門的“百年孤獨”
曾經我們寫過很多與順昌路有關的選題,但最終,看過了江西飯店的突然走紅后,還是親眼看著它閉上了門窗。
2020年12月,我們以貓喻街,從店貓的視角寫下了順昌路的氣質——不缺鄰里和鬧猛,踏實而自由。
那個時候,我們問自己,過往的上海氣息正在一點點消失,記錄了那么多弄堂風流之后,未來我們寫什么?
我們迷惘過。
我們漸漸和里弄生活告別,和這座城市的所有人一樣,接受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好在,在這種城市變化發展中,我們又有了新的觀察。有很多選題,等待去做。比如,,……
阿姨爺叔在咖啡館交際
我們也開啟了新欄目《市指小調查》,以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在街頭采訪,在青旅、輪渡、精致面包店、熱門打卡地、迪士尼等地,尋到觀看城市的另一個視角。
市指小調查
我們從來都認為,在宏大話語下,個體值得被看見。
是無數個個體,構成了時代。
每一次,不管是經人介紹還是路上街采歸來,我們心里都很感激這些素不相識的人,大方地向我們分享他們各自的人生和所思所想。是所有接受采訪的人和他們的記憶、表達,構成了“上海市民生活指南”,構筑了這座城市的時代檔案。
讓我們感動的是,被訪者甚至還反過來感謝我們。
有人說 ,貢獻一份時代回憶,那是很有意思、相當愿意的;
有人說,謝謝你幫我們回憶5年前(在老房子里的)快樂。
而其實,是應該我們來表達感謝,我們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點開文章的每一個你。
和讀者采訪到最后,她說:每個禮拜天,我就等著你們的更新。
臨走,她也誠懇地說:多接幾個恰飯貼。有合適的品牌,我會給你們推薦。
我們能感受到,忠粉對我們的疼愛,我們也希望,繼續好好寫好好拍,能有飯恰,能有下一個十年可以展望。
過去十年,感謝你們相伴。
愿你我都能找到在這座城市的容身之處,自由而真實。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顧汀汀/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