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開始后,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膠東武裝力量發(fā)展迅速,部隊番號變化也很頻繁。
這段歷史需要認真捋一下,不然看得人頭暈。
以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義為開端,“三軍”成立;1938年3月8日,掖縣玉皇頂起義,“三支隊”成立。
1938年9月,膠東部隊整編為5支隊。1939年9月,5支隊整編成下轄第13、14、15團共3個主力團。同時成立第3軍區(qū)。
1940年9月,5支隊改編為山東縱隊第5旅。5支隊改5旅后,又將第3軍區(qū)改建為新的5支隊。下設(shè)第1、2、3共3個團。
這個順序是:先有三軍,后有三支隊。
然后兩支隊伍合并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5支隊,過了幾個月,又改為山東縱隊第5支隊。
之后,5支隊把隊伍整編成三個團,分別是13、14、15團,并成立了第三軍。
然后5支隊改稱5旅。仍然轄原來的三個團。
同時,又成立了個新的5支隊,這個5支隊也下轄三個團,分別是1、2、3團,這樣,共產(chǎn)黨膠東抗日武裝就達到了六個團。
5旅成立時,旅團級干部做了適當調(diào)整。
旅長:吳克華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錦純
參謀長:趙一萍
政治部副主任:張鐸
供給處處長:高達三(此人便是傳為許世友、田普說媒的高大山)。
衛(wèi)生處處長:袁榮
上面這張照片十分珍貴,拍攝于1939年11月,前排左起:蔡雍泉、高錦純、黎玉、趙一萍、李丙令,后排左起:李耀文、張鐸、張咨明。
5旅下轄3個團:
13團團長李紹橋,政委盧曉風
14團副團長于得水,政委雨晴。
15團團長梁海波,政委李丙令。
5位正團級主官,4人先后犧牲,只有1人建國后在領(lǐng)導崗位上任職。
對敵斗爭的殘酷性不是可以想象的。
第13團團長李紹橋、政委蘇曉風兩人于1940年12月掖縣上莊戰(zhàn)斗中,為奪回被敵人搶走的重機槍“老黃牛”,一人戰(zhàn)斗中犧牲,一人受傷被捕后,遭敵人殺害。
李紹橋是河南省商城縣人,21歲參加紅軍,1940年1月來到山東,為13團第一任團長。犧牲時年僅30歲。
蘇曉風原名張爾乙,蓬萊潮水一村人,犧牲時年僅25歲。
14團政委雨晴原名于立曉,牟平人,于1941年11月28日在膠東招萊邊區(qū)崤山戰(zhàn)斗中犧牲,年僅23歲。
15團團長梁海波是龍口人,1941年5月犧牲于萊陽赤山戰(zhàn)斗。
年僅27歲。不到一年時間,5旅的5個正團級干部犧牲了4個。旅政治部副主任張鐸1941年1月犧牲于平度,年僅26歲。
李丙令是平度人,
1945年率部渡海北上,參加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zhàn)。后任第41軍121師政委,解放后任廣州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2年6月13日去世,享年85歲。
14團當時沒設(shè)團長,于得水任副團長。
于得水是膠東的傳奇人物,是膠東紅軍游擊隊的創(chuàng)始人。
建國后曾任安徽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等職,1961年,他從部隊轉(zhuǎn)業(yè)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以于得水的資歷,授個大校實在是有點委屈。
不過,看好多資料介紹,于得水是一個很看得開的人,或許是經(jīng)歷了那多的生生死死、見過自己身邊的這么多兄弟都犧牲在戰(zhàn)場上,對物欲已經(jīng)看得很淡的緣故吧。
1967年2月16日去世。享年61歲。
特別提出來的是,這一階段,萊陽的3?個正團級干部先后犧牲。
分別是:
1938年9月成立的5支隊14團政委張咨明;1940年9月成立的新5支隊1團政委張寰旭。
膠?東?八?路?軍?5?支?隊?62團?政委李?佐?民?。?
張咨明原名張銘通。萊陽縣(今萊西市)西張家寨子人,1940年6月6日犧牲于招遠靈山戰(zhàn)斗。
李佐?民?是?萊?陽?(?今?萊?西?)?李?格莊村人,?1940年?在?窯?山?反?投?降?戰(zhàn)?斗?中?犧牲。?
張寰旭又名張煥旭,萊陽縣高格莊大泊子村人。1942年11月21日,反擊日偽頑大“掃蕩”,在馬石山率部掩護被困群眾突圍時壯烈犧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