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正月初一,四川某小縣城的集市上,炮聲依舊隆隆,然而市場的攤販卻照常吆喝賣豆腐、擺糖葫蘆。突然間,兩個穿著軍裝的漢子哈哈大笑著碰杯:“兄弟,今年再打一仗,明年再喝這杯酒?”
原來,正月的軍閥也講規矩,打完仗還要拜年。
這場“戰爭”,沒人死傷,炮聲不過是賀歲煙花的另類演繹。
而這荒唐的一天,不過是四川軍閥混戰的冰山一角。你能想象嗎?在這里,仗越打越多,情誼也越深,仿佛這戰火中燃燒的不是仇恨,而是鄉土間的那點人情味。
山河破碎,群雄割據,軍閥混戰鬧劇的開場
四川的軍閥混戰,要從1912年說起。那個時候,袁世凱稱帝失敗,全國都亂套了,地方上的軍閥一個個活躍起來,四川自然也沒落下。
各位大大小小的軍閥,搶地盤、搶資源,好比一群地主爭著做村長,明面上你死我活,背地里卻也沒少喝酒吃肉。川地之亂就這樣拉開了大幕。
當時的四川,可謂是山高路險、兵多將廣,劉湘、熊克武、劉文輝、鄧錫侯等各路人物各自盤踞,打起了名副其實的“防區制”。
這套玩法簡單粗暴:誰的部隊占了地盤,誰就能征稅。這可不得了,有錢才能養兵,有兵才能擴地,這算盤一打,四川的軍閥們自然誰也不肯服氣。
于是乎,這些年里,他們仗一場接一場地打,從1912年到1933年,這些軍閥一共打了470多次仗。
兵荒馬亂不說,最奇怪的是,這些仗打得既離譜又潦草,居然有時候能從早上打到晚上,愣是一個人都沒傷著!
你說這仗打得,就跟過家家似的,氣勢洶洶地開了槍,最后人家還大搖大擺地回去吃飯。
打打停停,拜年喝酒——四川軍閥的另類“情義”
打了一天不見傷亡,這在四川混戰史上可不稀奇。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軍閥居然還能在年節時停戰,相互拜年。
按理說,打仗那是刀兵相見,怎么也該有些火氣吧?可到了年關,他們偏偏規矩得很,該拜年拜年,該送禮送禮,真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是仇人還是朋友。
有一次,劉湘和劉文輝的部隊正交火呢,正好碰上春節,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忽然一方喊了聲:“停停停!都別動手,春節到了,得拜個年!”
于是兩邊人馬齊齊停戰,提著禮物互相拜訪,還不忘坐下來喝杯酒、吃頓團圓飯。這一幕,簡直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誤把戰場當成了聯誼會。
這打仗打得如此隨意,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你可能要問:他們這是演戲呢,還是認真打仗?其實啊,演戲也不是全無道理。
四川的軍閥們個個精明著呢,他們不是不知道打仗傷兵動武對自己也沒好處。畢竟,軍費要自己掏,士兵要自己養,萬一傷亡慘重了,這個“村長”可就當不下去了。
于是,這些人打仗的方式也越來越滑稽。有的軍閥會提前商量好,約定“開個小炮,造點聲勢”,然后再各回各家吃飯。
這不是什么和平愛好,而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保之術”。甚至有時候,打著打著,還能在敵方陣地上睡個覺,一覺醒來,大家握手言和,回去繼續過日子。
并且除了上級之外,普通戰士之間羈絆也頗深,很多家庭一家七八個孩子,有的在這個軍閥手下,有的又在另一個軍閥手下。打仗打著打著,大家閑下來一敘舊,發現對面部隊好多都是親戚,你說這怎么還好意思下狠手?
誰贏了四川的戰亂?
盡管這些軍閥混戰看似荒唐,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外部勢力的壓力和國民政府的整合策略,最終還是把這些零散的部隊收攏了。
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給了四川軍閥們一個順坡下驢的機會,國民政府順勢收編了不少地方武裝。這些曾經的“村長”們雖然表面上服從了中央,但也多是繼續各自為政。
直到1933年,混戰才慢慢平息下來。然而,這段歷史對四川的影響卻遠遠沒有結束。地方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而元氣大傷,民間積怨深重,這些軍閥的鬧劇雖然結束了,但四川百姓的生活卻沒因此變得多么美好。
可以說,四川的軍閥混戰留給后人的,不只是歷史書上的一段記載,還有一種“明打暗和”的智慧。
如今想來,這段歷史荒誕不經,卻也折射出了四川人民在亂世中的生存哲學:刀槍之下,藏著人情世故;戰火之間,有著溫情一面。也許正是這種幽默與智慧,才讓四川在那段動蕩歲月里,保留了一絲獨特的煙火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