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陽光灑在山坡上,其樂融融。
有人恭敬肅立,有人剛強勇武,有人溫和快樂,老師樂在其中——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接下來,孔子話鋒一轉: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說“但是”。
這一章描述了孔子和學生們在一起的場景:
閔子騫站在孔子身旁,顯得恭敬而正直;子路在一旁(估計是在練武),剛強勇猛;冉有、子貢,一個政事科的,一個言語科的,在老師面前十分低調,溫和而快樂。
孔子很高興。然后,臉色暗淡下來,說:“像仲由這樣的,(過于勇武,心思不縝密)恐怕不得好死啊!”
“不得其死然”,通常理解為“死于意外,不能壽終正寢”,也不算錯。但更準確的解釋,是“不能死得其所”。
正如那句名言,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死不可怕,“不得其所”才可怕。
孔子當然希望學生們都能落葉歸根,壽終正寢;但在必要時,強調“有殺身以成仁”,不必畏懼死亡。
子路最終如孔子所預言的,死于衛國的宮廷爭斗。更讓孔子遺憾的是,這場爭斗,沒有正義與非正義可言,就是父子之間的權力之爭而已。
事實上,對這場衛國的內亂,孔子早有預見。
衛國國君的名字太復雜,干脆用代號吧。源頭是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衛靈公的兒子,即衛莊公,我們簡稱“衛子”;還有一個是“衛子”的兒子,也就是衛靈公的孫子,即衛出公,簡稱“衛孫”。“衛子”有個姐姐,簡稱“衛姐”;“衛姐”有個兒子,也就是“衛子”的外甥、“衛孫”的表兄弟,叫孔悝(kuī )。
糊涂了嗎?總算說到主角了——這個孔悝,一度是衛國的實權大臣。子路是他的家臣。
事件很復雜,我簡要說一下。
“衛子”想殺掉南子,被衛靈公驅逐出境。衛靈公死后,“衛孫”成了國君。
“衛子”不開心,借兵來攻,父子對峙。衛國政局,陰云密布。
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國君讓您從政,您會從哪里著手,收拾這個爛攤子?”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先把父子、君臣的名分搞定了。
意思很明白:現在衛國的國君是兒子,和他搶寶座的,是他爹。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了:君臣關系重要,還是父子關系重要?
從政治層面來講,君臣關系重要;從天道、人性來講,父子關系重要。
孔子相信天道。既然如此,父子關系,重于君臣關系。
雖然“衛子”現在是國君,但國君也有父親。父親來搶——即便方法不對,你也要“幾諫”——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輕微地勸諫;他們不聽,仍然要保持恭敬,雖然憂愁,但不冤恨。
孔子所“正”的“名”,是先正父子之名,再正君臣之名。
子路很不理解:現在的國君有權有勢,你卻正名,真是個迂夫子!氣得孔子罵了他一頓。
然而事實正如孔子所料,“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沒有“正名”的結果,是衛國陷入亂局。
“衛子”強攻不成,便發動政變,聯合“衛姐”,脅迫當權者孔悝,驅逐“衛孫”,自己做了國君。
子路是孔悝的家臣,正從外地往回趕。路上碰到子羔,子羔說:“衛國大亂,別去了,國君都跑了!”
子路沒跑,沖進宮內,遠遠看見“衛子”,指責他不該脅迫孔悝。
“衛子”命兩個武士下去,子路死于非命。
“死得其所”,就是“死得值”。你為忠而死,為仁而死,為民而死,都是死得其所。
子路的死,其實不太值。若當初先正名,這一切就不會發生;因為“名不正”而生亂,屬于“邦無道”,這個時候,“卷而懷之”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