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發生了一件大事,按照上級指示,東野番號取消,改為第四野戰軍,下轄四個兵團,分別是12 、13 、14 、15兵團。
不過,這四個兵團的司令員人選上,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當時出任四個兵團司令員的分別是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而有著“旋風司令”之稱的韓先楚,卻未能成為兵團司令之一。
按理說,就算韓先楚比不上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這三位,但起碼在名氣上也比鄧華強一些,況且論戰績韓先楚也毫不遜色,怎么就會落選了呢?
一、蕭、程、劉理應各占一席
遼沈戰役之前,東野已完成縱隊的組建工作,當時東野擁有兩個、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外加獨立師15個,炮兵縱隊、鐵道縱隊各1個,以及騎兵師3個和坦克團1個,兵力達到了70萬余人。
這其中,12個步兵縱隊的司令員,按順序分別是李天佑、劉震、韓先楚、吳克華、萬毅、洪學智、鄧華、段蘇權、詹才芳、梁興初、賀晉年、以及鐘偉。
12位司令員,綜合能力相對而言,自然是有強有弱,畢竟老話說的好,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長呢,而涉及到具體的人上,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這12位縱隊司令之中,既沒有蕭勁光,也沒有程子華,同樣也沒有劉亞樓。
這三位在當時擔任著什么職務呢?又怎么會在之后成立四大兵團時各占一席呢?
先說蕭勁光,在1948年的一月份之后,即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野后,蕭勁光不僅出任了東野的副司令員,同時還兼任著東野兩大兵團部之一的第一兵團部的司令員職務。
東野第一兵團部,是在1948年8月成立,其前身叫東野第1指揮所,所轄部隊,主要是以遼東軍區前方指揮所為主而建立起來的部隊,也就是早期的南滿部隊。
而這一點正是十分關鍵的一點,在四野組建四大兵團時,其中之一的12兵團,就是在原有的第一兵團部基礎上組建出來的,而這么一來,作為該兵團一直以來的負責人,蕭勁光繼續出任該兵團的司令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程子華的情況與蕭勁光極為類似,曾經東野兩大兵團部之一的第2兵團部,司令員正是程子華,當時第2兵團部下轄4縱和11縱,遼沈戰役時,被安排在了塔山,而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便是該兵團部打出來的。
到了遼沈戰役結束后,東野大軍正式南下之前,又組建了先遣兵團先行出發,這先遣兵團的主力,便是41軍和48軍,而41軍和48軍,其實就是程子華率領的4縱與11縱的改稱。
同樣,四野四大兵團之一的13兵團,也基本是以原來的第一兵團部為基礎組建而成,因此,由程子華接著擔任該兵團的司令員,也是應該的。
至于劉亞樓,更有出任兵團司令的理由。
自1946年從蘇聯回國之后,劉亞樓便一直擔任東北部隊參謀長的工作,從東北民主聯軍,道東北野戰軍均是如此,期間靠著卓越的能力,與林、羅二位組成了著名的“林羅劉”三人組合。
這其中,作為主帥的林,往往精力聚焦于考慮大事以及作戰決心上,羅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在政治方面促成目標達成。
而劉亞樓,則是負責將林所制定下的作戰決心華為具體的作戰命令,以及詳盡的作戰計劃,并且還要組織部隊將目標付諸于實際。
在這一點上,作為參謀長的劉亞樓,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比如針對炮兵在作戰中表現不佳的情況,劉亞樓根據自己的經驗,親自編寫了《炮兵的使用問題》,另外,他還根據我軍的特點,把蘇軍的部分相關培訓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刪改,為東野全軍實現正規化、專業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至于協助林作戰的能力,那就更不用說了,電視劇中對此有極為精彩的演繹,這邊林口述剛說完,那邊劉亞樓就已經將具體的作戰文書擬定好了,此外他還在東野部隊里創造性的實施一種叫做“劉亞樓三部曲”的規定,讓全軍在作戰能力上得以更進一步。
正是由于劉亞樓出色的能力,林就曾經盛贊他為“一個劉亞樓,頂三個參謀長”,能得到林如此稱贊,足以可見劉亞樓的能力如何。
不僅參謀能力強,劉亞樓打起仗來照樣優秀。
天津攻堅戰,劉亞樓親自指揮,提出“東西對進、先南后北”的具體作戰方針,僅用29個小時就拿下了天津城。
所以,有著如此卓越能力的劉亞樓,在四野成立四個兵團時,擔任其中一個兵團(14兵團)的司令,那更是應該中的應該。
有意思的是,劉亞樓所在的14兵團,也是四野四大兵團中唯一一個沒有參謀長的兵團,至于原因嘛很簡單,以劉亞樓多年的參謀長經驗與能力,誰還有資格去當他的參謀長呢?所以,劉亞樓一人就干了14兵團的司令員加參謀長兩項工作
二、韓先楚鄧華誰更強?
蕭、程、劉三人,均有擔任四大兵團之一司令員的必要理由,而除三人所在的兵團外,那就只剩下一個15兵團了。
讓人意外的是,15兵團的司令員是鄧華。
相比于其他幾位兵團司令員來說,鄧華身上的傳奇故事并不多,哪怕是當初東野的12個縱隊司令員中,鄧華也不是那種十分顯眼的人。
甚至,在名氣上他還不如韓先楚來的響亮,
韓先楚個性很強,在不少資料中,都有韓先楚與搭檔、上級產生摩擦的記載當初在1946年的七道江會議上,圍繞著要不要在南滿堅持斗爭問題中,韓先楚就展現了一次自己的個性。
當時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已經撤過松花江,留在南滿只剩下兩個縱隊,且當時南滿的局勢確實是不樂觀,尤其是杜聿明發動了“南攻北守”計劃后,更是讓南滿根據地陷入一片愁云之中。
不僅如此,物資上也十分匱乏,時值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戰士們卻連棉衣都配不齊,以至于凍傷的人著實不少。
所以,就有不少人提出建議,讓南滿部隊撤過松花江,與主力會合后,再集中力量共同出兵。
而韓先楚卻堅持認為留在南滿繼續戰斗是很有必要的,為此在會議上,他與不少同志產生了爭執,但無論如何,他還是堅持己見,最終在陳云的支持下,韓先楚的想法得以實現。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如四保臨江時他與曾克林之間的意見不一致,但最終東總還是認為韓先楚的意見有道理,選擇支持了韓先楚。
不僅是個性強,同時韓先楚也極為能打,杜聿明在離開東北之際,就曾說過一句話,“在東北,最難對付的就是韓先楚的旋風部隊”。
還有在威遠堡戰斗后,被俘的國軍116師師長劉潤川不無感慨的說,“從戰術眼光上看,你(指韓先楚)可能會打西鳳,也可能會打高家店,但萬萬沒想到,你居然會打威遠堡”。
從敵人嘴里說出這樣的話,足以說明韓先楚的能力有多強,更不說韓先楚指揮的新開嶺戰役大捷了,總之就是,韓先楚在軍事上的能力,是相當之強。
而相比于韓先楚,鄧華似乎并不是太過名聲在外,可為何最終15兵團的司令員會是他呢?這一點,從天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兩場作戰中,就可窺知一二。
天津戰役前夕,最初軍委的構想是把主要兵力用在塘沽,而當時負責拿下塘沽的正是率領東野2、7、9縱隊的鄧華。
不過,在嘗試了兩次試探性進攻,以及對塘沽前線做了實際考察后,鄧華就發現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塘沽十分難打,駐守在這里的國軍,利用地形上的優勢,組織建立極為嚴密的防御體系,這就讓我軍在進攻過程中極為困難。
經過慎重考慮,鄧華覺得有必要向上級建議改變主攻目標,即把塘沽放一放,先打天津。
而提出這個建議,是需要極大勇氣的,畢竟臨時變更作戰計劃和目標,必然會影響全軍的節奏,另外還會有滿盤皆輸的可能,一旦如此,那責任可就大了。
但即便如此,鄧華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在他的堅持下,最終全軍改變作戰方向,轉而攻打天津,最終僅用不到30個小時,就取得了勝利。
通過這一點就能看出,鄧華在考慮問題上相當全面,同時也十分謹慎,而這一點在解放海南島時再次得到了體現。
解放海南島,鄧華依舊是抱著謹慎的態度,最初他制定的方案,是先派小股部隊登陸,與瓊崖縱隊一同形成接應力量,之后等主力部隊大規模登陸時,分別從兩個方向同時登陸,以達到相互支持和分散敵人力量的目的。
這個做法,在后來的具體戰役中,基本上就是照此進行的。
此外,當時有將領多次提出早打為好,但鄧華始終沒有答應,而是極為細致的在前線進行調研,力求將各種情況掌握的更為全面,畢竟,金門島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所以此次解放海南島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心急。
一直到包括船只、船夫、作戰方式等各項問題全部都心中有數之后,鄧華才最終下達了作戰命令,而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解放海南島的戰役也打的十分順利。
從這兩次戰役中我們就能看出,鄧華身上最大的特點,第一是穩重謹慎,而第二就是看問題更全面也更細致,而這也是他能在東野的12個縱隊司令員中脫穎而出的核心原因。
作為東野的一把手,林總對自己麾下的幾位干將各自都有什么特點,那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了,甚至稱得上是如數家珍,正因為鄧華的表現讓他感到放心,他才會把15兵團交給鄧華。
而韓先楚確實能打,但他的性格偏向于那種一旦有決斷就會不顧一切,這樣的性格放在戰場上的一線部隊中確實有好處,能當機立斷果斷出擊,但作為去指揮一個兵團來講,就稍微有點顯得不那么合適了。
三、未實現的整編計劃
除了上述的原因,讓韓先楚未能出任四野四大兵團之一的司令員外,還有一個比較遺憾的因素,若是這個因素實現的話,那韓先楚也能當上四野兵團的一個司令員。
什么因素呢?就是關于四野當時的整編計劃。
原本,按照東北野戰軍改編為四野時最初的整編計劃,不僅要把原有的12個步兵縱隊(即后來的38-49軍)組建成4個兵團,還要把東野的獨立師也組建成兩個兵團。
當時,即將組建的兵團番號都已經定下了,即12 、13 、14 、15 、16 、17兵團,其中,12至15這四個兵團,是以38軍至49軍的部隊為主而組建的,16兵團和17兵團,則是以各獨立師的部隊為主。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計劃,東野改編為四野時,應該會有六大兵團。
而這六大兵團,前四個的兵團司令便是我們前文提到的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鄧華這四位,剩余的16兵團和17兵團司令員人選,據相關的資料記載,極有可能就是韓先楚和黃永勝。
但最終這個計劃并沒有實現,原本計劃內的16兵團和17兵團也沒有建立,而沒有建立的原因,主要是解放戰爭進程大大加快,原本計劃用來組建16兵團和17兵團的東野獨立師,分別被編入各縱隊和作為地方部隊出現。
既然16軍團和17軍團沒能組建,自然原本應當出任這兩個兵團司令的韓先楚與黃永勝,就無法上任了。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個遺憾,但換個角度去看,也是形勢使然。
當然,就算沒有16兵團與17兵團這回事,而是只有12至15這四個兵團,以韓先楚當時的情況,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這四大兵團司令的。
這背后的原因要是總結成一句話的話,那就是四野將星云集,猛人實在是太多,如黃永勝,再如李天佑等,所以,在這么多更為優秀的人面前,韓先楚沒當上兵團司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