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轉型時期,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豐田汽車,也依托進入中國60年來的底蘊積淀,推動本土化全產業鏈加速升級。
“新質生產力、數智化、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班味、松弛感、《黑神話:悟空》......”
臨近年底,關于2024年熱門詞匯的種種梳理,基本覆蓋了社會各個領域的熱門現象。
在互聯網、人工智能、老齡化的綜合影響下,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進入迭代更新階段,原有的產業格局開始重新洗牌。對絕大部分企業和個人而言,2025年最重要的功課,是如何確立新發展方向,應對“喋喋不休”的內卷式競爭。
汽車行業的壓力尤其巨大,受新能源和智能化影響,汽車由單一工業產品向電子消費產品傾斜,眾多造車新勢力通過電動化、智能化和銷售模式創新,蠶食了傳統車企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導致2024年絕大多數外資傳統車企銷量均出現下滑。
市場環境的變化引發人們對外資傳統車企未來發展前景的討論,看衰者認為,智能電動技術的沖擊,弱化了傳統車企的產業鏈優勢,同時和中國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相比,外資傳統車企存在決策緩慢,歷史包袱重等問題,轉型難度較大。
支持者則提出,從企業運營能力分析,造車新勢力平均發展時間不到10年,絕大多數還難以實現盈利需要資本支持。即使近年來銷量大增的中國品牌,在進軍全球市場時也需要在不同區域逐步積累經驗,現在判定外資車企失去競爭力還為時過早。
以上爭論的場景并不陌生,在很多行業都曾反復上演。以零售行業為例,遭遇電商大潮的洗禮后,外資企業家樂福、歐尚超市陸續退出中國,蘇寧、國美和永輝超市遭遇陣痛。不過,2023年銷售規模最大的商超沃爾瑪,則是標準的傳統外資企業。
翻開沃爾瑪的中國發展之路可以發現,強大的全球化實力支撐和本土化全面融合是這家外資傳統賣場在中國電商大潮下贏得先機的核心原因。而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轉型時期,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豐田汽車,也依托進入中國60年來的底蘊積淀,推動本土化全產業鏈加速升級。
定義行業標準,超越用戶期待的體驗
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一流的企業做標準。
沃爾瑪和豐田汽車能成為全球領先企業,最本質的原因是均為各自領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為用戶提供超出期待的價值體驗,并且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加以適應性調整。
自成立伊始,立足商超行業的沃爾瑪就捕捉到零售行業的競爭力內核——價格和服務,提出“幫顧客節省每一份錢”和“勝人一籌的服務”。進入中國市場以后,沃爾瑪賣場和山姆會員店同樣以高品質和低價格吸引中國用戶。在電商大潮沖擊傳統商超時,沃爾瑪憑借山姆會員店種類繁多的專有特色產品,集中資源打造烘培類大單品,持續吸引會員客戶選購。
作為工業制造的領先企業,造物精神和以人為本是豐田汽車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公司的價值觀底色,從豐田生產方式(TPS)到TNGA,這家公司通過精益生產理念,持續改善思維、以及致力于研究和創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早在燃油車時期,豐田就秉承“制造更好的汽車”的長期目標,率先推出混合動力汽車,讓用戶享有更經濟環保的出行體驗。2005年,豐田將混動車型普銳斯(參數丨圖片)引進中國。
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興起后,豐田秉承新體制發表會強調的“堅定不移的遵循多路徑思想,根據顧客所在地區的需求推行電動化”的戰略準則,加快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推進。今年廣州車展上市的最新一代智能純電動車型鉑智3X和bZ3C,能實現不需要高精地圖的全場景智駕,是豐田為中國用戶專屬打造的電動化產品。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有更豐富的選擇,豐田堅持踐行純電動、插電混動、油電混動、氫燃料電池并行的電氣化路線。并以高標準的制造工藝和質量管控,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和保值率,讓用戶獲得從購買、使用到置換的全生命周期價值體驗。
共創共贏,融入本土化朋友圈
縱觀跨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之路,大部分失敗都是本土化不成功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本土化并不僅是在當地投資或是吸引當地人才加盟,還需要結合當地的產業特點進行產業鏈融合。
以沃爾瑪為例,當很多中國商超遭遇電商轉型失敗時,這家美國零售商卻在中國市場實現了接近50%的電商業務占比。其中,先后與京東、美團展開合作,是其線上線下融合全渠道矩陣得以構建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汽車企業的跨國合作也呈現增長趨勢,大眾汽車與小鵬簽訂戰略合作后,奧迪和上汽的合作也進入新階段,奔馳、寶馬也提出以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的口號。而豐田早在2019年就與比亞迪簽訂了合資合作協議,通過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和聯合研發,開發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純電動車。
在穿越周期的動蕩中,豐田之所以能做到披荊斬棘,合作伙伴的支持非常重要。
豐田汽車會長豐田章男曾表示:汽車也好,未來也好,都不是一個人能創造的。我們需要共同煩惱、相互鼓勵、一同進步的同伴。
回顧豐田汽車全球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在“讓我們創造新的道路”的未來愿景下,豐田始終站在產業鏈高度與伙伴共同發展。
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豐田的合作伙伴涉及產業鏈各個領域,從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到大型科技型企業騰訊、華為,乃至自動駕駛領先企業Momenta、小馬智行,都是豐田本土化朋友圈的重要伙伴。
除了匯聚本土實力派合作伙伴的支持,豐田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2023年豐田汽車研發中心更名并向電動化、智能化改革,更名后的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IEM by Toyota)強化了中國團隊的主導權限,讓智能化、電動化的推進效率得以快速提升。
短視頻和快閱讀的蔓延,導致很多人開始忽略品牌傳承和企業歷史,甚至被稱之為歷史包袱。
但縱觀商業發展史,所有大型企業的成功都有其發展脈絡可循,尤其是現代工業成型后,產業鏈共生效應成為定律。中國汽車行業今天的興起,同樣不能忽視合資車企過去幾十年時間持續的投入和積累。
從1964年皇冠進入中國開始,豐田積極推進與中國車企的交流,先后布局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等企業,并“以培養能擔負起汽車重任、具有高度專業技術的人才”為目標,在1990年投資建校(中國汽車工業豐田金杯技工培訓中心)助力人才培養,為中國制造行業輸送人才超過4.38萬人。
在搭建全產業鏈體系的同時,豐田深度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從豐寧植樹到“禮.山溪”隆化可持續發展鄉村項目,為中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變的是技術和方法,不變的是價值和理念,深度挖掘豐田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從精益管理到TNGA,乃至低碳公益,“繼承與進化”始終是這家企業長期遵循的原則。
這種于傳承中持續創新的精神,讓豐田得以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讓其能在智能電動的技術迭代時期保持創新活力,更好的迎接挑戰,贏得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