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7)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太出名了,我們習以為常,反倒不容易深究。仔細想想,這話多少有點讓人費解。
關鍵在一個“優”字。
在這里,“優”約等于“有余”。翻譯一下:
當官有余力了,就去學習;學習有余力了,就去當官。
把“優”理解為“優秀”,并不恰當。
“學而優則仕”如果是“學習好就去當官”,那“仕而優則學”就只能是“當官優秀的才去學習”,顯然不合邏輯。
也有人認為,“仕”有多種含義,后來才固定為“仕途、當官”之意。按呂思勉先生的說法,“仕”通“事”,意思是出去做事,這兩句話體現的是學校的一大重要功能——德性涵養功能:
“辦事有余力,就到學校中去涵養德性,一面涵養德性,一面仍應努力于當辦之事,正是德育、智育并行不悖之理。”
和孔老師一樣,子夏這句話中的“學”,也不是指單純的啃書本和學校式學習,而是一種實踐中的學習、修為。
當你覺得自己的修為足夠(學而優)了,就可以去實踐你的理論,去做事了;做事游刃有余(仕而優)了,再去進行理論總結,提高自己的修為。
可以將其視為儒家對理論與實踐辯證關系的論證。
更準確地理解子夏這段話,需要請他老師(當然也是咱老師)出來,補充一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重點是最后8個字:“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有余力”,就是學而優的“優”。行,就是做事。做事有余力了,就去學習文獻。
那么,做什么“事”呢?就是這8個字前面的內容: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意思是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外出敬愛兄長,說話謹慎,做事實在、誠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幾乎全涵蓋了。
這里的“行”,既可以理解為做小事、瑣碎的工作,也可以理解為治國、平天下的大業,當然也包括做官、入仕了。
這么一琢磨,“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含義,和“學而優則仕”,不說一毛一樣,簡直毫無差別。
孔子的“行”,子夏的“仕”,可以等同起來;用現代的話準確概括,那就是——實踐。
行是實踐,仕也是實踐。
孔子的“學文”,子夏的“學”,都略高于“行”和“仕”,是“行”和“仕”的提升、總結。用今天的概念來闡述,就是理論。
躬行實踐,有了“富余”——既是精力上有了富余,也是能力上有了富余,就可以總結一下,寫論文、出成果了。
如果實踐還沒做到位,那對不起,先別寫論文了,寫出來要么是殘次品,要么是沒價值的“口水文”。
用流行的話來說,叫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