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白石山堂是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全資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書畫院,全權負責齊白石文創(chuàng)、齊白石風尚等品牌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致力于對齊白石書畫、藝術、篆刻鑒定及拍賣等資產進行內容挖掘、體系梳理、產業(yè)推動、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價值觀重現(xiàn)等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打造基于齊白石文化藝術的產品創(chuàng)新平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傅石霜舊照·(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傅石霜,齊白石弟子中佼佼者之一,生于1922年3月10日,河北省涿縣黃各莊。初名傅月,后以字行。父傅秉衡、母張佩珊,家中薄有田產。兄弟姐妹六人,居末。著名畫家,1992年8月24日,因心臟病逝世,葬于北京西山腳下佛山陵園。1994年遺作《三魚圖》為中南海收藏,并編入《中南海珍藏畫集》。
一個“鄉(xiāng)下老農”,飽經風霜,而能畢生孜孜不倦地從事繪畫取得輝煌成就,并獲得史無前例的諸多榮譽稱號和頭銜,他就是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大師,其作品是中華民族藝術史中的瑰寶。他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達到“至廣大、盡精微、妙造自然”的境界,受到人民群眾的厚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正由于愛我的家鄉(xiāng),愛我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費了我畢生的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民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
▲齊白石作品《雁來紅蝴蝶》·(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大師一生勤奮作畫數以萬計,他的藝術實踐成功之處,一再證實遵守“師法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壤L畫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以大師繪畫中的“三絕”(蝦蟹、雞)為例:大師為了畫出形神兼?zhèn)涞奈r,親自養(yǎng)蝦,長期觀察和寫生,對于蝦的頭、胸、軀干、眼睛、腿、鉗、須及其透明感,無一不精察人微,“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為了畫出“有形有神”“神形俱似”的蟹,大師對蟹長期觀察細視,發(fā)現(xiàn)“其足一舉一踐,其足雖多不亂規(guī)矩”,畫出的蟹“腿很飽滿而表面扁平,身上腿上有細毛的意味”,直到70歲才畫出其甲殼的質感;大師對雞的生活更為熟悉早年畫雞已很生動,但仍不滿足,晚年仍繼續(xù)研究,到80歲畫雞技法才最后成功。大師如此忠實于繪畫藝術的精神,堪稱后世畫人的表率。
▲齊白石作品《游蝦》·(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白石大師在長期的、將近一個世紀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他的繪畫藝術理論體系。雖然沒有讀過他的有關專著,但從散見于他的詩句、題款以及訪談錄中,可以領會到他的主題思路和論述的真髓。大師出生在一個貧農家里,幼時牧牛砍柴,學做雕花木工,成年后兼做畫工,為了養(yǎng)家口,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發(fā)現(xiàn)《芥子園畫譜》后如獲至寶,逐幅摹繪一至三遍,受益頗深;后來從老師和朋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古今畫家的作品,悉心觀看、臨摹,終于掌握了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的基本技法,為日后的繪畫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此,他提出“學畫應從臨摹人手,這是學習傳統(tǒng)技法的唯一方法。”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指導性的論述。
▲齊白石作品《牽牛花草蟲》·(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大師的壯年時期,有機會游覽了大半個中國,親眼目睹了諸多名山大川,領略了祖國壯麗河山的美景,發(fā)出“為山水寫照”的心聲,做了大量對景寫生,對于前一時期的臨摹深感不足,提出“胸中山水奇天下剔去臨摹手一雙”,開始強調寫生的重要性,要“對天地萬物寫生”寫道:“凡大家作畫,要胸中先有所見之物,然后下筆有神。”“作畫貴寫其生,能得形神具似即為好矣!"這些論述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大師在這個時期有另一較大轉變是發(fā)現(xiàn)和觀摩了從未見過的古代名人字畫,大開眼界,如饑似渴地學習,尤其對徐青藤、朱雪個和石濤(大滌子)佩服到極點,認為他們的畫“能縱橫涂抹,余心極服之”,“古人作畫,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對他們的作品以“對臨背臨、三臨”的功夫來臨摹學習。但是,大師認為“前朝之畫家不下數百之多,癭瓢、青藤、大滌子之外,皆形似也”,“前人作畫空言六法,而不能形神俱似,余深恥之”,則有失偏頗。但從大師奮力追求“形神俱似”的決心來看,則是值得敬佩的。
▲齊白石作品《荷花雙鴨》·(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大師晚年移居北京后,生活比較安寧,活動范圍縮小,可師法的“造化”被限制在庭院之內,大師堅持“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畫了不少作品。但是當時北京已有諸多享有盛名的大寫意畫家,對大師“識者寡”,很少有人找他畫畫,影響生活收人。在友人陳師曾的勸告下,改學吳昌碩,認為“余畫過于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心從今大變”,立志“獨創(chuàng)畫派”“能將有法為無法”,自稱為“衰年變法”,并一再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論述。大師在這里所指的“似”顯然指的是“形似”,不是“神似”,表示出他追求“形神兼?zhèn)洹钡拿钇返臎Q心。
▲齊白石作品《松鷹圖》·(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大師“變法”后的作品,經陳師曾的推薦和支持,逐漸得到世人的重視,作品身價日高,名聲隨之日盛,大師關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論述也流傳開來,許多畫人奉為“座右銘”,但是也有人對大師的這段論述斷章取義,各取所需,用來掩蓋自己的基本功之不足和作品之拙劣。豈不知大師在創(chuàng)作上一貫反對文人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單純玩弄筆曌,片面追求“筆墨情趣”而看不出畫的是什么。他寫道:“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所得也”。這才是大師的“似與不似”論述的真髓。(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