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好幾個男生過來咨詢,給相親對象發紅包的事兒。
有人發了個拜年紅包6.66,被罵了一頓。
有人發了個520,最后又要了回去。
有人跟相親對象倆人對著發紅包,你發一個我發一個。
emmmmmm
只能說直男有一套。
很多人也挺委屈,我發紅包還發錯了?錢也花了,一點兒效果沒有甚至還有反作用,這不是冤大頭嗎?
那可不就冤大頭嗎?
錢不是這么花的,紅包也不是這么發的。
在微信紅包橫空出世之前,你想一下,紅包的使用場景是什么。
婚喪嫁娶,過年的壓歲錢,托人辦事兒塞紅包,表示感謝塞紅包,長輩給孩子紅包……
這里沒有一個紅包,是莫名其妙給的,都是有用的,有意義的。
而微信紅包出來之后,你收到最多的,大概就是群里的紅包,主要起到一個活絡氛圍的作用。
群里發個幾塊錢,分成十幾份,你領個幾毛錢,然后說聲xxlb,大家其樂融融。
大家不求群主為群做多大貢獻,有事兒沒事兒發個紅包氣氛絕對團團圓圓。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紅包,也是有由頭有說法的,情緒價值占大頭。
那么問題來了,你給相親對象發的紅包,屬于啥?
這個紅包,一般來說,還不會太小。
你要求她辦什么事兒?沒有。
有什么實際的用處?好像也沒有。
情緒價值?你給群友發個六塊六,群友給你慢慢的情緒價值。你給相親對象發六塊六,對方只會覺得你莫名其妙。
結果就是,你紅包發了,但這個錢,花的沒意義。
我能理解很多男生的心理。
有些是所謂的面子,覺得逢年過節的,自己總得表示表示,紅包就是個很直接的表示方式。
比方說,你發個200塊錢,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問題是,錢這個東西,它很奇怪。
你拿這200塊錢,出去吃個飯,能吃的還不錯,去超市買零食能買一大堆,甚至買個火車票去外地短暫旅個游。
但偏偏,你把它當成紅包發了出去。
你可能想要的,是發紅包這個舉動,所帶來的意義,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示好,乃至于關心啥的。
但紅包,之所以叫紅包,而不是直接叫錢,就是因為,它的象征意義,在錢本身之上。
給紅包這個舉動,代表了一種態度。
里面的錢,是服務于這個態度的。
那么問題來了。
紅包里多少錢,能代表多少態度呢?有標準嘛?
錢這個東西,很神奇。
它的多少,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比如200塊錢,有些場合,它很多,有些場合,它有很少。
關鍵在于,比較。
你要表明你的心意,其實有很多種方法。
吃飯,送禮物,制造一些小驚喜,等等,200塊錢夠你干挺多事兒了其實。
但你偏偏,把它用紅包發出去。
對面收到這個紅包也犯嘀咕,我收還是不收呢?
對方也不可能因為這200塊錢,感受到你多么大的誠意。
而你,踏踏實實的損失了200塊錢。
咱都是普通人,遠沒有達到能拿錢砸人的地步。
尤其你倆還處在相親的階段,你這個紅包,就更顯得莫名其妙了。
你以為是加分項,付出越多就能得到越多。
但問題是,在對方眼里,你的付出,就只是一個紅包而已。
那不是錢,那只是紅包,一個“沒多少錢”的,用于日常聯絡感情的紅包而已。
這個就屬于,把錢花在刀把上,刀背上。
走的
全是彎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