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典籍是我國傳統科技文明的重要載體,對科技典籍的整理與研究,是認識與闡發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科技文明、保護與傳承我國傳統科學文化遺產的必由路徑。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深度整理研究古代科技典籍,傳承科學文化,服務科技創新”,首次在國家層面對科技典籍的整理與研究作出重要指示。《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組織整理出版中國科技典籍文獻總目提要,深入整理古代科技基本典籍,著力推進農學、歷算、營造、工藝、輿圖等門類的系統性整理出版”。
在《規劃》所附的第一批重點出版項目中,“科學技術類”包括叢書(1項)、農學(2項)、算學(2項)、天文歷法(2項)等非中醫類項目,共計7項。其中叢書一項“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由孫顯斌、高峰主編,“十四五”期間截至目前出版了《回回歷法三種》《鐵冶志》《博物要覽》等7種,《四時纂要新校》即將排印。農學有一項已經完成出版,即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的王錦秀、湯彥承、吳征鎰著《〈植物名實圖考〉新釋》。其他項目也在不同程度地推進,比如郭書春、郭世榮、馮立昇等主持,山東教育出版社負責出版的《中國數學典籍集成》已經召開多次編寫會議,整理工作逐漸鋪開。
配合上述規劃項目,一些整理單位的團隊在“十四五”期間申報了相關重大項目科研立項。2021年,中國農業博物館隋斌和武漢大學吳平兩家團隊同時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中國農業博物館團隊設立了7個子課題,分別是“中國古農書的范疇、類型、分布與價值研究”“綜合類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大田作物類、耕作植保類、茶葉竹木類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桑蠶類、園藝作物類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農田水利類、食品與加工類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畜牧水產類、荒政時令類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中國古農書數據庫建設與數字化研究”,并提出要統籌做好這一重大項目與國家古籍工作中長期規劃重點出版項目“中國古農書集成”編纂兩項工作。武漢大學團隊則設立了“古農書的演進歷程”“古代農業及農學知識演化規律”“古農書搜集整理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古農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播的路徑”“古農書資源開放共享與知識服務平臺”5個子課題。2022年,以郭世榮為首席專家的“內蒙古師范大學中國數學史研究團隊”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團隊項目“中國珠算典籍與算法體系研究”,則與“十四五”規劃中的“中國珠算典籍匯編”項目密切相關。2023年,以孫顯斌為首席專家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史所科技典籍整理與研究團隊”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團隊項目“中國科技典籍整理與研究”,這一團隊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十二五”時期建立起來的“中國科技典籍選刊”整理團隊。團隊提出四項工作,分別是《中國科技典籍總目初稿》《中國科技基本典籍解題》《中國科技經典名著選讀》和《中國科技典籍綜合研究》四部書稿的編撰。目前,由高峰、董晨領銜的《中國科技典籍總目初稿》已進入總成階段,預計2025年出版。此外,早在2019年,武漢大學李明杰就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古代科技文獻整理與研究”,該項目有特色的工作是編纂《中國古代科技人物傳記資料匯編》和建設“中國古代科技文獻數據庫”,目前已發布一個初步的平臺框架。丁海斌等著《中國古典科技文獻學》作為該項目成果于202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十四五”期間還有一些大型的科技典籍影印項目,比如謝冬榮主編的《歷代農業古籍珍本叢刊》(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2年版),王思明等主編的《中國古農書集粹》(鳳凰出版社2024年版)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中醫典籍整理在“十四五”期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先是李鴻濤主編的《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醫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歷經十年的普查,共收錄全國379個藏書機構收藏的1912年以前寫印的中醫古籍8650種,比《中國古籍總目》著錄的中醫類典籍多出1000余種,堪稱中醫古籍資源普查與書目編纂工作的標志性成果。此外,籌備多年的《中華醫藏》整理成果開始陸續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國家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組織全國專家學者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準備遴選2289種中醫古籍進行影印。
在科技典籍普及讀物的出版方面,最重要的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支持和指導、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其中《九章算術》《傷寒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等10部科技典籍在“十四五”期間已全部完成出版。中國科學院科學史研究所團隊準備組織專家選擇中國科技典籍名篇,仿照“百部經典”的體例,編撰《中國科技經典名著選讀》。
“十四五”期間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系統性特點。在中國傳統科技各學科中,天算農醫和技術類典籍數量眾多,也是成就較高的門類,所以就自然成為科技典籍整理的聚焦點。如上文所述,農學、數學、中醫都有團隊在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將推出大型整理成果。除了國家古籍工作規劃外,地方文獻整理和資助也在推動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例如,中國書店出版社獲北京宣傳文化發展基金資助,影印出版中國科技基本典籍。目前,孫顯斌、陳紅彥主持的《中國古代科技文獻集成(第1輯)》,聚焦非農學、數學、中醫類典籍,由20余位各學科專家組成的項目組選取105種重要技術類典籍,收集精善版本,撰寫提要進行影印出版。此外,在各地編纂的地方文庫中,福建省《八閩文庫》“要籍選刊”部分準備點校整理《洗冤集錄》《新儀象法要》等重要科技典籍。在此之外,還首次設立“科技卷”影印其他重要科技典籍,由孫顯斌、陳殿、張億等負責,目前已完成選目工作。這一做法體現了對地方傳統科技文化遺產的充分重視,對保護和傳承地方科技典籍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這類成果還有呂變庭等主編的《燕趙優秀傳統科技文化典籍萃編》,目前已出版了先秦卷和宋元卷。
數字化整理出版成為新時代大型古籍整理項目的另一顯著特點。如上文提到的幾個重大項目團隊的研究內容都提出建設數據庫或資源共享平臺,其中就包括古農書整理研究的兩個團隊以及李明杰團隊。內蒙古師范大學團隊目前正和抖音“識典古籍”平臺合作,利用“識典古籍”平臺構建“中國數學典籍數據庫”。而《中國科技典籍總目初稿》也得到團隊成員孫顯斌合作開發的“中國歷代典籍目錄總庫”的數據支持。“十四五”期間,科技典籍整理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仍有很多工作等待我們去開拓和完善。比如,天文學、新學兩大門類科技典籍還沒有開始系統整理,《中國科技典籍總目提要》的編撰有待啟動。此外,由于諸如“籍合網”“識典古籍”等古籍智能整理平臺的推出,整理研究團隊可以考慮利用此類平臺高效建設科技典籍分類數據庫。開展這些工作,將進一步推動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新時代科技典籍整理研究。面向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