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茂關于干旱缺水的新論主要內容如下:
1. 洪水減少打破自然循環:40年前內蒙古夏天洪水豐富,能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補水,形成良性循環。后來洪水減少甚至消失,湖泊干涸,地下水無法補充,生態陷入惡性循環。
2. 地表水流路徑改變:90年代后,人為干預使地表水流路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治理阻斷雨水自然匯聚,小塘壩建設也無法恢復自然循環。
3. 森林面積變化的影響:內蒙古森林面積大幅增加,樹木根系吸收深層地下水且蒸發量大,還破壞地表徑流,使雨水難聚集形成洪水,導致河流湖泊干涸,地下水無法補充。
4. 人類活動破壞地表蓄水系統:人類過度疏導河流,使其失去自然調蓄功能,河水快速入海,無法補充地下水;大規模平整土地,破壞自然蓄水地形,雨水迅速形成徑流流失;填充池塘、河道、湖泊,改造濕地洼地,使自然蓄水空間減少,水調節氣溫功能喪失,氣候變化加劇,降雨量減少,形成干旱惡性循環。
5. 對傳統治水觀念的反思:不應僅將洪水視為災害,而應借鑒西班牙等國家的經驗,注重洪水資源化利用,實現洪水管理與水資源保護的有機結合。
6. 質疑溫室效應理論的誤導性:認為過度強調溫室效應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誤導性,會使人們忽視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直接影響,導致水資源管理政策偏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