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推理能力、實時動態分析及高效交互體驗,以DeepSeek(深度求索)為代表的推理型大模型異軍突起,其如何在衛生健康領域應用成為行業焦點。
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醫院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比如,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率先通過本地化部署DeepSeek-R1模型,結合DeepSeek在AI大模型、深度學習算法及多模態技術領域的優勢,探索AI智能體在醫學知識庫、智能問答、臨床輔助診斷、健康宣教、流程優化、數據驅動決策等場景的創新應用。
此外,華南醫院還在探索AI智能體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開發具身智能在護理場景中的應用。未來有了DeepSeek這個「最強大腦」的加持,護理機器人將變得更「聰明」,它們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自主完成諸如協助康復訓練、測量體溫、監測血壓等個性化護理服務。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昆山生物醫學大數據創新應用實驗室則結合科研需求,通過DeepSeek本地化部署,提供醫療AI孵化與應用轉化的核心支撐,加速研發行業大模型和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與創新。
當前醫改進入深水區、攻堅區,三明醫改、DRG/DIP支付改革、集采、醫療反腐等政策的持續推進,使得醫院運營管理面臨越來越多考驗。如若將DeepSeek應用于醫院管理方面,進行輔助決策支持,其表現如何?
健康界就如何破解公立醫院運營「困境」相關話題,與DeepSeek展開一場對話。
(注:以下回復內容均由DeepSeek生成,編者作部分刪改,不作為健康界立場或者建議。如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討論。)
健康界:請結合經濟形勢、政策導向等內外部多重因素,分析2025年我國公立醫院的運營狀況是否更加困難?會不會如一些業內人士所擔心的那樣開啟「降薪潮」,醫護人員收入大幅縮水?
DeepSeek:2025年,我國公立醫院的運營狀況將面臨多重挑戰,既有內部政策調整的壓力,也有外部經濟形勢的影響:
一、政策導向對公立醫院運營的影響
1. 醫保控費與支付方式改革
至2025年年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將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這種預付費機制倒逼醫院成本控制,醫院收入與病種/病組支付標準掛鉤,超支自負、結余留用,推動醫院從「以量增收」轉向「控本提效」,但短期內可能導致醫院收入下降。部分醫生因績效與創收脫鉤,可能因診療行為受限而影響積極性。
2. 醫療反腐與回歸公益性
醫療反腐行動持續深化,重塑行業價值體系,公立醫院被迫剝離過度逐利行為,回歸公益性本質。雖然長期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但短期內可能壓縮醫院的非正規收入來源,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
3. 債務化解與成本控制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2021年政府辦醫院負債總額已增至1.9萬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45.1%,直逼負債率50%的警戒線。負債高企可能導致醫院壓縮人力成本,包括降低薪酬和福利。
2025年第1期《黨建》雜志刊發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及,健全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財政狀況和健康需求相適應的衛生健康投入機制,推動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助政策。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對醫務人員尤其是兒科、精神、中醫等專業基本工資逐步給予政策性安排,對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院、職業病防治院等的運行經費給予補助,應穩妥化解長期債務問題,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墊付設備設施購置和核酸檢測等費用,減輕公立醫院經濟運行壓力。
二、經濟形勢與行業結構壓力
1. 公立醫院收入下降與成本上升
藥品零差價、耗材集采等政策壓縮了醫院利潤空間,而DRG/DIP支付模式進一步限制收入增長。與此同時,醫院仍需承擔擴建、設備更新等剛性支出,導致收支失衡風險加大。
2. 一些地區醫護人員收入縮水
一些地區出現醫護人員降薪現象,部分醫院降本壓力已直接傳導至個人收入。
3. 人才流失與積極性問題
收入下降疊加職業風險(如反腐高壓),可能導致人才向民營機構或海外流動,進一步削弱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一矛盾更為突出。
三、緩解因素與潛在機遇
1. 運營管理信息化建設
如何強化公立醫院的運營管理能力?2024年7月,國家衛健委財務司發布《關于2024—2025年持續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將「大力推進公立醫療機構運營管理信息化建設」列為首項重點任務。
根據通知提出的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底,努力實現全國50%三級公立醫院具備和應用運營管理信息集成平臺;力爭到2027年底,實現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全覆蓋,全國二級公立醫院覆蓋率明顯提升。若實施得當,可能部分抵消收入下降的影響。
2. 政策支持與債務化解試點
部分地區嘗試通過成立醫療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醫院債務,或通過醫保購買更多預防和康復服務,幫助醫院輕裝上陣。
3. 分級診療與差異化發展
三甲醫院通過擴建和醫療集團化吸引患者,而基層醫院可能因國家全額撥款獲得穩定性,但需警惕「大鍋飯」導致的效率低下問題。
四、2025年趨勢判斷
1. 運營難度總體加劇,但分化顯著
三甲醫院:通過規模擴張和資源整合維持競爭力,但降薪壓力較大;
二級及基層醫院:面臨萎縮風險,或轉型為護理院、康復醫院等;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債務和人才問題疊加,運營風險更高。
2.醫護人員收入:結構性調整而非全面縮水
降薪潮局部存在:一些財務壓力大的醫院可能繼續降低基礎薪酬,但施行績效改革或引入陽光收入(如健康管理服務)的部分醫院,醫務工作者的收入會得到提高;
政策緩沖空間有限:國家政策雖強調「兩個允許」(突破工資調控、收入用于獎勵),但落地效果依賴醫院實際運營能力。
結論
2025年公立醫院運營將面臨更復雜的挑戰,降薪潮在部分醫院已成現實,但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賦能,行業整體有望向精細化、公益化轉型。
醫護人員收入可能呈現「兩極分化」:技術強、效率高的醫院或科室仍能保持競爭力,而負債高、管理粗放的機構則需通過降薪和流程優化求生。長期來看,醫療行業的價值重構勢在必行,但短期陣痛難以避免。
健康界:你預測三甲醫院通過規模擴張維持競爭力,但這并非政策所鼓勵的方向。除此之外,公立醫院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提質增效,從而扭轉運營困境?請結合國內外公立醫院的成功經驗和模式,為我國公立醫院提供可行性建議。
DeepSeek:
一、深化精細化管理,向成本控制要效益
1. 全面預算與成本核算體系
建立以DRG/DIP支付改革為導向的成本核算機制,精確測算科室、病種、診療項目的成本效益,通過動態調整資源配置壓縮非必要開支。
措施:引入智能成本管理工具,實現耗材使用、設備維護的實時監控;推行「零庫存」管理模式,減少資金占用。
2. 流程再造與服務效率提升
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ALOS),優化門診流程。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通過「日間手術中心」將ALOS縮短至3天以下,床位周轉率提升30%。
措施:推廣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日間手術模式;建立患者全流程管理系統,減少重復檢查和等待時間。
二、優化收入結構,拓展非醫療收入來源
1. 差異化服務與健康管理
借鑒美國梅奧診所的「健康管理會員制」,開發高端體檢、慢病管理、康復護理等增值服務。
措施:開設「互聯網+護理」延伸服務;與商業保險合作開發定制化健康產品。
2. 盤活非醫療資產
利用醫院閑置空間開設便民藥房、健康餐廳,或與第三方合作開展醫療設備共享服務。
三、強化專科能力與人才激勵
1. 打造「拳頭學科」與區域醫療中心
聚焦優勢專科(如腫瘤、心血管),通過技術壁壘形成競爭力,帶動全院收入增長。
措施:引入國際尖端技術;與高校共建科研轉化平臺。
2. 薪酬改革與「陽光收入」機制
參考三明醫改經驗,建立「全員目標年薪制」,將薪酬與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掛鉤。
措施:推行「RBRVS+DRG」復合績效模式,向高風險、高難度技術傾斜。
四、加速數字化轉型與數據賦能
1. 構建智慧運營管理平臺
引入AI驅動的預測性分析系統,優化床位調度、耗材采購等決策。作為全國首家基于云原生架構的核心醫院信息系統上云的集團化、現代化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2021年以來將多院區核心數據匯聚到兩朵專有云,患者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可以多院區共享。2024年,浙大一院的線上掛號率達到90%,大數據系統根據醫生看診速度,以人工智能推演出較精準的就診時間,就診時間的精準率在30分鐘以內。
措施:整合HIS、HRP、DRG系統數據,實現運營風險實時預警;開發患者流量預測模型。
2. 醫療大數據價值挖掘
與藥企、保險公司合作開發數據產品。例如,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通過脫敏病歷數據為藥企提供研發支持,年創收超1億美元。
五、深化醫聯體協同與分級診療
1. 縱向資源下沉與患者上轉
借鑒「羅湖醫聯體」模式,通過人財物一體化管理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通過該模式,2017年至2023年,深圳市羅湖區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的全科醫生從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診療量占羅湖醫院集團總診療量的比例從39.9%上升到62.4%。。
措施:建立醫聯體內績效共享機制;派駐專家團隊常駐基層,提升技術輸出能力。
2. 橫向專科聯盟建設
組建跨區域專科聯盟(如眼科、兒科),實現技術共享與品牌輸出。
德國模式:公立醫院實行「雙軌制」預算管理,政府保障基礎投入,醫院通過特色服務創收,2023年德國公立醫院非醫保收入占比達22%。
新加坡模式:推行「集團化醫院集群」,統一采購、共享后勤服務,運營成本降低18%。
結論
公立醫院需摒棄粗放擴張路徑,轉向「技術驅動+管理精益+生態協同」的新型模式。短期內可通過成本控制與收入優化緩解壓力,長期則需構建以患者價值為核心的可持續運營體系。政策層面需配套動態價格調整、債務化解試點等支持措施,避免「一刀切」管理導致優質資源流失。
健康界:如果公立醫院的運營壓力持續增加,不得不壓縮人力成本,包括降低薪酬和福利等,該如何合理地對員工薪酬進行結構性調整?怎么避免員工的抵觸情緒和人才流失?如何維持醫院良好、穩定發展?
DeepSeek:
一、薪酬結構性調整的核心原則
1. 堅持公益性導向
以「三個結構調整」為框架:
縮小醫院層級差距:通過動態平衡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的績效工資水平,避免優質資源過度集中;
縮小科室收入差距:向兒科、麻醉、病理等緊缺科室傾斜,提升弱勢科室待遇;
優化固定與浮動收入比例:逐步提高固定工資占比(如浙江麗水從46%提升至53%),減少對創收績效的依賴,增強收入穩定性。
2. 差異化薪酬激勵
高危高技崗位傾斜:對急診、重癥、手術科室等高風險崗位設置專項津貼;
科研成果轉化獎勵:參考浙江省「科技成果獎勵政策」,將科研產出與薪酬掛鉤;
長期服務激勵:設立工齡津貼或職業年金,增強員工歸屬感。
二、避免抵觸情緒與人才流失的關鍵策略
1. 透明化溝通與參與機制
建立薪酬調整協商平臺,向員工解釋政策背景(如醫保控費、債務壓力等),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
借鑒浙江醫改經驗,通過職代會、院長信箱等渠道收集意見,調整方案兼顧公平與效率。
2. 非經濟性留人手段
職業發展通道:推行「師帶徒」機制,提供進修、國際交流機會;
編制與崗位保障:靈活使用「縣屬鄉用」「編制池」等政策,穩定核心人才;
工作環境優化:引入智慧醫療系統減輕工作負荷,提升職業尊嚴感。
3. 區域化補償機制
對偏遠地區或艱苦崗位發放專項補助;
試點「年薪制+專項績效」模式,確保基礎收入托底(如三明醫改全員目標年薪制)。
三、維持醫院穩定發展的協同措施
1. 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
精細化成本核算:通過DRG/DIP系統優化病種成本管理,減少耗材浪費;
流程再造:推廣日間手術、MDT多學科診療,縮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轉率。
2. 多元化收入拓展
特需服務與健康管理:開發高端體檢、術后康復等增值服務,增加非醫保收入;
資產盤活:利用閑置空間開設便民藥房或設備共享中心,提升非醫療收入占比。
3. 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
債務化解試點:通過醫療資產管理公司剝離歷史債務(如部分地區試點方案);
醫聯體協同:縱向整合資源(如深圳羅湖模式),降低重復投入,共享人才與設備。
總結
公立醫院薪酬改革需在控成本與保質量之間尋求平衡。短期可通過「固定薪酬托底+差異化激勵」穩定隊伍;中期依托數字化轉型與流程優化降本增效;長期則需構建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可持續運營體系。政策層面需配套動態價格調整、債務化解等支持,避免「一刀切」導致人才流失。最終目標是實現醫院發展、員工滿意與患者受益的三方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