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宣和年間東京城的元宵節夜晚,晨暉門外“都下賣鵪鶉馉饳(duò)兒、圓子、?(duī)拍、白腸、水晶鲙、科頭細粉、旋炒栗子、銀杏、鹽豉、湯雞、段金橘、橄欖、龍眼、荔枝。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索喚”。都城知名小吃都來了,在元宵節擺放整齊,都在等待皇帝的外賣單子。最貴的是周待詔家賣的瓠羹,皇帝點剩下的,一百二十文一份,其味道果然比市場上其他店十文的好吃。
皇帝趙佶點過外賣的上述吃食,我們選擇其中的圓子、?拍、水晶鲙等幾道小吃來簡單品味一下。
宋 馬遠《華燈侍宴圖》 (局部)
賣?拍的商販得會跳街舞
宋代的元宵節,油?與圓子成為節日主打食品。宋代之前元宵節的主打節物是“油膏”(油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顯然,這種油炸食品,有用來祭祀蠶神,祈禱蠶桑豐收之意。
到了唐代,元宵節食品是“油?”。《玉篇》中記載,?是古代的一種蒸餅,油?就是經過油炸的蒸餅。《太平廣記》收錄的唐代盧言的《盧氏雜說·尚食令》中記載,唐代一個因制作油?比較知名的御廚升職為尚食令,文章詳細敘述了油?的制作方法:需要準備一只大臺盤,三五十枚木契,還有油釜、炭火、上好的麻油一二斗,以及一些面粉、南棗。制作的時候先把臺盤放平,不平的地方用楔子墊平。然后,將面粉等材料放在油釜里面和好,等油煎熱后,取出做蒸餅用的豆餡兒,將面團在手里,從手指縫中擠出來,用銀篦子刮下去,放在釜中熱油里煎好后用銀笊籬撈出來,放在新打來的水中。過了一段時間,將它們撈出來再放入釜中熱油里炸三五沸后撈出,拋放在臺盤上,當時品嘗過的人點贊說“其味脆美,不可名狀”。其做法貌似今天的生汆丸子,只不過再過水、油炸而已。
油?的名稱演變是這樣的:五代時期,汴京閶闔門外的張手美家在上元節這天推出的名吃就是“油畫明珠”;元代無名氏《饌史》在原注釋為“上元油?”;宋代鄭望在《膳夫錄》的《汴京節食》一節中明確記載:“上元:油?。”宋代之前元宵節的主打食品是油?,唐人還要吃玉粱糕。油?與糕類食品在五代時期和宋代一直都流行。
油?為何叫?拍呢?我們從《東京夢華錄》卷六《十六日》找到了答案,孟元老在介紹汴京所賣元宵節物品時寫道:“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宋代元宵節流行白色飾品,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天,青年婦女喜歡戴玉梅頭飾,玉梅就是人工制作的白色絹花。夜蛾又稱“鬧蛾兒”“蛾兒”,是古代女性的一種頭飾,蜂兒、菩提葉也都是頭飾,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中說“蛾兒雪柳黃金縷”。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十一引《歲時雜記·咬焦?》:“京師上元節,食焦?,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頭焦?。凡賣?,必鳴鼓,謂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傘,綴裝梅紅鏤金小燈球兒,竹架前后,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列街巷,處處有之。”與賣頭飾的小販不同,賣焦?的小商販很是特別,他們用竹架子支出一把青色的傘,傘上裝飾點綴梅紅色鑲金絲的小燈籠,架子前后也放置燈籠。賣焦?的小販敲著鼓點應著節拍,圍著架子團團轉走,猶如街舞,宋人謂之“打旋羅”,是一種吸引游人注意力的營銷手段,世人就把拍頭焦?簡稱為?拍。
?拍、焦?,要通過油炸之后才可以售賣。敦煌卷子本《啟顏錄·嘲誚》也講到過?,說有個和尚買了幾十個?,放到缽里,最后被小和尚蘸著蜂蜜偷吃了。由此可以印證《尚食令》那篇所述?并不大,其做法如同我們今天炸丸子差不多,都是實心。元明以后,北方已很少有人提到油?這一名字。在西部和南部倒是還有這種食品的變異,如河西走廊就有“糖油糕”。
宋 李嵩《觀燈圖》
元宵始于北宋,最初叫“圓子”
元宵這種圓圓的可以煮著吃的食物,在宋代被稱為“圓子”。《歲時廣記》十一引《歲時雜記·賣節食》:“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煮糯米丸,湯中拌入白砂糖,這就是北宋的元宵,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那時的元宵還沒有餡。
宋代女詞人朱淑貞筆下的“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說的就是無餡元宵。這種“實心圓子”,是在燒開的湯鍋里,撒進白糖,再下糯米面團煮熟,然后往鍋里投以蜜棗、桂花,桂圓、藕丁等,這就是宋代的元宵。
宋代陳達叟著有《本心齋蔬食譜》,其中“水團”條目十六字贊云:“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史浩有詞《人月圓·詠圓子》,記錄了宋人制作和街頭客人吃圓子的情形。
到了南宋,出現了有糖心的“乳糖圓子”,其后餡料才有了甜、咸之分。宋代周必大所著的《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爛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可以漂浮的元宵是空心有餡的元宵。
南宋的《事林廣記》還記錄有“新法浮圓”的做法:“糯米三升,干山藥三兩,一處搗粉,篩治極細,搜圓,如常法,急湯煮之,合糖清澆供。其丸子皆浮器面,雖經宿亦不沉。”此后,元宵的品種不斷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種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現。比較特別的是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被稱為“五辛元宵”。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二“元夕”中說起元宵節的時尚食品就是乳糖圓子,小商販們推著鏤刻花紋用黃銅鑲嵌的小車,在小吃四周簇插著節令應景的“飛蛾”裝飾,不斷大聲叫賣吆喝招徠顧客,這樣能賣出比平日里多一倍的價格。直至明朝永樂年間,人們才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
宋朝人喜歡在元宵節吃魚鱗
水晶鲙,是將切成碎片的魚、肉配以佐料,經烹煮、冷凍而成的半透明塊狀食品。因透明如水晶,故稱為水晶鲙。在宋代的夜市,水晶鲙是一道著名菜肴,深受宋代人的喜愛。南宋詞人高觀國還為它專門寫過一首《菩薩蠻》:“玉鱗熬出香凝軟,并刀斷處冰絲顫。紅縷間堆盤,輕明相映寒。纖柔分勸處,膩滑難停筋。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將刮下的魚鱗洗凈、去腥,用水浸泡一夜后,鍋中放入新水用慢火熬,直至湯汁變得濃稠黏糊,然后濾除干凈,獲取清澈的汁液并冷凍成透明的塊狀,細切調味兒即可。這是南宋《事林廣記》中記載的水晶鲙做法。現代人很少用魚鱗制作,若參照宋人的做法,用白雞、豬肘子、去油脂的豬肉皮等也可以做成水晶鲙。
京師的生意人,為了迎接元宵節的大市場,提前儲備了四方珍果,屆時當街售賣。宋朝人認為永嘉柑橘為上味,橄欖、綠橘都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果。“以紙帖為藥囊,實干縷、木瓜、菖蒲、咸酸等物,謂之‘下酒果子’。”(《歲時廣記》卷十一)
“御前索喚”的馉饳兒源于一種兵器,整體似長棒,頂端為圓形,酷似瓜形或者蒜頭。這道小食盛行于宋朝,食店里經常售賣。盛夏六月,巷陌路口,橋門市井,有賣細料馉饳兒。細料,說明里面有餡兒。夜間還有頂盤挑架的小販賣鵪鶉馉饳兒的,鵪鶉馉饳兒指的是這種馉饳兒個兒大、腹部圓鼓,好像一只鵪鶉一樣。入油鍋炸好,再用竹簽穿起,蘸鹽食用。
除了以上“御前索喚”的美食,宋代元宵節還要吃“蠶絲飯”。“京師上元日,有蠶絲飯,搗米為之,朱綠之,玄黃之,南人以為盤餐。”(《歲時廣記》)從文獻來看,像是年糕樣的食物,搗米制成,由紅黃綠為三原色,色彩艷麗,增添了元宵節的節日氣氛。
當街有賣“鹽豉捻頭的,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捻頭就是馓子,又稱寒具或者環餅,鹽豉湯就是用鹽豉馓子和肉一起煮的湯。元宵節這天,也如正月初七人日那樣要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即酸餡的厚皮饅頭),用紙簽或木簽插入其中,簽面上標明不同官品,或者古今吉祥詞句,讓人自取,以預測前程,名曰“探官繭”。這明顯保留了祭拜蠶神的風俗,食品中寄托著祈求蠶業興旺的美好愿望。
文并供圖/劉海永 劉一瑋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