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縣桃里竹塅村,是贛北幕阜山腹地的一個小山村,此地處盆地邊緣,山路崎嶇,公路在山谷里穿行,山上的竹林、松杉林郁郁蔥蔥,顯示出一種原生態的自然景觀。村里有一幢老屋,依山而建,屋后林木繁茂,屋前是一片田垅,面積約有數十畝。三條小溪在村前匯合,是為“三水合一”,周圍群山疊翠,從這個村子里,從晚清到民國期間,走出了陳氏一門五杰: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而最為出名的,便是晚清時期曾經擔任候補知府、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的一品封疆大吏陳寶箴。
桃里竹塅村陳寶箴故居
陳寶箴,早年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就在他中舉人獲得做官資格時,滿清王朝的統治正面臨巨大威脅,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并建立太平天國。清朝的正規部隊根本無法抵御,咸豐帝詔令各地創辦團練以御太平軍,陳寶箴積極響應,與父親一起創辦義寧州團練,與來到這里的太平軍作戰。后來又搞起了一支“果健營”,曾經打敗過翼王石達開,為此,陳寶箴與“果健營”自此揚名,被兩江總督曾國藩譽為“海內奇士”,并贈對聯“萬戶春風為子壽;半杯濁酒待君溫。”
陳寶箴的官職之所以往后能快速上升,是與太平天國的最后一戰有密切的關系,當年,他是鎮守贛南寧都一帶清軍首領席寶田的參謀長。此時,湘軍攻陷南京城,太平天國被破,幼主洪天貴福出逃,根據陳寶箴判斷與實地勘察,他認為天國幼主洪天貴福一行的必經之路是廣昌、石城之間的崇山峻嶺之中,于是向席寶田策劃派重兵事先埋伏此處張網以待。
果然不出他所料,1864年10月初,一路奔逃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在干王、昭王、尊王等一班文武大臣的簇擁下,進入了陳寶箴事先設計好的伏擊圈——楊家牌,席寶田對全軍下達死命令“不擒幼逆(指幼天王,引者按),毋得收隊”,隨即向幼天王一行的駐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疲憊不堪的太平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部隊立即打成了沒有建制,隨后四處潰散,許許多多的太平軍被割斷長發,換掉戰衣,紛紛逃命要緊,最終天國的首腦機關全軍覆沒,所有文武大臣被俘,經審供后全部凌遲。幼天王當時沒有抓住,但十幾天后抓獲解押到南昌后凌遲正法。
是役,獻策席寶田的陳寶箴自然是立下大功,況且他的長女陳石齡嫁與席次子席曜衡,兒女親家的席寶田自然要論功行賞,并且對他委以重任,可以自行審理及處理一些抓獲的太平軍重要人物(王爺)以外的大小將領。
這一天,陳寶箴審理一名不到20歲的太平軍將領,手下把他從牢房中解押到他跟前,他抬頭一看,只見他身材瘦條,皮膚白嫩,俊美優雅宛如處子,眉宇之間又帶有英氣,富有英雄氣概,一對真摯的大眼睛閃爍著光芒,聲音甜美,彬彬有禮,說起話來有理有節有據,陳寶箴頓生憐惜之心,于是悄悄地釋放了他,并把他帶回修水老家,后來還將家中的一名不錯的婢女贈給他做妻子,這樣他就幸存了,其后改名換姓,安度余生,直到1891年安靜地去世。此人可謂是人生的贏家。
對這件事情,《天國志》如是記載:“容發在贛,與眾相失,為清江西布政使席保田麾下搜獲。陳寶箴從保田在帳下,憐其年幼,惜其才具,私活之,攜還義寧原籍,以婢妻之,光緒十七年辛卯,卒于家。”
原來,這名被陳寶箴私自釋放了的李容發,是被稱為太平天國后期“擎天之柱”忠王李秀成的義子,他是湖北武漢江夏人,是個孤兒,太平軍打下武昌之后,李秀成收養了他。對李容發的記載,幾乎都一致確定:李容發姿容俊美、眉清目秀,是一個標準的小帥哥、美少年。后來,李容發被封為“忠二殿下”。這是他的正式封號,并不是大家在底下的私自稱謂。“忠二殿下”這個封號很有些古怪。既不是王,也不是侯,也不是什么“義”什么“豫”,就叫忠二殿下,意思是僅次于忠王的人。
按照清朝對付太平天國反賊后代,不僅是有這么大年紀了,即使是幼年的孩子,也如大臣的奏章中說“監禁,俟歲滿后按例處置”。也就是說,先是收禁,年滿十二歲之后,就閹割給功臣或者入宮為奴。況且這名李容發已經是帶兵打仗了,要是不被陳寶箴放了,凌遲處死是無疑的,因此,李容發可以算是太平天國最幸運的“王二代”了。那么,李容發到底干了什么呢?
英國人呤俐在書中寫過李容發的成長過程:他不僅容貌俊秀,而且機警聰明、膽大心細,李秀成因此著意培養,將他時時帶在身邊,親教騎馬射箭,并授以行軍戰陣技術,他觸類旁通,心神意會,盡得養父真傳,迅速成長為一員杰出戰將。打了不少勝仗,受封為“忠二殿下”,賜金牌、金頸圈、雉翎、金印,時年14歲。
李容發成為太平天國的“童子軍”的首領,這支隊伍平時糾察間諜、運送糧草物資、下鄉征糧,關鍵時刻要當“敢死隊”,執行諸如突擊、斷后等軍事任務。他憑借自己過人之膽識與謀略,很快就充當童子軍指揮,在天京城里緝拿叛徒。1854年初,原清朝知縣張繼庚混入革命陣營,充當奸細,策動“三江兩湖”籍士兵暴動,挑起太平軍內部“地域沖突”,兩湖、兩廣籍士兵相互仇殺。此外,張繼庚還暗地里聯絡“江南大營”統帥向榮,試圖里應外合,一舉拿下天京,滅亡太平天國。然而,這逃不過這童子軍之火眼金睛,他搜集到張繼庚之情報后,并協助抓捕行動。張繼庚事先得到消息,躲藏在深山里,絲毫無音信。此時,李容發率十余名童子軍進山搜查,恰巧遇到張繼庚及其同僚,一頓廝殺過后,成功將張繼庚抓獲。如此,李容發名聲大噪,成為童子軍新一任首領,也日益受到太平天國領導層的重視。他從此也開始出頭露面。
《天國志》記載李容發攻找六合的戰役,當真是少年英雄了得:“容發年幼而驍勇,善洋短槍,怒馬馳突,所向無前,嘗攻六合,為李兆受所圍,麾下僅數十騎,仍大呼馳突,當者披靡,旋拔鹿角,潰圍而出,敵不敢阻。貌絕俊美,平居,與人語,恂恂溫文,無傲慢之色,從父轉戰江東,聲名漸著,雖仇讎亦嘖嘖贊嘆之。”
在太平軍著名的常州之戰中,遭到淮軍、“洋槍隊”聯合攻擊,太平軍死傷慘重,李容發率2萬精兵救援常州,截擊前來增援的戈登洋槍隊,直接攻打淮軍大營,雖然失敗了,但他伏擊“洋槍隊”還是取得重大戰果。《天國志》稱:“自戈登統常勝軍,以船炮犀利,洋槍精新,鮮有敗績,而華墅一戰,兩團精卒三百,悉為容發所殲,戈登大慚怒,而蘇南皆震。”
風景無限好,畢竟東流去。李容發雖然憑借自己的勇猛善戰,擊敗了戈登“洋槍隊”,也只是局部的勝利,依然無法挽回失敗的大局,最后天國覆沒,他的義父忠王李秀成被俘虜,最后殺害。而李容發則率親兵血戰湘軍,掩護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前往湖州找堵王黃文金。到湖州后,李容發又護送幼天王去湖北找扶王陳得才,希望能前往關中建立根據地,保存太平天國精華,而后東山再起,結果到了江西還是全軍覆沒。
要是按照清朝對太平軍的慣例,對于叛軍首領,尤其是被俘虜的首領,一般都是處以凌遲,割千刀,以儆效尤。李容發,童子軍首領,信念堅定,不愿投降清朝,骨氣十足。幸運的是,李容發落在陳寶箴手里,年紀輕輕的他不但不被凌遲,能順利脫身,還迎娶了陳寶箴漂亮的婢女為妻,從此隱姓埋名,歸隱田園,終老家中。后來陳寶箴教育后代有方,陳家五杰都是棟梁之才,特別是培養一個好孫子——清華國學四大名師,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先生。
不過,到了晚年的時候,陳寶箴因熱衷于變革維新,結果有人把他以前的事情都抖露出來,慈禧太后給他安了個罪名“濫保匪人”罪“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隨后下諭,“封疆大吏濫保匪人,實屬有負委任。陳寶箴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伊子吏部主事陳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職。”將陳寶箴、陳三立父子革職。
陳寶箴墓前的一對大石獅子
去官之后的陳寶箴父子倆回到了老家,居于南昌西山“崝廬”,不問任何政事,然而,慈禧還是不肯放過他,他在這里居住了一年多之后,據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嚴千總公(名閎炯)率兵弁從巡撫松壽馳往西山峴廬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匐受詔,即自縊。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后。”從他愛才而釋放太平天國忠二殿下李容發這件事來看,雖然他早期升官是鎮壓太平天國起家,也許后面是良心發現,陳寶箴還是很有人性的清廷官員,算是一個好官,就這樣被慈禧密旨賜死,走完了其悲壯、慘烈的人生歷程,的確令后人為之唏噓不已,感嘆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