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受邀參與“跨領域對話:積極心理學與藝術教育的交融”活動,就“積極心理學與藝術的關系做了分享,并與國際教學藝術聯盟ITAC聯合創始人 Eric Booth,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副教授錢靜,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王學兵,扎堆戲劇創始人孔維,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葉遜謙,國家生涯規劃師馬金庫展開了對談。
現將Eric和我的講座文字稿分享給大家,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以下內容轉載自公眾號:文心講堂
01
Eric的分享
Eric博士首先感謝了到場的所有人:“感謝大家來到這里,帶著積極的心態,帶著你們的好奇心。”并且介紹了自己的身份:“我是現存最年長的教學藝術家(Teaching Artist)。”
關于教學藝術家這一概念,Eric解釋道:“教學藝術家是藝術家,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創作作品,并與他人分享這些作品,希望看的人、聽的人、感受的人、欣賞的人能夠感知到其中的美和智慧。”
教學藝術家與藝術教師(Arts Teacher)不同。藝術教師的工作是讓參與者能夠學會制作、創作藝術的一些傳統和技巧,將來有一天可以自己創作藝術,而教學藝術家的職責則是喚醒每一個內心本有的藝術創造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藝術創造力,當我們內心的藝術能力被喚醒以后,我們可以把它引導向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向。”他舉例說明,歐美很多藝術表演中心和戲劇院都會聘請教學藝術家,他們通過喚醒觀眾的創造力,激發觀眾的情感,幫助觀眾在進入藝術作品之前做好身心準備,能夠真正欣賞即將看到或聽到的藝術作品。
他還提到,在美國,只有5%的人口認為自己與藝術有關,剩下的95%的人覺得藝術與自己無關,他們不屑于走進藝術的殿堂,去感受藝術所帶來的智慧和力量。而教學藝術家的工作,正是“幫助他們敞開心扉,走進藝術的殿堂,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
除了藝術,教學藝術家其實還在做其他許多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恰恰是我們如何將藝術與積極心理學結合的關鍵。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教學藝術家通過他們的積極參與,為全球青少年帶來了更多的幸福感。
現在有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醫院和醫生開始開出“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比如,如果你感到孤單或悲傷,醫生會建議你去上表演課、參加合唱團、或者嘗試做陶藝。參與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的過程,這是一種促進身心健康的方式。
有些教學藝術家關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議題,致力于改變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和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教學藝術家有時也會走進企業,幫助提升企業的創造力和團隊精神。在紐約,每個政府部門都聘請了全職的教學藝術家,來幫助改善他們應對當地問題的方式。例如,垃圾處理部門的教學藝術家并不是用廢棄物創作藝術品,而是與政府官員一起思考,如何通過藝術的、創意的方式應對日常工作中的挑戰。通過這種合作,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有意義和美好。教學藝術家不僅可以用油畫創作,他們還可以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加干凈、更加宜居。
Eric博士參與過許多跨領域的對話,例如,藝術家與高科技工程師、藝術家與醫生之間的對話。今天,藝術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對話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這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它們有許多共通之處,例如,它們都是人類最美好部分的一部分,且具有悠久歷史。
積極心理學教我們如何相互幫助,如何看到更美好的可能性,而藝術教育則啟發我們的創造力、好奇心,鼓勵我們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造福他人。無論是積極心理學、藝術教育,還是教學藝術家的工作,都相信創造力能帶來更加美好的可能性。
教學藝術家之間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當你專心致志去創造某個事物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會開始發生改變。”比如,我們啟發一個孩子去創作屬于他自己的歌、去講他的故事,他的滑板技術會提升,他跟弟弟的關系會變好,他在學校的學業也會有進步。教學藝術家關注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性。我們希望通過創作過程激發孩子們的內驅力,鼓勵他們通過藝術創造,為世界做出貢獻。如今,很多孩子和青少年正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著許多打壓,這個時候,教學藝術家便會出現,激發他們的內驅力,鼓勵每個孩子運用本身已有的藝術能力,在不同的藝術媒介中游走,然后在他的生命開始發生改變。
教學藝術家正在全球各地不同的國家和大洲生根發芽。12年前,Eric創辦了國際教學藝術家聯盟(ITAC)。第一次大會上,雖然三分之二的與會者沒有聽過“教學藝術家”這一概念,但是這些來自26個國家的參與者們都有著相同的理念、想法和目標。
隨著全球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關注,教學藝術家和心理學家的合作也日漸緊密,因為大家都想改變現狀。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的角落里,沉睡著許許多多有能力的人們,他們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夠推動社會的變革。
在準備這個講座時,Eric研讀了PERMA模型的五個核心元素,并將它與他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對比。在他的項目中,參與的藝術家們大多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古典音樂家,他們對于創造力的定義相對狹窄,但Eric希望通過與他們工作一段時間,能夠挖掘他們的藝術家天分,讓他們能面向更廣闊的世界。
Eric為他們設計了許多評估標準,制定了新的詞匯,同時確立了五個目標,它們與PERMA模型有著深厚的聯系,分別是:
全人發展
(Holistic Development)
內驅力
(Intrinsic Motivation)
個人能動性
(Personal Agency)
藝術創作教學
(Artistry Teaching)
社區社群
(Community)
這五個方向強有力地證明了教學藝術家的理念,這是一種關乎社會福祉的信仰體系。Eric認為,要建設一個成功的社會,有一件事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為重要,那就是要教導我們的孩子在正確的方向上找到快樂。沒有比創造一件自己在乎的事物并與世界分享更有意義的事了,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點擊查看Eric博士主題分享完整視頻)
02
彭凱平的分享
非常感動這么多優秀的藝術家愿意關注心理學,愿意和心理學相向而行。大家都知道,藝術和心理學之間的關系是源遠流長的,因為人類發明了藝術,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正如Eric所提到的,巖洞中的繪畫已有三萬多年的歷史,法國拉斯科的壁畫也有15000多年的歷史,而中國的三星堆藝術也有至少五千多年的歷史。這些都說明,藝術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重要的心理需求。美、美感、藝術的感受是我們天生的能力和天生的需求,所以很高興藝術家關注心理學。藝術家可能希望從我們心理學得到一些靈感,畢竟這個藝術是人心的產物,是人類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情感的認知,甚至大腦的神經活動,肯定跟藝術創作、藝術體驗、藝術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作為積極心理學工作者,我們關注藝術,除了它是人類基本需求的一部分之外,還因為藝術是人類成長的重要載體。心理學與藝術的結合,至少在五個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1、藝術是情感表達的工具。藝術能夠充分表達情感,無論是繪畫、舞蹈、音樂、戲劇,甚至我們所說的其他創造活動,都能夠讓我們將情感充分表達出來。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人類的情緒活動往往由于社會、環境、甚至個人經歷的限制,無法有效表達。而藝術正提供了一個通道,使我們能夠通過畫畫、唱歌、跳舞、表演等方式,把情感釋放出來,幫助我們表達真實的自我。許多心理治療也是基于這個原理,通過藝術讓我們表達出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
2、藝術能夠激發內驅力。當人們缺乏情感驅動時,即使知道道理,也難以付諸實踐。很多時候,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挖掘內在變化的動力,這正是心理療愈的過程。通過藝術,我們可以觸及這種變化的源泉——那來自內心深處的情感,而藝術的表達恰恰能夠起到深刻的療愈作用。
3、藝術傳授人生智慧理念。很多時候,我們通過閱讀書籍、學習他人如何生活,來理解自己的人生和社會的意義,而藝術,尤其是電影、戲劇等形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哲理并加以應用。例如,為什么電影《哪吒》如此受歡迎?因為它不僅講述了哪吒的故事,還反映了許多人在職場和人生中面臨的壓力和困境。這種通過藝術傳達的社會理念和人生智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人生的成長可以通過藝術學習,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價值。
4、藝術的文化凝聚力。藝術對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在于,它是文化團結的寄托。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對文化象征產品的熱愛,實際上是團結人心的一種方式。所謂“萬眾一心”,往往通過藝術的形式得到更好的體現,這正是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的:通過藝術能夠讓人們同步感受,產生共鳴。
藝術的作用是最為直接且顯著的。比如剛才提到的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那些創作并非畫家或獵人的自娛自樂,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大家共同參與儀式、祈禱、體驗和分享。我們中國許多地方的民間藝術,實際上也是一種宗教和文化凝聚的方式,它象征著文化的傳承。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的研究也表明,讓大家一起聽同樣的音樂,能夠迅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人際之間的聯系。
5、藝術體驗還能夠帶來幸福感。藝術能夠讓人進入一種“福流體驗”(Flow),就是我們在特別開心、特別愉悅、達到一種幸福的巔峰狀態的時候,容易達到一種物我兩望、酣暢淋漓、如癡如醉的感受。米哈伊教授在1975年寫了《福流:一種美妙的心理狀態》,之后又于1985年出版了《The Art of Seeing》一書,探討如何欣賞藝術,他認為“看的藝術”就是讓自己沉浸在一種“福流體驗”中。藝術欣賞其實是體驗福流最常見最直接的、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積極心理學就是應該跟藝術緊密結合起來一起。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有一個觀點叫ACE理論,人類天生就具備三種能力:第一是對美的欣賞(Aesthetic),嬰兒對美麗的事物非常敏感,這與生俱來;第二是創造力(Creativity),嬰兒對新鮮事物保持高度關注;第三是同理心(Empathy),嬰兒能夠感知他人的情緒,并產生共鳴。
我們現在發現,這樣的能力是我們人類應當挖掘的潛能,并且將其稱為ACE,為什么呢?因為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也不需要過多的教育或訓練,就能自然培養出來。而這個能力正是通過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來激發的。
這種能力包括我們的美感、創造力和同理心,都是人生智慧的重要體現。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與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理念息息相關,它們幫助我們體驗和欣賞美、關注他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些都至關重要。總的來說,積極心理學與藝術教育緊密相連,它們共同構成了美好幸福人生的基礎。
期待在未來的合作中,有更多藝術家能學習心理學,當然,我更希望更多的心理學家能關注藝術、藝術創作、藝術教育和藝術體驗,因為這正是我們社會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需求。什么是美,什么是好?許多時候,正是藝術的滋養和培養,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這些概念。
最后,感謝所有關注積極心理學與藝術教育的朋友,特別是今天到場的藝術嘉賓們。這不僅是一次有意義的合作,更是跨界的價值和作用的體現,同時也是時代對我們學者們的期待之一—將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讓藝術教育能夠深入千家萬戶。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平時,我們常常在假裝、偽裝自己,演繹著不同的角色,但藝術讓我們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藝術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體驗到、甚至學習到那些我們生活中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復雜、微妙的情感。它揭示了人性的奧秘,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熱情的世界。因為大腦的負面信息加工優勢,我們常常覺得生活不如意、難受、別扭、不開心,但是藝術告訴我們,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讓我們感動的愛,美好積極的人生體驗。發現真實的情感,人心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這就是藝術能告訴我們心理學家的它的價值所在。
(點擊查看彭凱平教授主題分享完整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