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文學評論是什么樣的?
宗城的《至少還有文學》是一個很好的樣本。高質量的文學評論會有精準的文本評析,恰當的風格總結,能讓讀者快速把握一個作者的特點和價值內核。
這樣的文學評論對作者的功底要求比較高,屬于學院派,想學都可能沒本事學。這點來說,我缺少這種專業的背景。
閱讀門檻不需要多高,相應的書評是否需要這么專業呢?我想太過專業反而可能挺勸退人。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本書可以作為了解文學的途徑,無論是對作者還是對文本。單單就這一點,值得推薦。
作者將書的內容分成了三部分,不過以我之見,其實內容就兩大塊:作家或作品。
作家包括詩人、小說家,有耳熟能詳的作家,有不怎么熟悉的作家。
作品大部分都是熟悉的,一般從文本上來解讀。
作家的共同性
讀完整本書,能夠發現這些作家有一個共同性,即創作主題。
有些作家終極一生都在討論同一個問題,比如契科夫,他只寫真實,他想告訴讀者直面真實,想通過他的文字給予人清醒的力量,有勇氣認識平庸,向往有意義的生活。
又比如劉以鬯,他只想表現人在時代轉變時展露的內心沖突。當然,他的文字成熟期是在香港,此前十多年都處于一直成長階段。
作家需要時間成長,沒有人的文字能夠一蹴而就。
而每一個作家的主題又與它的時代相關。
德萊塞寫的鄉村女性進入大都市,被大都市欲望迷惑,拋棄舊道德,獲得物質滿足。于是有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時光巨變下,大都市成了天堂地獄的代名詞,無人可幸免,終成獻祭。
菲茨杰拉德寫的是鄉村男性進入大都市,實現階級跨越,最后夢想破滅。
同樣出身鄉村的人進入大都市,但兩位作家的筆鋒完全不同。
德萊塞的女性尚有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殘留,菲茨杰拉德的女性則出現了先鋒的狀態,這是美國時代變化的縮影。
何偉寫中國,勝在深度,同時帶著一種更緩和的口吻,而保羅·索魯則完全是一種犀利的口吻,毫不避諱地指出中國的缺點。他一路乘坐火車在中國旅行,實打實地看到了底層中國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共同性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區別在于時代的差異,在于態度視角的區別。保羅·索魯最有意思的是他的作品都是關于火車旅行,算是一個主題的貫徹。
作品該如何欣賞
第三部分是作者對一些作品的賞析。
分析張愛玲的第一香爐,從故事第一句話開始講解,讀者就會明白為何張愛玲被稱為天才,因為文本中的細節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比如女主去姑媽家,明明到香港有了段時間,卻是第一次去姑媽家,而那是個富人區。可這么簡單的信息,不是從女主嘴里聽到,也不是直白地表述。而是在女主觀察姑媽家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地透露。
張愛玲擅用色彩是她的另一個特點,在閱讀文本時不容易察覺,但仔細清點就會發現好多色彩。
我讀張愛玲的這個故事壓根就沒有注意過這些細節,呲溜一下過去了。與其說我這讀者不合格,不如說專業研究者比較容易留意這種細節。
而另一個留意這種細節的人就是寫作者。當作者和當讀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讀者只要享受文本帶來的愉悅感就行,只要思考文本中透露的信息和智慧。
作者不一樣,作者需要考慮到文本的結構、文本的細節,每一個情節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很容易喪失閱讀的愉悅感,得到的是解構的快樂。
作者閱讀,可能難以獲得故事的快樂,但能得拆家的快樂,這可能是個安慰。而作者閱讀的毛病就是容易去想: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寫。
所以做讀者比做作者幸福是毋庸置疑的。那文學評論者獲得的快樂恐怕更傾向于作者,而非讀者。
對普通讀者來說,通讀故事是快樂之本,在文字中間找尋彩蛋是更高的樂趣。
結語
《至少還有文學》講述了作家的風格、生平及作品,最后一部分分析了文本。
書中介紹了不下十多個作者,國內外都有,信息量不少。
看完的結果是書單又長了。
【文/云玖弋】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