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古稱端州,坐落在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北岸。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承載著2200余年的建城史,既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樞紐節點。從漢代置縣到宋代得名,從明清兩廣總督駐地到現代生態產業之城,肇慶的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厚重的歷史印記。今天天予杜哥將深入探析肇慶市及其下轄各區縣的“前世今生”,揭示這片土地的文明密碼與時代脈搏。
肇慶:從廣信之東到灣區西進門戶
1.1 歷史溯源:廣信以東,端溪為始
肇慶的建制史可追溯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要縣,隸屬蒼梧郡。其名源于境內高而險要的羚羊峽(古稱“高要峽”)。東漢時期,交州刺史部治所遷至廣信(今封開縣),肇慶成為嶺南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輻射區。
“肇慶”之名的由來**: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因端州為其封地“興慶軍節度使”升格為府,親賜“肇慶府”,取“始啟吉祥”之意,自此肇慶之名沿用千年。
1.2 明清鼎盛:兩廣咽喉,中西交匯
明清時期,肇慶兩度成為兩廣總督駐地(1564-1649年),管轄廣東、廣西及海南。利瑪竇在此繪制首幅中文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七星巖摩崖石刻群見證中西文化交流。西江黃金水道催生了端硯、蠶絲、竹編等手工業的繁榮,肇慶成為嶺南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1.3 近現代轉型:鐵路興城,工業筑基
1930年代,粵漢鐵路支線通達肇慶,現代工業萌芽。新中國成立后,肇慶依托西江航運和礦產資源,逐步發展建材、機械制造等產業。改革開放后,肇慶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的設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
1.4 灣區時代:綠色崛起,樞紐再造
2019年納入粵港澳大灣區,肇慶定位“綠色產業基地”和“文旅康養勝地”。懷陽高速、廣湛高鐵等交通動脈的貫通,使其成為連接珠三角與大西南的“橋頭堡”。2022年,肇慶新區規劃落地,聚焦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千年古城開啟產城融合新篇章。
區縣探微:一城百貌的文化拼圖
2.1 端州區:硯都文脈,府城記憶
- 前世:作為肇慶千年府城核心,端州是端硯的故鄉。唐代李邕《端州石室記》刻于七星巖,宋代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留下“不持一硯歸”的清廉佳話。
- 今生:端州古城墻(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與現代化商圈交相輝映,智聯科創園吸引風華高科等企業入駐,文旅融合打造“硯都風光線”。
2.2 鼎湖區:山水新城,生態典范
- 前世:原屬高要縣,因鼎湖山得名。山中的慶云寺(明崇禎年間)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孫中山曾在此療養。
- 今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依托生態資源發展康養旅游,引入華僑城卡樂星球等文旅項目。
2.3 高要區:黃金水道,產業重鎮
- 前世:南越國時期已為軍事要塞,宋代設高要縣治。金利龍舟、河臺淘金等民俗傳承千年。
- 今生:珠江—西江經濟帶重要節點,金渡工業園聚焦五金制造,預制菜產業園年產值超百億,“中國壓鑄產業集群示范基地”聲名鵲起。
2.4 四會市:玉器之鄉,柑橘王國
- 前世:秦代屬桂林郡,因“四水相會”得名。六祖惠能隱居扶盧山修禪15年,留下“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禪宗公案。
- 今生:全球最大的翡翠玉器加工集散地(年交易額超300億),貞山風景區打造禪意文旅,沙糖桔種植面積達20萬畝,“中國柑桔之鄉”實至名歸。
2.5 廣寧縣:竹海綠洲,紅色熱土
- 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縣,取“廣泛安寧”之意。清代“天地會”起義在此發端。
- 今生:全國十大“竹子之鄉”之一,竹產業年產值超30億元。周其鑒故居、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全域旅游示范縣建設如火如荼。
2.6 德慶縣:龍母祖庭,貢柑之源
- 前世:漢武帝元鼎六年置端溪縣,宋代改名德慶府。悅城龍母祖廟(始建于秦漢)享“西江神源”之譽,歷代帝王敕封達36次。
- 今生:德慶貢柑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種植面積12萬畝。盤龍峽生態旅游區、金林水鄉成為珠三角短途游熱門目的地。
2.7 封開縣:廣府源流,古道遺珍
- 前世:古廣信縣治所在地,被譽為“廣府文化發祥地”。唐代狀元莫宣卿故里,瀟賀古道與茶船古道在此交匯。
- 今生:大斑石(世界最大花崗巖單體)、千層峰等地質奇觀入選國家地質公園。杏花雞、油栗等特色農產品暢銷灣區。
2.8 懷集縣:燕都秘境,三省通衢
- 前世: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設縣,壯、瑤、漢多民族聚居。明代“懷陽八景”聞名遐邇。
- 今生:中國攀巖之鄉(燕峰峽營地)、粵港澳蔬菜生產基地。貴廣高鐵設站,生態農業與體育旅游雙輪驅動發展。
文明密碼:肇慶文化的多維基因
3.1 端硯文化:紫玉生輝
端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名坑石料稀缺。歷代文人題詠不絕,蘇東坡“千夫挽綆,百夫運斤”道出采石艱辛。當代端硯雕刻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肇慶學院設立硯文化研究所推動活態傳承。
3.2 禪宗文化:六祖足跡
四會六祖寺、懷集六祖巖等遺跡串聯起惠能大師“頓悟成佛”的弘法之路。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六祖誕”,海內外信眾云集,禪意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
3.3 民俗文化:非遺矩陣
- 德慶雄雞舞:源于秦漢的圖騰崇拜,入選省級非遺。
- 封開五馬巡城:明代軍儺演變而來,演繹邊疆戍守故事。
- 高要春社:嶺南現存最完整的春祭體系,社稷壇、燒炮等儀式保存完整。
3.4 生態文化:天人合一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1956年設立)開創中國現代自然保護先河。星湖濕地公園棲息著全球1/3數量的丹頂鶴南方種群,“濕地觀鳥”成為生態旅游金字招牌。
時代答卷:大灣區背景下的肇慶突圍
4.1 產業轉型:新能源汽車鏈主崛起
小鵬汽車肇慶基地2020年投產,寧德時代、璞泰來等配套企業落戶,規劃到2025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傳統陶瓷產業通過“煤改氣”實現綠色升級。
4.2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格局
- 環星湖綠道:中國最美綠道之一,串聯七星巖、牌坊廣場等景點。
- 賀江碧道畫廊:封開縣打造跨省文旅示范帶,民宿經濟激活古村活力。
- 夜經濟品牌:“巖前風情街”“端州宋城集市”入選省級示范項目。
4.3 鄉村振興:特色農業突圍
德慶貢柑“12221”營銷體系(1個大數據、2個市場、2支隊伍、2場活動、1個品牌)成為全國范例,封開杏花雞全產業鏈年產值超10億元,數字農業產業園推動“一村一品”提質增效。
4.4 交通升級:樞紐能級躍遷
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落戶高明與肇慶交界,廣湛高鐵、珠江肇高鐵建設加速“軌道上的大灣區”西延,西江航道擴能升級至3000噸級通從廣信文化圈的文明曙光,到利瑪竇開眼看世界的窗口;從端溪硯田的墨香千年,到新能源汽車的智造浪潮——肇慶的變遷史,正是嶺南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縮影。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這座古城正以生態為底、文化為魂、產業為翼,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時代答卷。其發展路徑啟示我們:歷史遺產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創新的源泉;地理區位不僅是空間的坐標,更是戰略的支點。肇慶的未來,必將在守護文化根脈與擁抱產業變革的雙重奏中,譜寫出更為璀璨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