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學(xué)為基石,心理學(xué)為橋梁,為你筑一條通向智慧的高速路。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lǐng)域的董三自。
常有人感嘆:明明感覺自己越活越明白,為何卻反而懷念起曾經(jīng)那個傻乎乎的自己?
其實,我們認(rèn)為的傻,未必是真傻,明白,未必是真明白。
有些幸運的人,遇到明理、有愛心的家長,小時候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顧,生活無憂無慮,因而才可能“傻乎乎”地活著。
那種“傻”,是一種純真而快樂的狀態(tài),并不是真傻。
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內(nèi)心沒有雜念、很少欲望。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對新事物的向往,對生命探索的熱忱,的確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導(dǎo)向。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心靈逐漸被染污,學(xué)會了用所謂的聰明,使用各種方法、技巧去為人處世。
在一些影視劇中,常可以看到,對當(dāng)下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比如想升職的下屬,提著貴重的禮品去拜訪上司,上司連連點頭,夸贊道:小伙子真懂事!是個明白人兒!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那些善于迎合、討好的人,得到此類評價,這無異是一種正面激勵,讓我們趨之若鶩。
這種貌似“明白”,其實只不過是通曉一些人情世故,懂得了投機鉆營,學(xué)會了機巧詭詐而已。
我們漸漸遠離了那個傻而純真的自己,一門心思,只想贏得更高地位,撈取更多物質(zhì)利益。
可欲望越來越大,想得到的越來越多,我們的內(nèi)心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越來越不快樂。
于是開始懷念那份傻傻的天真和簡單的快樂。
這種投機取巧的人生態(tài)度,是被很多智慧的古人所否定的,因其傷害了我們的靈性和本性的質(zhì)樸,造成良知的遮蔽。
老子本人十分反對人們運用智巧,認(rèn)為這會造成人心的貪婪、煽動欲望,從而失去內(nèi)心的寧靜,并無好處。
《道德經(jīng)》第十章說: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里的“知”通“”智“,指智巧和心機。
老子所說明白四達,天地四方八維,無不通達;能達到這樣明白的程度,人的認(rèn)知和智慧都已經(jīng)提升到很高境界。
不過,老子依然提出了疑問:這樣的人,為人處世可以達到不使用智巧嗎?
可見,在老子的時代也一樣,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哪怕對很有智慧的人來說,也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
王陽明則告訴我們: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可見,我們并不是真“明白”。一個真活明白的人,真智慧的人,是不可能被現(xiàn)狀迷惑的。
解決之道是什么?
【復(fù)本體,致良知。】
一般情況下,因為良知遮蔽不深,我們可以不時感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不過良知在潛意識層面,無法直接給我們提示,因此只能以情緒、夢境、無意識的出錯等方式來給我們傳達信息。
這種懷念,就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意在提醒我們:檢視自己的現(xiàn)狀,我們正在做的事,是否偏離了本心?是否符合良知的要求?
心智模式,一旦打破了混沌的狀態(tài),就很難回到從前的天真時代。
因此,要想既活得明白,又享受那種單純的愉悅,我們就需要清除心靈過多的欲求、放下那些無謂的對虛榮、面子的追求,少去理會他人寄托在我們身上、不切實際的期望。回歸清凈、淡泊的狀態(tài)。
更多精彩見個人主頁。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貫穿一生。
我們的成長目標(biāo)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lǐng)域的董三自。
注:圖片侵請聯(lián)刪,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