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50年代,有一個新任兩江總督接到任命時,他的心情不是狂喜,而是驚悚之至。在他之前的兩江總督們或戰死,或被處死,或被流放,他預感任命書與其說意味著一份殊榮,不如說是一張他必須簽下的生死狀。生死狀上,咸豐皇帝命他完成交給他的重任——直搗太平軍的“根本”——金陵。
這位新總督就是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曾國藩,有關他擔任兩江總督之前和之后的五次生死局的細膩書寫并不多。汗青堂145《夾縫中的總督》正是書寫曾國藩中年至晚年的佳作,帶我們重新認識一個與以往圣人形象不同的曾國藩,為曾國藩“祛魅”。
知名歷史學者、近代史專家馬勇先生為《夾縫中的總督》特意撰寫了一篇長達5000余字的推薦序。
序言不僅涉及學術史的變化,還探討時代風氣對歷史學的影響。歷史學者在時代流行的價值判斷與真實的歷史語境之間(也是個夾縫),該如何取舍?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序言還涉及近年大眾媒體非常關心的歷史非虛構寫作問題。具體到曾國藩和他的時代這個話題,馬勇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度挖掘的大主題,把大主題寫出新意,不僅考驗寫作者史料考證、解讀的功力,更考驗寫作者的敘事技巧。因為要寫得精彩、好看,還要兼具學術性,很不容易做到。
此外,馬勇認為,《夾縫中的總督》還有一層閱讀意義——“要從時代去觀察曾國藩,要從曾國藩的研究來重新認識這一個時代”。
現將序言全文奉上,歡迎各位讀者和我們一起挖掘書中的內容,開啟這場歷史之旅。
早些天,鞠海送來他的一本新書《夾縫中的總督》清樣,希望我給這本書寫幾句話。
鞠海是我這幾年接觸比較多的一個年輕學者,其間有過幾次關于音頻課程的愉快合作經歷。如果不是鞠海的敦促與堅持,《民國史二十講》和《孟子精讀》大約我都不會去做。鞠海的認真、踏實,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當他的第一部專著出版時,我也確實有責任說幾句祝賀的話。而且,這本書確實寫得不錯。
我知道鞠海是歷史學碩士,具有扎實的歷史學基本功,我也一直勸他堅持讀書,堅持研究,堅持寫作,找到合適的機會,繼續深造。只是這幾年疫情耽擱的事情太多了,好多事情都沒法展開,但是鞠海在上班的同時,依然堅持讀書,堅持寫作,這本厚厚的《夾縫中的總督》就是最好的證明,我替鞠海感到高興。
在這么繁忙的事務中,還能有大量時間去寫作,去閱讀史料,確實不容易。這幾天,我斷斷續續翻看書稿,也仔細看了我感興趣的幾個部分。書稿寫得確實不錯,語言清新,可讀性非常高,當然更重要的是作者仔細閱讀了相關史料,比勘對照,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并不是人云亦云,全面而浮光掠影地寫曾國藩的一生,而是扣住曾國藩人生關頭幾個最重要的生死節點,這樣就顯得比較深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
曾國藩是一個有嚴重自殺傾向的人,動輒自殺,而且高調。如何理解這種現象,眾說紛紜。我個人理解,這就是一種“政治潔癖”,這在中國古典政治倫理中是值得贊美的。鞠海這本書有很好的解釋,整本書都是圍繞著曾國藩的生死來展開,寫得饒有興致,解釋理由也大都可以接受。
曾國藩在關鍵時刻做出必死的決斷,其實是基于一種強大的信念,就是儒家教導的“殺身以成仁”。這樣的人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不能接受失敗,面對失敗,寧愿自殺,寧愿成仁。這就是儒家倡導的擔當、情懷、責任感。《夾縫中的總督》從這個角度展開,為讀者呈現出細致的故事,并對曾國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精彩的刻畫,這當然是因為作者資料收集得全,閱讀得細,才能重構出這樣清晰的歷史畫面。比如作者寫曾國藩人生的最后時刻,這是我們過去都熟知的故事,但是在鞠海筆下,通過排比各種史料,層層推理,始終有一種懸念在引領讀者,讓我們對這段故事又有了新的感悟。新一代學者的寫作風格,還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去體會的。
在閱讀《夾縫中的總督》時,我當然也想對曾國藩的學術研究講講自己的一些看法。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繞不開的第一流大人物,作為一名歷史專業工作者,我對曾國藩不可能無感、沒有想法。我們這一代不僅經歷政治上的改天換地,還經歷了學術史上的過山車。我們今天看到的曾國藩的歷史形象,早已不是我初學歷史時的形象,他的形象在過去四十年確實經歷了幾次起落,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第二年,我從一所中專學??嫉酱髮W本科讀歷史,此后一直以此為業。四十多年,我經歷了史學領域的全部變化,我的史學理念,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知,也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對于曾國藩,我最初接受的是我們近代史所的創所所長范文瀾先生20世紀40年代所建構的形象,“漢奸劊子手”。按照范老的解釋,曾國藩為挽救垂死的清王朝而殘酷鎮壓了太平天國,這就是劊子手,是清帝國的幫兇,也是出賣漢人利益者,是漢奸。范老的這個觀點影響深遠,也是范老最堅信的一個歷史論斷。50年代初,范著《中國近代史》重印,范老毫不遲疑地寫道:“《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是一九四四年我在延安時寫的。曾國藩是近百年來反動派的開山祖師,而他的偽善喬裝卻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繼承者人民公敵蔣介石把他推崇成‘圣人’,以為麻醉青年、欺蔽群眾的偶像。為了澄清當時一些人的混亂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國藩這個漢奸劊子手本來面目的必要。這篇文章便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寫出的?,F在仍把它附在書后,其中某些部分是可與本書所述太平天國部分相互補充、印證的。”
范文瀾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影響幾代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在范老的話語中,曾國藩完全是一個負面的反動形象。范老的這個說法對我們的影響當然很大,我們這一代后來如果沒有在史學當中繼續鉆研或者深造的話,大概就留下了這樣一個曾國藩印象。
范老講曾國藩是“屠殺鎮壓人民的劊子手”,主要是指對太平天國的鎮壓。但從曾國藩、清政府的立場說,這件事情恰恰又是曾國藩最大的事功。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曾國藩,值得研究,主要就是因為他領導的湘軍,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淮軍,平定了太平天國“洪楊之亂”。如果抽空了這件大事,曾國藩不過是中國傳統社會無數經生中的一個有名或無名的讀書人而已。當然,范老這樣說,主要是與范老所處的時代,以及時代主題的轉換有關。
至于“漢奸”的說法,也影響了我們很多年。就像嚴復很早說過的,宋代以來,中國人討論與異族的沖突,只有殊死抵抗、妥協投降這兩種選擇。言戰、抵抗,就是民族英雄;言和、妥協,甚至與異族勾肩搭背,當異族的鷹犬,就是漢奸,就是敗類。我們當然不能說這個觀點不對,但將這種說法貫徹到底,否定與異族的一切合作,似乎也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學的悖論。滿洲人入關,從晚清以來的民族主義敘事,從革命黨人、孫中山先生的歷史敘事而言,當然是異族征服。孫中山民族主義革命的歷史依據,就是將滿洲人入主中原看作“殖民”,因此他向國際社會呼吁,支持中國革命,推翻滿洲人的統治,把滿洲人驅逐出去。這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之由來。
從這個角度討論曾國藩,當然可以得出范文瀾先生的結論,曾國藩是為異族統治服務的漢奸。但是如果放到歷史場景中去觀察,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討論清初歷史時,確實有一個“氣節”問題,不戰而降,為虎作倀,為滿洲入主中原當“帶路黨”,確實應該譴責。但是到了曾國藩的時代,大清帝國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中國最正統的王朝敘事也不能無視這個王朝的存在。如果將這兩百年間服務于帝國的“非滿洲人”都視為屈節、附逆,似乎也不能成立。張揚正義,譴責變節,大約也只能放在明清之際那幾十年的時空中,過此就已經意義不大,徒生困擾。
明清之際三大家“顧黃王”(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除思想深刻外,也具有相當的民族氣節,特別是顧炎武、王夫之堅持抵抗,直至最后,這都是很難得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他們的后人并沒有永遠“不食周粟”,遠離政治,拒絕服務于新朝。事實上,他們很快也以各自的特別方式與異族和解。王夫之隱身山林后撰寫的大量著述,百年后還是由曾國藩出面整理問世,嘉慧后人的。
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如果一味計較下去,就是中國老話“冤冤相報何時了”了。尊重事實,認清大勢,既是歷史人物的眼界與見識,也是研究者重新認識歷史應該秉持的一個原則。價值判斷固然重要,脫離歷史環境的價值可能就沒有價值了。
范老的討論放在今天當然仍有價值,他其實是在提醒人們去思考在異族統治下如何安身立命,怎么去守住人倫底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曾國藩也為歷史提供了一個典范,一個案例。
曾國藩處在一個天翻地覆的大時代,用時人的話說,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曾國藩不僅是這場大變局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和弄潮兒。平定太平天國只是他事功的一個方面,他的另一大功績則是策動了影響深遠的洋務新政,被譽為晚清“中興大臣”。
多年來學界研究普遍認為洋務新政失敗了,只變其末不變根本,中體西用,導致幾十年之后甲午慘敗。我個人多年來不太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如果沒有洋務新政,甲午戰爭可能打得更難看。更重要的是,洋務新政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起點,是中國走出農業文明,步入工業化社會的開始,也是城市化、現代化的起步?!霸罄睢保ㄔ鴩⒆笞谔摹?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6%9D%8E%E9%B8%BF%E7%AB%A0">李鴻章)以及文祥、恭親王奕等都為這個時代做出過巨大貢獻,永遠都值得后人感念追思。
洋務新政產生出一個半生不熟的新階級——買辦和先富階層,他們不是傳統中國社會地主階級的替換階級,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他們只是“半封建社會”的“半資產階級”,他們當然還不足以引領中國社會邁向現代國家,但是他們的出現毫無疑問地為中國歷史注入了新元素,是后世中國一系列變化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去討論曾國藩那一代人,或許可以找到新的話題與視角。
讀鞠海這本《夾縫中的總督》還引起我的一點聯想,曾國藩之所以在生死關頭總能坦然面對,主要應該與其接受的教育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古典教育就是君子教育、圣人教育,就是要培養每一個人都成為圣人,成為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圣人君子,就是中國讀書人追慕的目標,也是涵養的結果或終點。所謂“三綱領、八條目”,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現代觀點看顯得迂腐,顯得不那么時尚,但這些確確實實是中國讀書人千百年所遵從的原則和奮斗的方向。閱讀曾國藩,我一直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成圣情結,記得年輕時讀到他的逸聞趣事,說他渾身牛皮癬,但他不抓不撓,不哼不哈,我當時就覺得挺佩服。這不是做作,而是修為,是修煉,是意志,是意念。有這種訓練,有這種自制力,還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呢?
中國古人推崇“三不朽”:立德、立功與立言。但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卻為數極少,“孔孟荀”(孔子、孟子、荀子),“董程朱”(董仲舒、二程、朱熹),固然是儒學史上的偉大人物,但說三不朽,各自總是三缺一。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前有王陽明,后有曾國藩。只有他們二人上馬能打仗,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下馬能治國;余暇能著述,且有不凡的見解,影響一個時代,因而不朽。
曾國藩值得后人注意的故事很多,在我看來,子女教育尤為突出。曾家至今不過一百多年,至多五代、六代人,但是曾家奉獻出來的人才,可是數不勝數。尤其是那個時代強調門當戶對,我們去翻檢近代以來有成就者名錄,常能看到與曾家有關的。這一點很值得研究。
由讀鞠海的新著引發了一點感想,不對之處,請讀者諸君批評賜教。
鞠海還很年輕,三十多歲就有專著出版,很值得祝賀。當然未來的學術路還很長,要繼續閱讀曾國藩的史料,閱讀這一個時代的史料,要從時代去觀察曾國藩,要從曾國藩的研究來重新認識這一個時代,之后就是不斷修正改寫自己的作品,那么久而久之就可以將這本《夾縫中的總督》打造成一個可以傳下去的經典文本。
是為序。
馬勇
2023年11月6日
作者鞠海從曾國藩的內部視角出發,聚焦曾國藩看似高光人生的至暗時刻,深挖他如何渡過人生最后20年的煎熬時刻,從政治軍事史、心態史、日常生活史角度闡釋史料,讓讀者可以平視這個大人物的生活,呈現出一個平凡人曾國藩的真實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