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秀才書房到皇家御品,它憑什么?
故事要從 300 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講起。常州秀才劉文高,雖身為文人,卻對藥材研究有著濃厚興趣,同時也是個癡迷的書畫愛好者。在那個墨香與紙韻交織的時代,印泥作為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品質優劣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呈現效果。
一次,劉文高在欣賞自己珍藏的一幅書畫時,發現上面印章的印泥竟然走油,暈染開來,好好的一幅畫就這樣被破壞了美感。這讓他心疼不已,也因此萌生了自己研制高品質印泥的想法。憑借著對藥材的熟悉,他一頭扎進了印泥制作的研究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調配,耗費整整兩年時間,他終于成功創制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印泥。這種印泥色澤鮮艷、質地細膩,且不易走油暈染,劉文高將其命名為 “龍泉印泥”,并成立了 “璟玉堂” 售賣。
時光流轉,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途徑常州。在常州籍大學士劉綸的引見下,龍泉印泥第二代傳人劉仁和向乾隆帝獻上了龍泉印泥。乾隆一生喜愛書畫,擁有眾多印章,可謂是個 “蓋章狂魔”。當他看到龍泉印泥的那一刻,就被其獨特的色澤和細膩的質地吸引。一試之下,印出的字跡清晰,色彩鮮艷,且不滲油、不暈染,乾隆贊不絕口,當場稱其為 “佳品”。回宮后,乾隆將龍泉印泥用于御璽和書畫作品,效果極佳,于是龍顏大悅,當即欽定 “龍泉朱砂印泥” 為皇室御用貢品 。從此,龍泉印泥聲名遠揚,從一個普通秀才的書房,走進了皇家的殿堂,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珍品。
探秘:價比黃金的神奇印泥
龍泉印泥之所以能成為皇室御用貢品,備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歷史底蘊,更在于它令人驚嘆的神奇特性。用 “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爛、火燒留痕” 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
在寒冷的冬天,普通印泥常常會變得僵硬,難以蘸取和使用,而龍泉印泥卻依然保持著柔軟細膩的質地,隨時聽候書畫家們的調遣。炎熱的夏日,許多印泥容易走油,導致印章鈐蓋后模糊不清,龍泉印泥卻能堅守 “本色”,印出的字跡清晰、色彩鮮艷。將龍泉印泥鈐蓋的紙張浸泡在水中,即使經過數日,印色也不會暈染、褪色,拿出來晾干后,依舊鮮艷如初,仿佛與水從未有過接觸。若是用火燒,普通印泥很快就會化為灰燼,而龍泉印泥卻能在火焰中留下清晰的印記,宛如鳳凰涅槃,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
這些神奇特性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是什么樣的制作工藝,賦予了龍泉印泥如此非凡的品質?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龍泉印泥的制作工坊,探尋其中的奧秘。
千錘百煉,每克藕絲都是時光的饋贈(一)選材之精:珍稀原料的嚴苛篩選
龍泉印泥的制作,從選材開始就盡顯不凡。其選用的朱砂,必須是色澤鮮艷、純度極高的優質品,產地多為貴州、湖南等地,這些地區的朱砂品質上乘,能為印泥帶來鮮艷而持久的紅色。珍珠粉則需精選上等珍珠,經過精細研磨,使其細膩如塵,為印泥增添獨特的光澤。犀黃、藏紅花、麝香等名貴中藥材,不僅為印泥賦予了獨特的香氣,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印泥的品質和保存性能。每一種原料都經過嚴格篩選,確保其品質達到最佳,為龍泉印泥的卓越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制油之難:六年等待,只為一抹濃稠
在龍泉印泥的制作過程中,蓖麻油的煉制是關鍵環節之一。剛榨取的蓖麻油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暴曬。在陽光的照耀下,蓖麻油逐漸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水分慢慢蒸發,油質變得愈發濃稠。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時間,通常要暴曬 6 年以上,直至蓖麻油成為絲綢般觸感的膏體,才能用于印泥的制作。6 年的等待,只為了那一抹恰到好處的濃稠,這不僅體現了龍泉印泥制作的嚴謹,更展現了匠人們對傳統工藝的堅守。
(三)抽絲之苦:萬斤藕梗,一縷傳承
藕絲,是龍泉印泥制作中最為獨特的原料之一,也是其制作過程中最為艱難的環節。制作龍泉印泥,需要從藕梗中抽取藕絲,然而,這并非易事。6000 斤藕梗中僅能抽出 1 克藕絲,可謂是 “萬斤藕梗,一縷傳承” 。抽取藕絲的過程必須由人工完成,無法使用機器替代。工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將藕梗折斷,然后輕輕抽出其中的藕絲,每一根藕絲都纖細脆弱,稍有不慎就會斷裂。為了抽取足夠的藕絲,常常需要幾十個人連續工作數月,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但正是這來之不易的藕絲,賦予了龍泉印泥獨特的韌性和穩定性,使其在水中不化、火中留痕,成為印泥中的珍品。
(四)人工之力:三萬次捶打,鑄就極致品質
當所有的原料準備就緒,接下來便是制作的關鍵步驟 —— 混合與捶打。將珍珠粉、朱砂、犀黃、藏紅花、麝香等原料與經過長時間暴曬的蓖麻油按照精確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石臼中,用特制的杵進行搗制。這一過程需要極大的體力和耐心,因為原料需要被搗制約 3 萬次,才能充分融合,達到理想的質地。在搗制過程中,匠人們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觸感,不斷調整力度和節奏,確保每一次捶打都恰到好處。搗制完成后,印泥還需要經過暴曬、陰涼存放等多道工序,使其進一步熟化和穩定。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和智慧,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數百年的文化傳承。
文人墨客的朱砂情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印泥不僅深受皇室喜愛,更是贏得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傾心。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化藝術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著名書畫家傅抱石,對龍泉印泥情有獨鐘。他的每一幅作品,在鈐蓋印章時,只用龍泉印泥。那鮮艷而沉穩的紅色,與他筆下的山水、人物相得益彰,為作品增添了幾分靈動與韻味。在傅抱石的心中,龍泉印泥不僅僅是一種印泥,更是他藝術創作的靈魂伴侶。他的女兒傅益瑤,自幼受父親的熏陶,也繼承了這一習慣,對龍泉印泥喜愛有加。
書畫大師徐悲鴻,同樣對龍泉印泥青睞不已。他的畫作,或氣勢磅礴,或細膩入微,而龍泉印泥鈐蓋的印章,就像畫龍點睛之筆,讓整個作品更加完美。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深知丈夫對龍泉印泥的喜愛,在 1999 年龍泉印泥在北京國際書畫博覽會展出時,特地找到第五代傳人劉順昌,為龍泉印泥題字 “國之精粹”,以表達對這種印泥的高度贊譽。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與龍泉印泥也有著不解之緣。他不僅對龍泉印泥的品質贊不絕口,還親筆為劉順昌題寫了 “中國璟昌印社” 牌匾,表達了對這一傳統技藝的支持與鼓勵。在馮其庸的眼中,龍泉印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書法大師沈鵬,其書法作品風格獨特,飄逸灑脫。他在創作時,也常常選用龍泉印泥。那清晰的印文,鮮艷的色澤,與他的書法相得益彰,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他曾為龍泉印泥題詞 “近朱者赤、歷久彌新”,既是對龍泉印泥品質的肯定,也是對這一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的期許。
這些文人墨客與龍泉印泥的故事,不僅體現了龍泉印泥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也讓我們看到了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次鈐蓋,都是一次藝術的交融;每一抹紅色,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傳承的接力棒,從歷史走向未來(一)傳承之重:守護三百年的文化火種
如今,龍泉印泥已傳承至第七代傳人繆昶 ,他在傳承的道路上肩負著沉重的責任與使命。作為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繆昶不僅經營著公司,還積極投身于文化傳播事業,擔任常州博物館志愿者,年服務時長超 300 小時。在他心中,龍泉印泥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一份文化的傳承,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然而,傳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手工技藝面臨著諸多挑戰。龍泉印泥制作工藝復雜,周期漫長,成本高昂,導致其產量較低,價格昂貴,市場受眾相對較小。同時,現代工業的沖擊使得傳統手工制作的印泥在價格和產量上難以與之競爭,許多年輕人對這門古老的技藝缺乏興趣,傳承人才青黃不接。
為了守護這三百年的文化火種,繆昶和其他傳承人們付出了諸多努力。他們堅持傳統制作工藝,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確保龍泉印泥的品質始終如一。同時,他們積極尋求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通過參加各類文化展覽、非遺活動等方式,提高龍泉印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創新之光:傳統技藝的現代綻放
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傳承人們也在積極探索創新之路,讓龍泉印泥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新的活力與魅力。他們將龍泉印泥與現代藝術、文創產品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產品。
比如,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將龍泉印泥運用到現代藝術作品中,為傳統印泥賦予了新的藝術內涵。開發出各種文創產品,如印有龍泉印泥圖案的筆記本、書簽、明信片等,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了解這一傳統技藝。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拓展了龍泉印泥的市場空間,也讓更多年輕人對其產生了興趣,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承人們還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向觀眾展示龍泉印泥的制作過程和獨特魅力,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這些創新的傳播方式,讓龍泉印泥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
編輯:魏東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