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斯拉輔助駕駛Autopilot更新后,全國的自媒體就開始開播路測了。
以訛傳訛,從來沒有這么猖狂過。
在法律和技術上,輔助駕駛不存在接管,因為司機一直在管當中。
只有到了L3以上的半自動駕駛,才會出現駕駛權的模糊地帶。
所以違章不違章的,是個笑話。
大部分媒體信息,是失真的,哪怕是Deepseek,馬斯克的Grok。
但相比絕大部分普通人,AI還是稍微懂的多一點。
這兩最強的AI,信息的喂養還是搜索網絡上的消息,答案不同,很有意思。
Deepseek(R1)
根據2025年最新行業動態和第三方評測數據,全球車企的輔助駕駛能力可劃分為以下梯隊(綜合技術成熟度、功能覆蓋范圍及用戶反饋):
第一梯隊:全域技術領跑者
1、特斯拉(FSD Beta)
純視覺技術路線積累超10億公里真實路況數據,端到端神經網絡決策模型(FSD V12.5)實現北美90%以上城市道路覆蓋 。
短板:中國版FSD依賴百度高精地圖,且因數據合規限制訓練效率低于本土車企
2、華為(ADS 3.0)
無圖化城市領航覆蓋全國50萬公里道路,GOD 2.0網絡可識別異形障礙物(如側翻車輛、掉落貨物),與問界、阿維塔等車型深度綁定
用戶反饋:城區NOA變道成功率95%,但極端天氣下激光雷達性能衰減仍需優化
3、小鵬(XNGP)差異化能力
高精地圖與視覺融合方案實現“跨樓層記憶泊車”,2025年完成無圖化升級后支持200城全場景覆蓋
爭議點:依賴高精地圖導致部分區域功能受限,成本高于純視覺方案
第二梯隊:場景化技術專家
1、蔚來(NOP+)技術亮點
基于高精地圖的城區領航輔助,換電站自動泊入功能行業唯一,用戶規模超30萬 。
挑戰:激光雷達與攝像頭數據融合效率待提升,算力冗余設計推高硬件成本 。
2.理想(Li AD Max 3.0)場景深耕
聚焦家庭用戶高速場景需求,NOA變道成功率98%,擁堵跟車平順性評分行業第一
技術布局:BEV+Transformer架構支持端到端決策,計劃2025年實現L4級封閉道路測試
3、極氪(NZP)
2025年下半年推出全場景城市領航,搭載自研“浩瀚計算平臺”實現多傳感器毫秒級同步
第三梯隊:傳統車企轉型代表
1、奔馳(Drive Pilot)法規突破
全球首個量產L3級系統(限速60km/h以下),德國/美國特定高速路段允許脫手駕駛
局限:功能受地理圍欄限制,中國尚未通過法規審批
2、寶馬(Personal Pilot L3)技術路線
與Mobileye合作開發SuperVision系統,激光雷達+高精地圖方案適配歐洲復雜路網。
3、通用(Ultra Cruise)本土化困境
北美市場高速領航穩定性評分高,但中國版因高精地圖審批延遲落地受阻
Grok3(beta)
全球車企輔助駕駛能力排名:
1、特斯拉 (Tesla)
特斯拉的FSD(全自動駕駛)系統被認為是行業標桿。它依靠深度學習和攝像頭為核心的感知系統,積累了大量真實道路數據,功能覆蓋城市道路導航、自動泊車等。雖然還未完全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但其技術領先性和用戶體驗在全球車企中名列前茅。
2、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
旗下的Super Cruise被認為是高速公路上表現最好的L2+級輔助駕駛系統,結合高精度地圖和駕駛員注意力監測,實用性很強。
3、大眾集團 (Volkswagen Group)
大眾通過與博世、采埃孚等供應商合作,在ID.系列電動車上推出了較成熟的L2級輔助駕駛功能,未來計劃進一步提升至L3。
4、中國車企(比亞迪、蔚來、小鵬等)
小鵬汽車:以XPILOT系統著稱,城市NGP(導航輔助駕駛)在國內表現突出,接近L3級別。
蔚來:NOP(領航輔助)結合高精度地圖和激光雷達,技術穩步提升。
比亞迪:雖然起步稍晚,但通過與供應商合作,輔助駕駛能力也在快速追趕。
5、豐田 (Toyota)
豐田的Toyota Safety Sense系統偏保守,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屬于L2級別,更多聚焦于實用而非炫技。
兩個中外人氣最熱的AI,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其實行業內的人大概能看出點東西了。
當AI也有了人情世故,也就分不清真假科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