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當你在各大車企官網同時搜索"自動駕駛"時,得到的可能是一片404頁面。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中國新能源車企上演了一場集體改名大戲——從小米到理想,從蔚來到華為,所有"智駕"字樣一夜之間被替換成"輔助駕駛"。這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而是一場關乎行業未來的深刻變革。
監管重拳下的行業急剎車
2024年初,工信部一紙《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宣傳規范》猶如一盆冷水,澆醒了沉迷于"智駕"概念的車企們。文件明確規定:禁止使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誤導性表述,必須以"輔助駕駛"替代。更關鍵的是,要求車企必須明確標注功能邊界和責任歸屬。
這場監管風暴來得并非毫無征兆。2023年底某品牌因宣傳"解放雙手"導致嚴重事故,最終面臨數億元賠償。血的教訓讓監管部門意識到:過度營銷正在把消費者置于危險境地。就像某車企高管私下感嘆:"我們不是在造科幻電影,而是在做關乎人命的產品。"
從營銷狂歡到技術祛魅
翻開新能源車企此前的宣傳冊,"全場景智能駕駛""通勤無憂""零接管"等炫酷詞匯比比皆是。這些充滿未來感的描述,成功讓消費者產生了"買車送司機"的錯覺。但現實是,當前技術根本達不到完全自動駕駛水平,最高僅為L2級輔助駕駛。
這種營銷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正在催生消費者信任危機。據某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關于"自動駕駛功能不符預期"的投訴同比激增320%。一位理想車主無奈地說:"宣傳時說是'智能駕駛',出事了又說是'輔助駕駛',這文字游戲我們玩不起。"
回歸理性的行業新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市場給智駕"降溫"的同時,10-15萬級市場的基礎輔助功能卻在加速普及。這種分化恰恰印證了行業的理性回歸: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完全自動駕駛",不如扎實做好車道保持、自動剎車等基礎功能。
華為余承東不再說"遙遙領先",小米雷軍改口"安全第一",這些變化標志著新能源賽道正式告別營銷驅動的青春期。正如某業內專家所言:"當車企開始謹慎選擇每個用詞時,說明這個行業真的開始成熟了。"
技術演進需要時間沉淀,安全底線不容絲毫突破。從"智駕"到"輔助駕駛"的稱謂轉變,不僅是法律合規的要求,更是對生命應有的敬畏。或許有一天真正的自動駕駛終將到來,但在此之前,我們更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前行。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