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與日產GT-R的賽道對話:一場跨時代的商業互鑒
3月2日中午,雷軍通過微博回應了日產官方的祝賀。事件的起因是東風日產在2月28日發布海報,用“十二年前是GT-R,十二年后是SU7 Ultra”的文案,向小米新車上市致意。這場橫跨燃油與電動時代的互動,折射出汽車行業競爭邏輯的微妙變化。
一場事先張揚的賽道傳承
日產GT-R曾在2013年以7分8秒679的成績,刷新紐博格林北環賽道日系車紀錄。這個被車迷稱為“東瀛戰神”的車型,用十年時間證明性能車不必出身歐洲。小米SU7 Ultra則在上市前用原型車跑出6分46秒874的圈速,宣稱成為紐北最快四門車。不過該成績尚未經過第三方驗證,量產版能否復現仍需觀察。
企業互動的深層邏輯
日產選擇在小米新車上市節點發聲,被業內視為“老將迎新”的營銷策略。雷軍的回應則強調“不懼挑戰、追求極致”的精神共性,這種跨陣營對話在汽車界并不多見。值得注意,雙方都刻意避開直接性能對比,轉而強調精神傳承——日產致敬電動化浪潮,小米則表態要“挑戰保時捷并堅持十年”。
市場數據的另一面
在話題發酵的同時,小米SU7 Ultra的銷售數據引發關注。該車型開售2小時即獲超1萬臺大定訂單,24小時內突破1.5萬臺。雷軍此前稱全年1萬臺銷量目標有九成把握,目前看實際訂單已遠超預期。不過需注意,“大定”數據包含可退定金訂單,最終轉化率尚待時間驗證。
賽道成績的商業價值
紐北圈速向來是車企的技術背書。從保時捷918 Spyder到特斯拉Model S Plaid,賽道營銷已成電動車企標配。小米此次高調公布原型車成績,既是對自身性能的展示,也為后續量產車測試埋下伏筆。但量產車與原型車的性能差異、耐久性表現等,仍是消費者關心的實際問題。
這場跨越十二年的賽道對話,更像是新舊勢力在電動化轉型期的相互致意。當傳統性能車開始為電動車喝彩,或許意味著汽車行業的競爭維度正在重構。不過,真正的市場較量不僅要看營銷話術,更要看量產交付后的用戶體驗與口碑沉淀。畢竟,賽道成績單可以刷,消費者的信任賬戶卻需要長期積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