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因為什么而了解認識的趙無極?
因為他是畢加索的鄰居?
因為他是馬蒂斯的好友?
因為他是林風眠的學生?
亦或者因為他的一幅畫作可以賣出5.1億!
“每個人都有一個傳統,
我則有兩個。”
——趙無極
法籍華人畫家趙無極,與美籍華人貝聿銘、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他們三個同為國立藝專的學生,現在坐落于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趙無極與朱德群同年進入杭州藝專,吳冠中則比他們晚一年,畢業后,他們先后赴巴黎學習西洋繪畫藝術,被稱為“法蘭西三劍客”。后來,吳冠中回國,朱德群和趙無極則在法國繼續書寫藝術輝煌,從不同路徑,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美術史上聲名赫赫的三位大家。
1973年的趙無極 莫若爾(Mohror)拍攝
趙無極融通中西,創造了極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系統收藏于全球150余個重要博物館美術館。
趙無極的作品既展現了中國意境和技法,更融入了西方色彩與表現形式,成為東西方藝術融合升華的典范和中法兩國共同的驕傲。香港為趙無極提供了藝術創新的啟迪,其不少天價作品都是在香港找到歸宿,不僅彰顯了香港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奠定趙無極作為世界級畫壇大師的地位作出貢獻。
趙無極曾以“人們都服從于一種傳統,我卻服從于兩種傳統”一語總結自己。
趙無極生于藝術世家,他在江南小城南通一個自由、寬容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博學多才的祖父、收藏殷墟甲骨和米芾的父親、從歐洲帶回時尚雜志和米勒畫作明信片的叔叔,都深深影響了他對藝術的熱愛。
1935年,趙無極在杭州藝專
1946年趙無極與其姊妹在杭州
林風眠(左二)、謝景蘭(中)、趙無極(右一),1946年于杭州
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杭州求學期間,趙無極十分排斥國畫。“傳統不能讓我暢所欲言。”在他看來,當時的中國畫已經淪為對技巧的崇拜和模仿,陷入重復傳統的泥淖之中。“美和技巧被混為一談,章法用筆都有了模式,再沒有想象和意外發明的余地。”杭州美專的學習既讓他有了對繪畫最初的認知和基本技法,也讓他愈加反感和叛逆。
他常與人談起年少求學時的一段故事。在潘天壽主持的國畫考試上,他紙上畫了一墨團,署上“趙無極畫石”了事,氣得潘天壽要開除這個“張狂少年”。最后是校長林風眠將他“保”了下來。1941年他在重慶畢業,被林風眠聘為教師。
對于恩師,他始終未忘。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楊樺林曾到他家中拜訪,期間拿出一本《林風眠畫冊》。封面是林風眠的頭像,上面寫滿了林風眠弟子的簽名:朱德群、席德進、蘇天賜、吳冠中,唯獨缺趙無極的簽名。飽受阿爾茲海默癥折磨的趙無極一直望著林風眠的頭像,不敢在上面簽字。惟有口里念念有詞:“這個人很偉大!他很偉大!”
在林風眠與吳大羽的栽培下,深受馬蒂斯和畢加索影響的趙無極顯示出不同尋常的創新精神。
趙無極
《無題》, 1945年
紙本水彩, 37 × 28.5 cm
攝影:Manuel Alves
圖源:中國美術學院
1948年,在踏上法國土地的那一刻,趙無極的人生開啟了新的階段。
初到巴黎的趙無極一度陷入迷茫,對于一個初到法國的東方人,想要快速融入西方現代繪畫的主流并非易事,在競爭激烈的巴黎畫壇,他是否能探索出自己的獨立風格顯得十分重要。“我到法國以后,不愿帶著中國畫家的頭銜。盡管我曾很長時間學習中國畫的技法,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但我不想圖這個方便。我深切地感到,這個傳統不能讓我暢所欲言。”趙無極懷著對中國傳統繪畫和學院教育的逆反心理,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西方現代主義大師為標桿,走上全新的藝術旅程。他拒絕畫水墨,害怕陷入“中國玩意兒”的圈子,因此,素描、油畫和版畫,成為趙無極探索自己繪畫語言的主要方式。短短一年后,他的天賦與努力即得到認可,克茲畫廊舉辦了趙無極巴黎生涯第一次個展。
趙無極,
《無題(風景或高腳屋)》,1948年
布面油畫,81.2 × 65.2 cm
? 中國美術學院
1951年,趙無極在日內瓦注意到了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畫,并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啟示。
克利的繪畫是表達想象的符號、看破物象的純粹。他在平面、尺幅有限的畫布上藏著觸發奇妙幻想的遼闊空間,竟也營造出接近中國繪畫里獨有的意境,當中強烈的東方氣息引起趙無極的共鳴,而克利亦確實曾從中國書畫中汲取靈感;如此梳理出的藝術脈絡,與趙無極深厚的東方底蘊本來如一。此時他選擇回歸線條,更坦率地在畫作之上繼承和拓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符號與線條的運用,并以此逐步建立往后創作的主軸。五〇年代,雕塑大師賈克梅蒂與趙無極毗鄰而居,更曾向其表示欣賞他畫中具象的細節,尤其是筆觸間所流露「潦草顫動」的意趣。
趙無極以幼細的墨黑線條勾勒物象的輪廓,使畫中器皿的形象僅以符號化的方式敘述,再輔以澄明輕快的水彩點綴,展現猶如反引力般的輕盈浮動之態,更排除了在一般靜物圖中常見的沉實、死寂的氣氛。
年輕時的趙無極
趙無極(居中站立者)與藝術家及藝術商好友,巴黎皮埃畫廊,1950
1954年,趙無極開始有意識地運用他對中國繪畫的知識,把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注入其作品。「甲骨文系列」是他首度把書法融入繪畫的嘗試,畫中的符號使觀者聯想到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也就是商代的甲骨文,當時是刻在牛骨或龜甲上。這種將文字刻劃于動物類材質上的古老實踐,具有占卜天氣與命運等宗教目的。因此,趙無極在回歸甲骨文字之際,所處理的亦為與自然元素相關、早已鑲嵌在這項傳統中的精神要素。趙無極的藝術生涯在1954年至1955年間取得重大突破,當時的他發現一種方式,能夠融合東、西方文化,并將它們抽象化,他稱這種方式為「想象的、難以辨認的書寫」,一種超越不同文明藩籬的普世語言。盡管他把中國文字解構成雜亂的線條,這些線條仍保有中國書法的關鍵本質與形式。他自兒時隨祖父學習書法,累積成深厚的書法造詣,進而培養出對抽象的反思。當時重要的西方藝術家也同樣試圖透過研究東方書法,為他們的抽象創作尋求另類表達方式。
在1961年的一次旅法僑民調查中,趙無極這樣談東西方對他的影響:“如果是巴黎的影響在我作為藝術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是無可否認的,我必須說,隨著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漸重新發現了中國。我最近的畫作自然而然地反映中國。或許悖謬的是,這種向深遠本原的歸復,應該歸功于巴黎。”
1964年趙無極在巴黎工作室
這時,他的作品已經無法通過畫面形象進行推測和定義。故此,他的作品愈少見敘述性的標題,而多用編號或者作畫日期命名。這也讓觀眾不受任何畫面以外因素影響,直接體驗繪畫意境。
對藝術向來挑剔的法國人最終接納了這位中國人。1964年,在定居巴黎16年后,趙無極加入了法國籍。他不僅打破了老師林風眠的說法,并已經在歐洲畫壇占有一席之地。
六〇年代是趙無極創作的巔峰時期,此時期的作品轉向全面抽象的繪畫創作。趙無極擺脫抽象法則的限制,抽象的靈感源頭是來自于藝術家的內心;不再需要借用圖像與符號、線條與色彩之間也不再有界線,透過顏色的不同色調及組合就可以表現出空間的深度、書法性的線條將藝術家內心的情感意象表達出來。趙無極以自然為本,借鑒西方油畫的技巧,并藉由自身中國文化的底蘊,提煉出中國山水繪畫對自然的意境表現。
1973年,趙無極在紫禁城前
1981年,趙無極在巴黎的畫室里畫中國水墨畫。塞爾日·蘭薩克(Serge Lansac)拍攝。
1985年,趙無極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院)上課。
1985年,趙無極特意抽了一個月的時間回到中國,給27名來自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的師生講課。那個講習班上趙無極藝術思想的傳播,被視作中國現代藝術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1998年11月4日,趙無極回顧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行開幕式。
到了1980年代,趙無極進入“無境時期”,他的成熟期,創作標志性的“無境之象”:開始真正進入以表達中國文化精神的抽象藝術創作。年進七旬的他在其抽象繪畫中已揮別了通過抒寫心象自然來表現激越的情感,而是以抽象宇宙景觀為借題來描繪內心感受的真實,追求對有限時空的超越感受和對外在客觀現實世界束縛的擺脫的自由體驗。如趙無極基金會藝術總監揚·亨德根評論到,“回步故土,使趙無極開啟了一個重要而具有創新的時期,他創作了多幅作品,以追回失去的時間。此后作品不僅從舊作中重拾劇烈的藝術張力,并放眼于拓寬、加深其藝術品質的空間整體構成,以這種對空間的新領悟填補過往的蒼白”。
藝術家趙無極
趙無極一生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他被認為是“現代抒情抽象主義”的代表,他是二十世紀中后期舉足輕重的藝術家,是世界性的現代抽象大師。他的作品真正跨越了文化邊界,讓全世界的觀眾為之傾心,這使他成為20世紀藝術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目前,趙無極的作品遍布全球超過20個國家的150多個公共館藏,印證趙無極作為真正“跨國”藝術家的地位。在藝術收藏市場也窺得一隅,其作品曾創下亞洲拍賣紀錄,而單幅作品的成交額也一騎絕塵,這些自不必說。
趙無極,《蘭蘭》,1935
知名的藝術史學家皮埃爾·施耐德(Pierre Schneider)評價趙無極:“西方將他從東方解放,東方將他從西方拯救。在這兩者之間,他建立起自己的中國。”
法國詩人克羅德·華所言:“趙無極證明了東西方文化的對立只是危險的神話。”
藝評家法蘭索瓦?賈克伯(Francois Jacob)在談及趙無極的晚期作品時表示:“趙無極透過畫作探索宇宙,同時重新創造,因而雋永不凡。作品展現光的誕生、水的源頭,而在一片混沌之外,隱約出現一股生命力……”
趙無極用一生詮釋了“無界”的真諦——從東方出逃,在西方覺醒,最終回歸宇宙的本源。他的畫作,是色彩的詩、哲學的影,更是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他證明了文化跨界并非簡單的符號拼貼,而是深層的哲學對話。其作品既是個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東西方千年美學的共振。正如他所說:“我畫的是看不見的東西——生命的氣息、風的流動、記憶的痕跡。” 趙無極的藝術人生,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東方詩意與西方抽象的共舞。
獨家現貨,僅余數冊,點擊即可購買
趙無極作品
1941 婚禮
1949 9.12.49
1949 29.12.49
1949 風景
1949 新月
1949 Untitled
1949 花鳥 鏡心
1950 15.02.50
1950 23.6.50
1950 Bain de soleil
1950 Sans titre
1950 signed in pinyin and Chinese
1950 百合花
1950 藍色小船
1950 綠色花瓶
1950 夜航
1951 Cathédrale et ses environs
1951 Montagnes et soleil
1951 Nu debout
1951 Paysage à l'homme les mains levées
1951 朝圣之路
1951 藍色夜航
1951 無題
1951 有瓶子的靜物
1951 植物與牧神
1952 La théière
1952 Les cerfs
1952 The Sailboats
1952 Two Fish
1952 處處聞啼鳥
1952 風景
1952 港灣中的船
1952 海景
1952 靜物
1952 蓮花
1952 賽馬
1952 失去的大海
1953 05.06.53—茶色與黑色的構圖
1953 Corrida
1953 Nature Morte
1953 RETOUR DE PêCHE
1953 UNTITLED
1953 巴黎圣母院
1953 帆船
1953 無題
1953 一對
1954 5.6.54(青草)
1954 Embrasement
1954 Plantes tortillées
1954 Untitled
1954 喜慶的村莊
1954 抽象風景
1954 歸去來兮
1954 火鳥
1954 甲骨文系列
1954 綠色抽象
1954 鄉村
1955 Debut d′Octobre (Beginning of October)
1955 Entre deux villes
1955 Nocturne
1955 Nous deux
1955 Nuit-Minuit
1955 Sous Bois Dans La Nuit
1955 被遺忘的花園
1955 風箏和鳥
1955 小橋流水
1955 中國城
1956 Hommage à Ту-Fou
1956 Untitled
1956 解構
1956 夜,午夜
1956 火
1956 連理
1957 Ohne Titel
1957 Signes en mouvement
1957 Vent et poussière
1958 Abstraction
1958 Sans Titre (Ohne Titel)
1958 Untitled
1959 10.12.59
1959 27.05.59
1960 3.4.60
1960 5.5.60
1960 12. 04. 60
1960 Composition
1960 Ohne Titel
1962 5.11.62
1962 16.4.62
1962 25.05.62
1963 14.11.63
1963 31.3.63
1964 17.4.64
1964 18.3.64
1964 20.01.64
1964 21.3.64
1964 30.7.64
1964 Sans titre
1965 4.2.65
1965 Untitled
1965 石版畫
1966 16.5.66
1966 19.12.66
1967 05-01-67
1968 10.1.68
1968 23.03.68
1968 26.1.68
1968 Etching No.191
1968 風景
1968 無題
1969 6.2.69
1969 18.12.69
1969 20.10.69
1969 25. 9. 69
山間小路
山水.鏡心
蝕刻
無題
有月亮的風景
御風而行
《無題(有蘋果的靜物)》(Sans titre [Nature morte aux pommes])1935-1936年,布面油畫,46 × 61 cm攝影:Antoine Mercier
《我在杭州的家》(Ma maison à Hangzhou)1947年,布面油畫,65 × 80.7 cm版權保留(Reserved rights)
《20.12.49 - 黃色風景》(20.12.49 - Paysage jaune)1949年,布面油畫,50.5 × 59.5 cm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創造中心藏,法國巴黎,1976年藝術家捐贈,? Adagp, Paris
《錫耶納廣場》(Piazza Siena)1951年,布面油畫,50 × 45.5 cmM+博物館藏,中國香港,2020年趙善美女士捐贈
《十月伊始》(Début d'octobre)1955年,布面油畫,97 × 146 cm
《我父親的花園》(Jardin de mon père)1955年,布面油畫,38 × 46 cm
《無題》1958年,布面油畫,114 × 163 cm
《03.05.62》1962年,布面油畫,100 × 80.5 cm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新加坡
《21.10.63》1963年,布面油畫,200 × 180 cm
《22.07.64》1964年,布面油畫,162 × 200 cm
《09.03.65》1965年,布面油畫,130 × 162 cm
《13.02.67》1967年,布面油畫,200 ×300 cm
《無題》1970年,紙本水墨,28 × 27.5 cm賽努奇博物館藏,法國巴黎,? Adagp, Paris
《10.09.73》1973年,布面油畫,200 × 162 cm香港藝術館藏,中國香港
《07.04.80》1980年,布面油畫,152 × 130.5 cm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藏,存放地:法國駐華大使館,中國北京,FNAC 33427
《15.01.82 - 三聯畫》(15.01.82-Triptych)1982年,布面油畫,195 × 390 cm
《05.03.75—07.01.85》1975-1985年,布面油畫,250 × 260 cm
《無題》1975年,紙本水墨,54.5 × 53 cm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 / 工業創造中心藏,法國巴黎,? Adagp, Paris
《無題》1980年,紙本水墨,96 × 95 cm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中國杭州
《22.11.2002 - 10.12.2003》2002-2003年,布面油畫 ,130 × 162 cm攝影:Dennis Bouchard
《向塞尚致敬》(Hommage à Cézanne)2005年,布面油畫,162 × 260 cm攝影:Dennis Bouchard
《向弗朗索瓦茲致敬-23.10.2003》(Hommage à Fran?oise- 23.10.2003)2003年,布面油畫,195 × 324 cm攝影:Dennis Bouchard
《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1999年4月-2000年8月——三聯畫》(Hommage à mon ami Henri Michaux, avril 1999-ao?t 2000-Triptyque)1999-2000年,布面油畫,200 × 750 cm
《18.03.2008》2008年,布面油畫,116 × 89 cm
《無題(高迪尼)》(Sans titre [Gaudigny])2007年,紙本水彩,66 × 102 cm攝影:Antoine Mercier
《無題(伊維薩島)》(Sans titre [Ibiza])2009年,紙本水彩,80 × 114.5 cm
《亨利·米修解讀趙無極的八幅石版畫》(Lecture par Henri Michaux de huit lithographies de Zao Wou-Ki)1950年,45 × 65 cm 攝影:Antoine Mercier
《無題》1987年,銅版畫,39 × 53 cm蘇州博物館藏,中國蘇州
《無題》2001年,銅版畫,75 × 63 cm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中國上海
本次展覽由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家國際藝術基金會、中國美術年刊、歌雅藝術聯合策展,將在多家主流媒體線上平臺展出(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搜狐新聞、一點資訊等……)
- END -
收藏|展覽|投稿
微信:artgeya
郵箱:artgeya@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