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3)
對孔子了解越多,對他就越佩服。
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客居他鄉十余載,屢屢碰壁;被困陳蔡七天,堪堪性命之虞。
生逢亂世,顛沛的又何止是他?年輕人對前途的迷茫,老年人對戰亂的恐懼,每個人都彷徨。
就在這樣迷茫的亂世,孔子帶著弟子,在杏林中慷慨講學,即便絕糧七日,依然鼓弦而歌。他活成了亂世的一道光,活成了流離行者的希望。
對儒家多有抨擊的莊子,對孔子在亂世中的努力和奮進,也相當佩服。
這段“亂世伊甸園”的描寫,正出自《莊子·漁父》:
“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strong>
孔子一生,這樣閃光的鏡頭,屢見不鮮。但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普通的對話,回味起來,依然韻味無窮。
最典型的場景,是“廄焚不問馬”的故事。
孔子下班回家,家人告訴他,馬廄失火了。
馬在當時,是財富的象征。大夫乃至國君衡量財力,都用“乘”,一“乘”就是4匹馬。
馬廄著火,意味著家庭財產可能出現巨大損失。孔子卻只問了一句:“傷人乎?”有人受傷嗎?馬怎么樣,問都沒問。
原文是: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
如果我在孔子手下打工,就憑他這句話,這輩子就跟定他了。上哪找這樣的好老板?
自己財產損失點,沒啥;員工沒事就好。這叫格局。
第二個場景,也很平淡,但了解了背景,就不覺得平淡了——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strong>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論語·述而》)
陳司敗孔子,魯昭公是否懂禮。孔子說,懂啊。然后就走了。
陳司敗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不對啊,孔子在偏袒魯昭公。古代規定同姓不娶,魯昭公姓姬,從吳國娶了一個公主,也姓姬。按常規,應該稱她“吳姬”。為掩人耳目,就叫她“吳孟子”了。
巫馬期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啊,一旦有過錯,人都能知道。”
你有啥感想呢?反正我是很感慨。
第一,你看人家孔子面對批評的態度。“丘也幸”——被人批評,那是我的幸運;錯誤被人指出來,就有了改進的機會,所以幸運。
這種態度,比顏回的“不貳過”(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境界更高一層。
第二,孔子真不知道魯昭公娶吳孟子這件事兒嗎?不可能。
可他為什么還說魯昭公“知禮”?一是因為,“居下位不訕上”,下級不公開指責上級,是孔子堅持的原則。這和勸諫不一樣,孔子強調,對國君“勿欺也,而犯之”——不要欺騙他,可以勸諫甚至冒犯他;但這種勸諫,不能對著外人,不能在公開場合。
其次是因為,魯昭公有恩于孔子,對孔子不薄。孔子有兒子的時候,魯昭公派人送鯉魚以示祝賀(他兒子因此叫孔鯉),這對當時正處低谷的孔子是一大激勵。
這種情況下,孔子寧可自己損失顏面,也要維護國君形象。
他對魯昭公,算是“知恩圖報”了。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