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凡
上海的淮海中路應該是魔都最有腔調的一條道路,這里有法國梧桐的浪漫,海派建筑的時尚,新潮櫥窗的吸睛,自然、人文和藝術在這里得到完美和諧地呈現,走在路上也顯得輕松愜意,經過十字路口的國泰電影院不遠,就來到了淮海坊,舊稱霞飛坊。步入霞飛坊,大片暗紅色三層磚瓦結構的街區建筑映入眼簾,和周邊耀眼的、散射著陽光的玻璃幕墻大廈形成了強烈對比,顯得低調而含蓄,仿佛一步跨入百年前的傳奇,自帶神秘和厚重……
霞飛坊為1924年建,有別于上海石庫門建筑,是仿法式住宅建造的新式里弄,清水紅磚面,整齊的人字形雙坡屋頂,頂部有統一的小煙囪。上下三層磚木結構為一戶,類似于今日的聯排別墅。由天主教會普愛堂投資,上海魏清記營造廠施工。2005年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這里曾經居住過許多風云人物,看似普通的里弄里隱著許多的人文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熠熠生輝。
好在周海嬰先生在《魯迅與我70年》(以下簡稱書中)中詳細記錄了他幼時和母親許廣平在霞飛坊居住的情況,書中還專門以“霞飛坊鄰居”為一個章節,為我們深入了解霞飛坊提供了珍貴資料。
書中介紹:霞飛坊是三層紅磚結構,前門是鐵柵,透空可以望穿小天井,前門進入是客廳。后門是木質的,每家后門裝有“司必靈”鎖,進門有一個小廁所,左或右拐是廚房,樓梯木質。二樓、三樓開門大小相同,還有兩間亭子間。三樓外有陽臺,可晾曬衣服,每戶有壁爐,但因耗能較高,大多不用。
當初這里的日常生活,周海嬰先生也描述得很生動:早晨里弄里彌漫一股酸溜溜的牛臊味,是隔壁七十號白俄住宅里流出來的。晨曦初起,傳來的是廣東點心叫賣:白糖菱角糕、馬拉糕、咸煎餅,還有蘇州赤豆粥和餛飩擔的敲擊聲。稍遲就會有叫賣水果的擔子挑進來,夏天傍晚叫賣的有:高郵咸蛋、沙角菱、臭豆腐干。還有挑著圓擔子,賣腌金花菜、芥臘菜、干草梅子等,是一些腌制過的口味較清淡的小菜。到了冬日的夜晚,寂靜的弄堂里便能聽到熟悉而蒼老的聲音,聲音總是不慌不忙:鴨膀鴨舌頭、五香茶葉蛋、火腿粽子!聲音和畫面組合出一幅煙火氣的里弄生活場景。
而今街區并不熱鬧,反而有著一份寧靜,保留著普通的生活氣息。弄堂有的寬,有的窄,有的直,有的彎,街角存放著自行車、摩托車,有些窗口會擺放幾盆鮮花如仙客來等,鮮艷怒放。還在正月里,一些人家門前掛著燈籠、貼著對聯,顯得喜慶亮堂。
依然有一些參觀者在坊內游玩、打卡、拍照。除了居住,坊內現今的一樓有咖啡小館、美甲店、照相館、維修店,已與普通居民區無二。當年這座風光無限的建筑群,如今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仍備受青睞。他們風輕云淡地住在這處傳奇的街區,對像我這樣激動的問詢者早已波瀾不驚。我饒有興趣的一幢樓一幢樓地找指示牌,想看看當代文化巨匠在當初是怎樣的生存狀況。我找到了巴金、魯迅家人、竺可楨等人在霞飛坊的舊居。雖掛有銘牌,舊居并未對外開放。
民國時期,不少文化界人士都曾居住在霞飛坊,作家夏丏尊住3號,進步人士楊杏佛住5號,劇作家陽翰笙住9號,電影導演李萍倩住16號,劇作家陳西禾和電影皇后蝴蝶都曾居住過33號,科普作家、翻譯家顧均正居住63號,畫家徐悲鴻曾在99號居住,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竺可楨住26號,還有翻譯家唐錫光,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作家蕭軍和蕭紅也曾在霞飛坊居住。
周海嬰先生在書中介紹:魯迅先生去世后,在1936年11月上旬,由已在霞飛坊居住的蕭軍、蕭紅介紹,魯迅夫人許廣平攜子周海嬰來到霞飛坊64號居住,直至1948年北上,母子生活在此十幾年。尤為重要的是:魯迅著作由許廣平精心保存于此,并編輯《魯迅全集》出版。當年在霞飛坊專門成立了《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有林玨和他夫人周玉蘭,吳觀周、蒯斯曛等參與,編校場所就設在客堂和亭子間兩處。初校、二校大家一起做,最終由王任叔和許廣平等人負責定稿。1938年,許廣平將魯迅的全部文稿編成《魯迅全集》,全集共有20卷。分為木箱精裝紀念本和不帶木箱的精裝本,以及紅色布封面裝幀的普及版本三種。
他還回憶起在霞飛坊隔壁63號顧均正先生和59號索菲先生(兒子為中科院鞠躬院士)設立“天工實業社”,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一些趣事兒。
那年代,由于老百姓用電不夠,只好點豆油燈。顧均正先生領著幾位青少年,研究提高植物油燈亮度的辦法,通過多番試驗,效果居然接近小煤油燈,方便了讀書做作業。兩位先生還研究設計出“少年化學試驗箱”,內附有原理的實驗手冊,可以按手冊順序,做100多種實驗。他們還自制氣球,可以摻入各種顏色,使之色彩繽紛。據說不亞于今天搞航模的難度。
特別高興的是,我找到了作家巴金在霞飛坊的舊居。巴金1937年搬入霞飛坊59號三樓亭子間,居住18年之久,是他在上海的穩定居住地。周海嬰在書中專門描述這位鄰居,“晚上九、十點鐘開始動筆,直寫到凌晨。吃住很簡單。”“他會多種外文,有時遠在底樓下就能聽到他的朗讀聲,抑揚頓挫,好似在朗誦詩歌,至于是什么語種就不知道了。”巴金在霞飛坊完成了《春》和《秋》兩部傳世之作,小說《寒夜》也在此完成。周海嬰先生還記得,當時一位姑娘常常出入59號探訪巴金,“她性格活躍,講的是寧波口音的上海話。頻率高、速度快”她就是后來成為巴金終身伴侶的蕭珊。
蕭珊是巴金作品的忠實讀者,畢業于西南聯大,翻譯過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作品,我們在巴金散文《懷念蕭珊》中感受到他對妻子的摯愛。站在巴金舊居門口,仿佛穿越時光隧道,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見證著過往風華絕代的傳奇,曾經無數的當下,已變成豐富的歷史內涵,或輝煌或滄桑,它已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書中的文字和文中的風土聯系在一起,讓人倍感真實和親切。
遙想當年,文學家、翻譯家、畫家、科學家匯聚于此,讓這處街區群星閃耀。他們創作的靈感在這片土地上迸發,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今,記憶的點滴仍鐫刻在這清水紅磚之中,當金色的光影掠過厚重的墨色鐵門,仍舊發出令人耀眼的光芒,這光影承載著過去,走向未來,從未斷開……
作者簡介
王凡,長期從事財務管理和經濟監督工作,正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近年來為身邊文化氛圍所熏陶和感染。生發出對藝術的向往和追求,學習中國傳統水墨,陶冶情操。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