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中國第一古都,死于907年

0
分享至

大唐會昌五年(845),晚唐詩人李商隱在一個帝國日益衰殘、心情不佳的傍晚,登上了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樂游原。

他站在制高點上,俯瞰著這座千年古都,寫下了日后廣為傳誦的《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作為一座從西周就開始定都的千年古城,此時,長安已經繁華了近兩千年的時光,但這座與洛陽并稱的雙子星城市,已開始星光黯淡。

此時,距離大唐和長安隕落,還有62年。


▲西安大唐芙蓉園。圖源:攝圖網授權

1

在中國歷史上,各個統一王朝和各種地方勢力曾經建立過217處都城,但立都時間最久的還是長安,在宋代以前,先后有11個王朝、3位流亡皇帝和3位農民領袖在此建都立業,歷時長達1077年。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國都,大唐長安城更是以87.27平方公里的面積,冠絕歷代:唐代長安城甚至比隋唐洛陽城大 1.8 倍,比明代南京城大 1.9 倍,比清代北京城大 1.4 倍。

而大唐長安城的直接起源,是隋代大興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有感于從漢代始建的舊長安城歷經八百年時光,城市狹小且久經戰亂,加上歷經八百年的人畜糞便等生活污染,“水皆咸鹵,不甚宜人”,于是,隋文帝楊堅指令建筑專家宇文愷作為總規劃師,召集百萬民工,僅僅花了九個月時間,就在漢代長安城的東南方向,建立起了一座超級新城,史稱隋代大興城,這也就是盛唐長安城的直接前身。

進入唐代,唐朝繼承大興城為都,并加建了大明宮等建筑,像李商隱一樣,詩人白居易(772-846)則在一個清晨,登上了長安城南的秦嶺五臺主峰觀音臺,回望這座規劃嚴整的雄偉京城: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如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那時,在各個詩人的回憶中,這是一座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國都與萬城之城,韓愈(768-824)就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中寫道::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詩人們對這座宏偉的都城充滿了自豪,初唐詩人駱賓王在《帝京篇》中寫道: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然而,長安城在迎來近兩千年的輝煌后,即將在唐詩的絢麗中走向隕落的終點。實際上,在唐朝于公元907年滅亡以后,長安城徹底衰落,此后再也沒有成為統一王朝的正式國都,而追究歷史的淵源,一座興盛近兩千年之久的城市,為何在唐代滅亡以后急劇隕落?


▲西安大雁塔。圖源:攝圖網授權

說起來,這首先,源自大唐帝國人口的極盛與暗藏的危機。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當時中國人口統計為5959萬人;歷經魏晉南北朝動蕩,到了隋朝大業五年(609),已經統一全國的隋朝統計帝國人口為4602萬人;進入唐朝后,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由于戰爭喪亂,加上人口逃亡,當時建國之初的大唐,政府能控制的人口僅為1235萬人。

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到了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當時官方統計全國人口為5291萬人,考慮到人口逃逸等問題,人口學家估算當時中國人口已達8000萬人,超過了漢朝的巔峰時期。

作為帝國京都,人口學家估算當時的長安城內更是聚集了超過百萬人口,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人口總數也超過了三百萬人。對于一個帝國而言,極盛的人口,也意味著對于物資供應的過度開采,即將進入一個嚴重失衡的狀態。

這首先,表現在關中地區森林資源的急劇銳減。

作為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的“天府之國”,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生態環境優美之地。

唐太宗李世民在《望終南山》中,就描寫了帝國長安城瀕臨渭水,周邊森林環繞的場景: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

出紅抉嶺日,入翠貯巖煙。

晚唐詩人杜牧(803-852),也曾經在《過華清宮》中,回憶了長安城周邊森林植被茂密的情景: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盡管詩歌描述華美,但繼承隋代,重新進入大一統帝國的唐朝,伴隨著以長安以核心的關中地區人口逐漸膨脹,整個關中平原的森林資源正逐漸遭受毀滅性的破壞——當時,從大規模的城市營建到居民日常生活,加上歷經千年的農業開墾,已經使得關中平原周邊的原始森林變得面目全非。

當時,整個關中地區“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田盡而地”。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唐玄宗時期,整個長安城周圍,已經沒有巨木可以供應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從陜西,長途跋涉到嵐州(今山西嵐縣北)、勝州(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等地,才能取得營建宮室所用的巨木。

對此,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在諷刺秦朝的《阿房宮賦》中,指古,也是話今地揭露出:

“蜀山兀,阿房出。”

2

在歷經兩千年的毀滅性開發破壞后,關中地區森林植被日益銳減,而失去了森林的涵養,與之相伴,則是曾經水資源豐沛、號稱“八水繞長安”的景象逐漸消失。

先秦時期,關中地區由于河流、湖泊眾多,因此水源豐富,而長安周邊,更是有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水環繞,在水資源的滋潤下,關中地區農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對于關中地區“秦川八水長繚繞”的自然環境,唐中宗李顯(656-710)就在《登驪山高頂寓目》中寫道:

四郊秦漢國,八水帝王都。

閶闔雄里閈,城闕壯規模。

中唐時期詩人邵偃也在《賦得春風扇微和》中寫道:

微風扇和氣,韶景共芳晨。

始見郊原綠,旋過御苑春。

三條開廣陌,八水泛通津。

煙動花閫葉,香流馬上人。

然而,在歷經從西周到唐代近兩千年的森林砍伐破壞后,失去了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水資源已不斷銳減消退。到了唐代末年,涇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來越小,龍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繼干涸;進入北宋后,“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過河的地步。

據統計,從唐宋開始,關中地區有關水清、涸竭、斷流的記載共22次。其中,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雍正六年(1728)的45年間,作為滋潤長安最重要的河流——渭河及其支流,有記載的斷流,更是達六次之多。

在“八水繞長安”日漸消逝的同時,隨著森林的砍伐,關中地區的水土流失也越發嚴重,這就使得關中地區的自然災害頻率增大:有雨則洪水泛濫,無雨則干旱成災


▲八水繞長安。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據統計,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開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里,長安周邊的京畿地區,共發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災害。其中有10次旱災,7次水災,以及3次蝗災。

陜西省氣象局根據史料記載進行統計發現,從公元前2世紀的秦朝開始,關中地區的水災和旱災,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其中唐朝中期的公元八世紀,竟然發生了37次旱災,平均每2.7年就發生一次。

關中地區這種由森林濫砍濫發引發的水源枯竭和次生自然災害,也使得長安城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據統計,在整個唐帝國289年歷史中,共有240個年頭發生水、旱、蝗等各種災害。在帝國政治清平、軍事強盛時,長安城和唐帝國尚可對付,然而當安史之亂后唐帝國的實力江河日下時,這種頻發的災害,就逐漸成為摧毀帝國的致命因素。

在此情況下,長安的危機,越來越迫切。

3

在森林大規模砍伐,導致“八水繞長安”逐漸消逝的同時,失去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有雨則洪水泛濫,無雨則干旱成災”的局面日益加劇,這其中就表現在唐代時黃河的正式形成。

實際上,在先秦以及秦、西漢初期,古人對于“黃河”都稱為“河”,因為當時黃河水質清澈,并不存在大規模攜帶泥沙的問題,《詩經·伐檀》就寫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戰國以前的先秦時期,當時黃河流域仍然存在著廣袤的原始森林,因此先人在此砍伐檀樹等大型喬木,“河水”的清澈水質更是成為古人詩歌的歌頌對象,然而到了戰國后期,隨著人類開墾、戰爭破壞的影響,黃河中游的森林開始經歷了第一次大規模破壞。

以黃河的支流涇河為例,涇河到了戰國后期的含沙量已經很高,隨著秦漢定都關中,日趨繁盛的人口活動和關中地區經營需要,使得大規模的毀林造田不斷出現,于是,到了西漢中期,涇河更加渾濁,出現了“涇水一石,其泥數斗”的特點。

到了戰國后期,黃河開始被稱為“濁河”;到了唐朝,隨著帝國人口的飆漲,和整個黃河流域森林砍伐日益嚴重、水土流失、泥沙裹挾,“黃河”的名稱開始固定下來。 這也就是李白的《將進酒》中所寫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隨著森林砍伐的加劇,黃河在唐代時的泛濫也日益加劇。據統計,在兩漢的 400 多年間,黃河只決溢了9次 , 平均每40年1次 ;而在唐代290年的歷史中(618-907),黃河共決溢24次 , 平均每12年1次,頻率大大提高。


▲黃河壺口瀑布。圖源:攝圖網授權

由于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加上泥沙淤泥影響漕運,這就使得需要依靠黃河進行漕運的長安和關中地區,受到了致命影響。

由于人口日益膨脹,唐代時的長安,已必須以漕運為生命線。

西漢時,長安城的人口只有25萬人左右,然而到了盛唐時期,長安城在巔峰時期,人口高達百萬之巨,而整個關中地區的人口,更是達到了300萬人之眾。

但與嗷嗷待哺、日益膨脹的人口相對,關中地區的可耕地卻越來越少。

當時,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鹽堿化、肥力減退等原因,關中地區的灌溉農田,從西漢時期的4.45萬頃,銳減到了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的0.62萬頃。

也就是說,相比西漢,人口膨脹高達400%的唐代長安城,周邊的土地灌溉面積,卻同比減少了3.83萬頃,衰減率高達86.1%。

民以食為天,沒有地,沒有糧,定都關中長安的隋唐帝國愈發困窘。

618年唐朝建立后,盡管帝國新生,但缺糧的魔咒卻時時困擾著唐朝歷代皇帝,隨著唐朝逐漸進入盛世,關中地區人口不斷膨脹,而糧食的缺口也愈加扶搖直上,唐朝初年,長安城每年的糧食缺口約為20萬石(每石42公斤,約合840萬公斤),最高峰時期,缺口達400萬石(約合1.68億公斤),后來雖然有所回落,但長安城每年的糧食缺口,仍然高達100萬石(約合4200萬公斤)。

當時,從中唐時期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從黃河流域,向江淮地區轉移,這就使得大唐帝國的核心區關中平原,必須仰賴江淮地區的糧米和財賦供應,才能維持運轉,但當時江淮地區供應長安的糧食和財賦,要經由黃河進入渭水,再通過漕運供應到長安,而黃河三門峽段非常兇險,“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嘗(常)十(之)七八。”

由于物資供應艱難,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在“年谷豐登”的豐收年份,唐代長安城也仍然糧食緊缺“人食尚寡”,一旦發生水旱蝗等自然災害,皇帝就不得不東遷到靠近黃河、方便漕運的洛陽就食。

以唐高宗為例,他在位共34年(649-683),其中就有11年5個月是住在洛陽,其中史書有三次明確提到是因為長安缺糧遷到洛陽“就食”;而在丈夫唐高宗李治去世后,隨后掌權的武則天在683-705年間,22年間更是有19年住在洛陽,其主要也是因為洛陽更加靠近江淮地區等糧食主產地,沒有漕運之苦。

到了唐玄宗在位時期(712-756),李隆基就有五次由于關中地區缺糧,而遷到洛陽“就食”。

唐玄宗后期,京兆尹裴耀卿主持改革,將通過大運河的漕運從全程通航變為分段通航,例如在黃河三門峽段開鑿18里山路,通過陸運以避開三門峽的黃河天險,然后再繼續船運。

在漕運改革的基礎上,此后一直到安史之亂前,通過大運河加陸運的方式,每年江淮流域進入關中地區的糧食,都能達到200多萬石的水平,基本滿足了關中地區的糧食需求,從而使得地窄人稠糧少的關中地區得以糧食充裕,唐玄宗終于不用再為了“就食”東遷洛陽。

而在解決了關中地區吃飯問題的基礎上,大唐帝國逐漸進入了開元盛世的最高峰,為此,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寫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尤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明皇幸蜀圖》。圖源:網絡

4

但黃河流域的頻繁泛濫和泥沙淤泥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在政治清平時,唐朝政府還有能力組織對漕運的樞紐、大運河進行疏浚,隨著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對于黃河和大運河的治理工作開始荒廢下來,這就使得維持長安城生存的漕運血脈,受到了嚴重威脅。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在河北起兵叛唐,“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此后,唐朝歷經八年時間才平定叛亂,但藩鎮割據隨之而來,使得唐朝中央的控制能力急轉直下,對于大運河的清淤工作也逐漸廢弛。

實際上,早在唐朝初期,由于關中地區森林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黃河和渭水,泥沙積屯就非常嚴重,行船很是艱難。

唐朝中葉以后,從渭水到長安的一些漕運水渠,甚至經常因為泥沙堵塞航運,不得不邊挖沙、邊行船。


▲圖中紅色為隋唐宋運河,綠色為京杭大運河。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隨著安史之亂以后唐朝中央財力和控制力的減弱,加上關中地區水資源日益衰竭,關中地區水流泥沙不斷淤泥,因此到了唐朝末年,運輸船經由渭水和漕渠行駛進入長安的記載,越來越少,幾乎完全消失。

而杜甫曾經在《后出塞》中所寫的“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的漕運情景,也逐漸消失。

自身生產不足,依靠黃河和大運河的漕運又日益艱難,這就使得長安和整個關中地區賴以為生的漕運血脈,日益淤積不通。

對此,詩人杜甫在《逃難》中哀嘆說: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

由于漕運日益艱難,加上安史之亂以后跋扈的藩鎮經常阻斷大運河,這就使得長安城在安史之亂以后,更加陷入了物資供應的窘境。唐德宗貞元二年(786),由于向長安運輸糧食的漕運道路被藩鎮阻隔,整個長安城都陷入缺糧境地,以致禁軍發生騷動。這時,剛好有3萬斛米運到了長安周邊,唐德宗聽到消息后,幾乎流下眼淚跟太子說:

“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

5

在關中地區生態日益惡化的同時,整個黃河流域的自然災害也不斷發生。

作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導致的次生災害,據統計,在整個唐帝國289年歷史中,共有240個年頭發生水、旱、蝗等各種災害。由于黃河等水患嚴重,加上旱災頻繁,因此實際上早在唐太宗時期,經常伴隨水旱災害相生的蝗災,就開始頻繁侵襲整個大唐帝國,以貞觀二年到貞觀四年(628-630)為例,當時整整三年間,整個大唐帝國都處于嚴重的蝗災襲擾下,此后,小蝗災每隔幾年,大蝗災每隔幾十年就爆發一次,貫穿了整個唐朝的歷史進程。

當時,從西漢的董仲舒開始,就習慣將蝗災作為“天譴”來警示君王,鑒于蝗災的超級破壞力,到了唐朝時,各個社會階層甚至將蝗蟲敬拜為神蟲或蟲王,認為蝗蟲不是人力可以戰勝的,統治者應該“修德禳災”。

到了唐玄宗開元三年至四年(715-716),唐帝國再次爆發了大規模蝗災,對于當時有人主張應該滅蝗,當時甚至連宰相盧懷慎都認為,蝗是天災,大規模瘞埋會“殺蟲太多,有傷和氣”。

對此,甚至連后來的大詩人白居易也天真地寫詩道: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饑人重勞費。

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競天災。

當時,民間普遍建立有八蠟廟和蟲王廟祭祀蝗神,在山東大蝗的情況下,民眾甚至“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設祭而不敢殺。”面對這種從上到下的迂腐習氣,宰相姚崇怒斥說:

“庸儒執文,不識通變!”

姚崇說,如果蝗災不除,勢必導致“苗稼總盡,人至相食”,為此,姚崇堅決向唐玄宗請求滅蝗,他說,如果因為“救人殺蟲,因緣致禍”,那么我姚崇就請求獨自承受上蒼的懲罰,“義不仰關”。在姚崇的力請下,唐玄宗最終下令滅蝗,“由是連歲蝗災 ,不至大饑”,“蝗因此亦漸止息”,從而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但大唐帝國在政治清平時,治理蝗災尚且爭議重重,一旦發生動亂,則政治執行力立即下降。

安史之亂(755-763)后,唐朝的蝗災明顯加劇,其中公元783-785年連續三年大蝗,836-841年連續六年大蝗,862-869年連續八年大蝗,875-878年連續四年大蝗。


▲蝗蟲。圖源:攝圖網授權

就在這種藩鎮割據、政治治理失控、蝗災四起的背景下,唐朝咸通九年(868),由于唐朝政府財政拮據、克扣兵士薪水,長期在桂林戍守的徐州、泗州兵八百人因為超過役期卻不能返鄉,隨后發動兵變,并擁護龐勛為首領北歸,這支叛變的軍隊在抵達淮北地區時,剛好碰上江淮流域連續多年蝗災,加上當時再次水災,“人人思亂,及龐勛反,附者六七萬”。

由于水旱蝗災并起,無數失去生存依托的災民紛紛投靠龐勛的部隊,使得龐勛的軍隊迅速擴張到了二十萬人,盡管遭遇唐朝和各路藩鎮的強力鎮壓最終失敗,但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卒起義,也在水旱蝗災的助力下迅速擴散。

龐勛失敗后,唐朝境內的蝗災繼續蔓延,到了乾符二年(875),唐朝境內的蝗災更是“自東而西,蔽日,所過赤地”,面對這種遍布整個帝國北部的大蝗災,唐朝的官僚群體卻忽悠唐僖宗說,蝗蟲全部自己絕食,“皆抱荊棘而死”了,為此,當時幾位宰相還向唐僖宗祝賀說這是上蒼有靈。

面對大規模旱災和蝗災蔓延的局勢,當時有百姓向唐朝的陜州觀察使崔蕘哭訴旱災、蝗災之巨,沒想到崔蕘卻指著官署里的樹葉說:“此尚有葉,何旱之有?”然后將請求賑災的百姓暴打一頓了事。

在這種大規模旱災、蝗災相繼侵襲,唐朝整個官僚集團卻從上到下不聞不問的情況下,“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于是,整個唐帝國內部,人民開始“相聚為盜,所在蜂起”。

就在蝗災肆虐的乾符二年(875),王仙芝在蝗災最為嚴重的濮州(今山東鄄城)領導發起了一場為時三年之久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王仙芝在878年被殺后,他的余部又繼續投靠黃巢,而黃巢大規模起事的這一年(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正是唐僖宗時期蝗災最為嚴重的一年。

對此,唐京西都統鄭畋在其討伐黃巢的檄文中就寫道:“近歲螟蝗作害,旱暵延災,因令無賴之徒,遽起亂常。雖加討逐,猶肆猖狂。”明確指出旱災和蝗災相繼侵襲,正是直接激發王仙芝、黃巢起事的重大背景。

6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黃巢率軍攻破長安,不久唐朝官軍又反攻入城,隨后黃巢又再次反攻進入長安。在這種反復的爭奪中,先是唐朝官軍在長安城中大肆搶掠,然后惱怒長安居民幫助官軍的黃巢,又指使軍隊對長安進行了屠城,“(黃巢)怒民之助官軍,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當時,黃巢軍隊共“縱擊殺八萬人,血流于路可涉也”。

經過這場血腥的反復爭奪,長安城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對此,親身經歷此事的晚唐詩人韋莊,在他的著名長詩《秦婦吟》中寫:

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

六軍門外倚僵尸,七寨營中填餓殍。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在這場公元883年的黃巢之亂中,當時,長安城“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昔日輝煌壯麗的大明宮,更是燒得只剩下了含元殿。

黃巢之亂平定后,從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間,長安城又先后經歷了三次動亂:其中885年宦官田令孜在挾持唐僖宗退出長安時,下令在長安城全城放火,以致整個帝國首都“宮闕蕭條,鞠為茂草”,“唯昭陽、蓬萊三宮僅存”。

盡管長安城此后有所修復,但到了唐昭宗乾寧三年(896),軍閥李茂貞又從岐州(今陜西鳳翔)攻入長安,并在城內到處殺人放火。至此,整個長安城“宮室廛閭,鞠為灰燼,自中和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

而長安城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毀滅性打擊,則是來自朱溫。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軍閥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據《舊唐書·昭宗紀》記載,朱溫命令長安全城軍民:

“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黃)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這座千古名城,最終被軍閥朱溫下令徹底拆毀,以營建洛陽宮室。于是,在從881年至904年的四次動亂中,歷經多次動蕩的大唐長安城,最終在一次次的戰火和人為破壞下走向毀滅,并墮入隕落深淵。

三年后,907年,朱溫又強迫唐哀帝“禪位”,隨后朱溫即皇帝位,滅大唐,改國號為大梁。


▲朱溫。圖源:網絡

唐代長安城,至此徹底覆滅。

盡管長安城在唐代以前屢屢被毀、又多次復興,但從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開始,一直到朱溫下令拆毀長安城,至此,長安城再未崛起。

而追究根源,除了政治動蕩外,其根本原因,則在于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在濫砍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可耕地面積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無法支撐作為帝國首都的重負。

進入五代十國后,長安周邊又戰亂不斷。

到后漢乾祐元年(948),趙思綰奪取長安后,與后漢軍隊進行對峙,當時,整個長安城已經從盛唐時期的百萬人口,減少到了只有十萬人。經歷后漢這場戰爭后,長安城的人口,最終銳減到了一萬多人,相比巔峰時期,長安城人口銳減達99%。

北宋時,宋人由于用兵西北,以致長安一帶長期動蕩。南宋時,長安一帶又成了宋人與金人、蒙古人爭戰的前線。可以說,從883年的黃巢之亂開始,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近四百年間,整個長安及關中地區,一直處于不間斷的政治和軍事動蕩中。

長安的這個動蕩周期,甚至超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此,長安王氣喪盡。

此后,在整個五代十國及兩宋期間,長安周邊“畜產蕩盡……十室九空”。關中地區,在宋代時,最終淪落成為“壤地瘠薄”、“土曠人稀”“惡地”

后來,南宋時人李獻甫在《長安行》中寫下了,那個業已衰落不堪的長安和關中平原:

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

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

在破碎的時空里,那座唐詩里輝煌壯麗的長安城,再也回不來了。

參考文獻:

王明德:《論中國都城的東漸》

王雙懷:《古長安城的歷史興衰與沉浮》

楊文秀:《唐長安城的衰敗——從唐詩窺其一斑》

檀新林:《以詩證史——從唐詩看唐都長安的繁華》

王軍、李捍無:《面對古都與自然的失衡:——論生態環境與長安、洛陽的衰落》

蔡云輝:《戰爭與古代中國城市衰落的歷史考察》

陳東:《唐長安城毀滅的歷史地理考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石破茂辭職,日本變天!日本極右翼得勢,中國嚴陣以待

石破茂辭職,日本變天!日本極右翼得勢,中國嚴陣以待

哲叔視野
2025-07-23 18:12:27
全身潰爛生不如死,暴瘦40斤,武漢首批新冠患者如今過得如何?

全身潰爛生不如死,暴瘦40斤,武漢首批新冠患者如今過得如何?

柳絮憶史
2025-07-22 07:15:03
硬氣!國防部發布新規,明確授權解放軍在警告無效時可直接開火

硬氣!國防部發布新規,明確授權解放軍在警告無效時可直接開火

大道無形我有型
2025-07-23 13:32:43
房價從120萬降到50萬,兩代人的積蓄成一場空,斷供潮真的要來?

房價從120萬降到50萬,兩代人的積蓄成一場空,斷供潮真的要來?

小談食刻美食
2025-07-22 17:24:18
縱覽熱點|黑龍江一考生389分“撿漏”“雙一流”高校鄭州大學?招生考試院:屬實,考生比較幸運

縱覽熱點|黑龍江一考生389分“撿漏”“雙一流”高校鄭州大學?招生考試院:屬實,考生比較幸運

縱覽新聞
2025-07-23 21:11:16
Manus創始人首度回應撤離中國:新加坡最合適,員工英語不是都好

Manus創始人首度回應撤離中國:新加坡最合適,員工英語不是都好

牛智超
2025-07-23 10:18:44
體檢是一場巨大的“人間騙局”!

體檢是一場巨大的“人間騙局”!

功夫財經
2025-07-23 08:37:29
A股跳水原因找到了!1.2萬億股民買單了?今晚關注特朗普重磅行動

A股跳水原因找到了!1.2萬億股民買單了?今晚關注特朗普重磅行動

看財經show
2025-07-23 16:56:53
普京公開發出警告,欺人太甚的北約,再不收手,遲早遭俄核打擊?

普京公開發出警告,欺人太甚的北約,再不收手,遲早遭俄核打擊?

空天力量
2025-07-23 13:08:52
杭州市余杭區部分小區供水異常調查情況通報

杭州市余杭區部分小區供水異常調查情況通報

界面新聞
2025-07-23 17:44:30
各省份相繼廢止“清真食品認證”

各省份相繼廢止“清真食品認證”

西域都護
2025-07-23 11:22:57
海牛連遭打擊!羅森文踩人染紅,暴怒大罵主裁,韋世豪疼到打滾

海牛連遭打擊!羅森文踩人染紅,暴怒大罵主裁,韋世豪疼到打滾

奧拜爾
2025-07-23 20:14:47
甜瓜:比斯利是史上最有天賦的球員之一 他并未被真正尊重過

甜瓜:比斯利是史上最有天賦的球員之一 他并未被真正尊重過

直播吧
2025-07-23 17:57:59
他曾是東方衛視最帥主持人,巔峰期入獄,多年奮斗歸零

他曾是東方衛視最帥主持人,巔峰期入獄,多年奮斗歸零

雄哥說職場
2025-07-22 20:03:54
朱時茂戳穿了陳佩斯被“排擠”的真相,票房逆襲他讓多少資方臉紅

朱時茂戳穿了陳佩斯被“排擠”的真相,票房逆襲他讓多少資方臉紅

洲洲影視娛評
2025-07-23 15:16:30
上海郊區小鎮,全面崩盤

上海郊區小鎮,全面崩盤

魔都財觀
2025-07-23 07:41:49
廣東:深化整治圈子文化、碼頭文化、拉幫結派、團團伙伙等問題

廣東:深化整治圈子文化、碼頭文化、拉幫結派、團團伙伙等問題

新京報政事兒
2025-07-23 21:26:47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瑞典經貿會談答記者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瑞典經貿會談答記者問

界面新聞
2025-07-23 16:24:03
廣東2個孩子被燒死在爺爺家中!繼奶容貌曝光!身體火辣,僅34歲

廣東2個孩子被燒死在爺爺家中!繼奶容貌曝光!身體火辣,僅34歲

魔都姐姐雜談
2025-07-23 14:08:40
足協杯四強誕生!申花意外出局,河南將戰蓉城,國安對決玉昆

足協杯四強誕生!申花意外出局,河南將戰蓉城,國安對決玉昆

奧拜爾
2025-07-23 22:05:41
2025-07-23 23:00:49
最愛歷史 incentive-icons
最愛歷史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
2125文章數 6714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頭條要聞

中國女子在馬爾代夫遭酒店管家性侵 最新調查結論公布

頭條要聞

中國女子在馬爾代夫遭酒店管家性侵 最新調查結論公布

體育要聞

英格蘭最紅球星 也是加勒比島國驕傲

娛樂要聞

汪峰森林北同游日本 各帶各娃互不耽誤

財經要聞

律師解析娃哈哈遺產案:遺囑是最大變數

科技要聞

別自嗨了!XREAL徐馳:AI眼鏡只有5歲智商

汽車要聞

德系大招放盡 場地極限測試全新奧迪A5L

態度原創

本地
親子
數碼
房產
公開課

本地新聞

這雙丑鞋“泰”辣眼,跪求內娛不要抄作業

親子要聞

《2025巨量引擎母嬰行業白皮書》發布:育無定式,在抖音讀懂愛的萬千主張 | CBNData報告

數碼要聞

大疆掃地機器人官宣 8月6日正式發布 顏值這一塊穩了

房產要聞

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龙江县| 连云港市| 涿鹿县| 南郑县| 开远市| 双柏县| 木兰县| 新泰市| 蓬溪县| 宜兰县| 陆良县| 侯马市| 枞阳县| 五莲县| 永康市| 鄄城县| 阳新县| 炎陵县| 罗田县| 灵石县| 大田县| 土默特右旗| 获嘉县| 临桂县| 桃源县| 浦东新区| 商水县| 澄城县| 顺平县| 酉阳| 共和县| 马尔康县| 丹寨县| 乐昌市| 遂平县| 瓦房店市| 喀喇沁旗| 邢台市| 昂仁县|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