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手外科醫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手外科醫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將2024年手外科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新技術、新進展、新突破簡要作一總結,以期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重建腦卒中、腦癱后的偏癱肢體功能的“中國方案”
面對腦卒中、腦癱等疾病導致的偏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提出“重建腦卒中、腦癱后的偏癱肢體功能的中國方案”:通過外科手術新建偏癱肢體和健康大腦的神經通路,給偏癱肢體“換大腦”;開辟了“改變外周通路治療中樞疾病”的學科新領域;證實了“一側半球可以管雙手”,推動腦科學的新發展。這項研究成果于2018年發表于NEJM,并被NEJM列為“最受矚目研究榜”的榜首。
2024年6月,徐文東教授團隊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名稱為“開創性構建外周-中樞通路,實現肢體運動障礙修復的重大技術革新與理論飛躍”。這不僅是對徐文東教授及團隊卓越貢獻的認可,也標志著中國在手外科及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已躍居世界前沿。
▉二、開發生物水凝膠修復周圍神經損傷
由于神經直徑變化、軸突再生緩慢以及手術操作復雜等問題,如何對周圍神經損傷進行治療成了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姜保國院士帶領團隊設計并開發了一種直徑適應性強、無需針線縫合、刺激響應性卷曲生物水凝膠用于修復周圍神經損傷。該水凝膠以天然殼聚糖為原料,能夠與不同直徑的神經緊密匹配,同時負載生物活性因子,有望作為仿生支架促進軸突再生。
▉三、構建我國先天性手、肢體畸形和罕見病臨床及遺傳大數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田文教授帶領團隊基于全外顯子及全基因組測序技術與國內研究機構合作,初步構建了我國先天性手、肢體畸形和罕見病臨床及遺傳大數據,特別是針對PIK3CA基因相關過度生長疾病、先天性多發關節攣縮、多指(相關綜合征)、并指(相關綜合征)、橈、尺側發育不良、多發內生軟骨瘤病等疾病進行隊列研究,已初步構建了我國手部先天畸形常見的致病基因及常見突變的信息圖譜。
在過度生長疾患治療方面,田文教授團隊已逐漸完善過度生長疾患的嚴重程度評估體系、構建了規范化診療流程,獲得了患者靶向治療的初步結果。
▉四、健側C7治療手內在肌的術式研究登上國際舞臺
全臂叢神經損傷后手內在肌的恢復數十年來一直是全世界手外科領域的治療難點,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顧玉東院士的指導下,勞杰教授創新性地設計并開展了一系列健側C7治療手內在肌的術式研究。其中一項通過設計前臂內側皮神經橋接健側C7修復尺神經深支術式的臨床RCT研究,完成了中期隨訪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通過對20例患者術后5年的隨訪,7例患者肌電圖中可于小魚際肌記錄到復合肌肉動作電位,而且其中1例患者的小指展肌及背側骨間肌募集相可以達到單純相,可以完成一定地對掌和分并指動作。該術式的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手內在肌的治療方向奠定了基礎。勞杰教授團隊因該研究結果受到美國手外科學會年會的邀請,并在年會上進行了大會發言。
▉五、構建全新的周圍神經磁控卡壓動物模型
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是手外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限制了相關基礎研究的進展和臨床轉化。2024年9月,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崔樹森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大學郭正曉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Sci上發表題為“Establishment of a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Scalable Nerve Injury Model”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3D打印和體外磁控技術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周圍神經磁控卡壓動物模型,解決了該領域長期以來無法在相關動物模型中精確控制神經卡壓強度和時間的問題,從而更加精準地模擬人類患者不同程度的慢性神經卡壓病理過程,為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的精準研究奠定了基礎。
▉六、構建創面修復一站式診療體系
2024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外科陳振兵教授帶領團隊成立了創面修復中心,構建了一站式診療體系,將門診預防篩查與病房精細治療整合,最終達到全年收治慢性創面患者超過400例,治愈率高達99%的顯著效果。
該中心通過對省市級和社區醫院的培訓與幫扶,積極推廣本診療模式的應用,全面提升了湖北省慢性創面診療水平。該科室成員在多個創面相關學會擔任要職,并領銜制定了創面領域專家共識。
▉七、應用關節鏡技術實現精準治療
近年來,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芮永軍教授及其團隊為治療關節內各種急性創傷和慢性病變在腕掌關節、掌指關節,甚至近指間關節等小關節中應用了關節鏡技術,代表性技術包括對關節內骨折輔助復位經皮固定技術、滑膜炎清理及韌帶皺縮技術、第一腕掌關節炎成形韌帶重建技術、創傷性關節僵硬輔助松解技術等,這些技術已初步體現其精準治療、快速康復的臨床價值和優勢。
▉八、原創穿支皮瓣技術為多指指腹缺損重建提供新方法
2024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唐舉玉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采用自主研發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技術,將橈側副動脈分葉嵌合穿支皮瓣(TangⅡ P-Ch)與骨間后動脈三葉穿支皮瓣(Tang I P)聯合移植一期精準重建拇、食、中、環、小指指腹缺損與拇指指骨骨缺損,移植組織瓣順利成活,并恢復了較好的外形與功能。這為臨床多指指腹缺損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
▉九、超級顯微外科技術治療淋巴水腫
寧波市第六醫院手顯微外科陳宏、王欣教授團隊近年來運用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對穿支吻合的血管化淋巴結移植手術和淋巴管微小靜脈吻合手術奠定了堅實基礎,使淋巴水腫的顯微外科治療更為精準、有效。他們在國內較早對0.2~0.5 mm口徑的微血管進行內膜對內膜的吻合,并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血管化淋巴結移植手術和淋巴管微小靜脈吻合手術治療上肢淋巴水腫,顯著提高了患者的中長期療效。
▉十、應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s)治療周圍神經源性疾病與損傷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外科·周圍神經外科王健團隊,在術中應用FGFs結合術中電生理技術治療周圍神經源性疾病與損傷,實現了周圍神經再生微環境調控、FGFs局部緩釋、降低局部氧化應激、加速神經再髓鞘化、術中無神經纖維功能區識別、促進神經功能再生等作用。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發表于Biomaterials、Cell Death Dis等期刊,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支持一項。
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
執筆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 郭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