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外賣員的建議經常會自發地沖上熱搜榜。有時候,有的建議還是比較中肯的,有時候無疑就是一個噱頭。那么,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網民認為外賣員沖在第一線,能夠知曉一些外界不知道的內幕或者隱情,而這些關系到食品衛生,尤其是關系到自己點外賣吃的安全問題,因此也非常關注這類情況,這也就成為外賣員這個特殊群體發聲背后容易發酵的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也帶來了人們的反思,那就是便利背后的質量隱憂與利益博弈之間的平衡問題。點外賣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的必然選擇之一,尤其是工作壓力大,平常根本沒時間自己做飯的人來說,點外賣就是家常便飯。但是外賣的增多,各種魚龍混雜的情況也出現了,尤其是食品衛生問題更是良莠不齊,讓人無法甄別,而外賣員沖在送餐的第一線,對于各家餐飲其中的“貓膩”似乎也最熟悉,因為他們的聲音有時候被一些網友誤以為就是“金科玉律”。
近日,有外賣員建議慎點炒菜。人們乍看到這條熱搜的時候,還以為炒菜有多少可怕的因素在其間。但仔細一看,原來說的是,高溫炒制的菜品在 30 分鐘以上的運輸過程中,會出現水分流失、油脂氧化、口感軟化等問題,特別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等含芡汁的菜品,湯汁滲漏概率高達 47%。某連鎖餐飲品牌后廚負責人透露,為延長外賣菜品保質期,部分商家會將炒菜提前預制,導致亞硝酸鹽含量超標風險增加。說白了就是一個口感問題,并冠以外賣員嘴中說出來,貌似就有什么大問題似的。
其次是,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顯示,主流外賣平臺對商家的平均抽成比例達 21.8%,部分品類甚至超過 30%。為應對成本壓力,商家普遍采用中央廚房預制菜模式,某知名連鎖品牌負責人坦言:"預制菜成本僅為現炒菜的 60%,復熱時間縮短至 3 分鐘。" 這種模式雖提升出餐效率,但也導致菜品營養流失嚴重,維生素 C 保留率不足現炒菜品的 40%。這恐怕也是一種當下非常流行的做法,那就是用預制菜替代現炒菜,這是非常惡心的一種做法,商家為了趕時間,節約成本,用一種行業潛規則的行為來替代本來的食材方式,對于消費者來說,吃這樣的菜肴無疑是比較危險的。這就不僅僅是口感問題,還有一定的食品健康問題糾纏在其間。
此外,有消費者調研顯示,78% 的受訪者認為 "口感"是選擇外賣的首要標準,但僅有 12% 的人會主動查看商家后廚衛生狀況。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商家更注重菜品賣相而非營養,某外賣平臺數據顯示,糖醋排骨等濃油赤醬菜品的銷量是清蒸類菜品的 3.2 倍。更值得警惕的是,第三方檢測機構報告顯示,外賣餐食中鋁殘留量超標率達15.6%,主要源于膨松劑濫用。
眾所周知,外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協同。平臺方應建立動態抽成機制,對優質商家給予流量傾斜;監管部門需完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將預制菜標注納入強制規范;消費者則應樹立 "適度外賣" 理念,建立更科學的飲食結構。有的城市已經在推行 "陽光廚房" 工程,商家后廚直播使客訴率下降 37%,復購率提升 22%。讓消費者買的明白,吃的放心,其實才是外賣行業的一種必然遵守的鐵律,如果做不到,那么早晚被淘汰出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