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叔-Kris
原創首發:Kris在路上(ID:krisgtd)
Kris個人微信:kris191605
哈嘍,我是心碎的K嫂。
先給想看我家書墻的小伙伴po一下這條視頻,里面都介紹的很清楚哈,關于書墻的價格、品牌等等,大家看完有任何問題再留言就好。
我的玻璃心碎了。
我先還原一下事情經過,昨天送我家老二上學的路上,碰到一條比較狹窄的路,我說,這個路太窄,我們過不去,稍等一下。
沒想到,老二竟然說: 但是爸爸就能過去。
他說的云淡風輕,我心里炸了毛,我可是家里首屈一指的金牌司機,他這么說,明顯是對爸爸有濾鏡,好像爸爸無所不能一樣。
但我沒表達不滿,假裝心平氣和: 你爸爸也過不去。
老二哦了一聲,沒說什么。
到了晚上寫作業的時候,練習冊上讓寫“怡”的偏旁部首,老二問我,這個字念什么,我說念yi,二聲,就是愉快的意思。
沒想到,老二竟然說,你確定嗎?要不要問問爸爸?
我的怒氣值瞬間飆升: 你媽我好歹是正兒八經的研究生,我連個“怡”都不認識了?
我皺著眉看他,他不敢看我,我又順勢一瞟,看到了K叔在桌子對面得意洋洋的臉,我把書一推:行,那讓爸爸來教你。
回到房間,我越想越生氣,怎么媽媽付出一大堆,竟然成為娃心里“凡事不如爸爸”的形象,遇到個漢字,哪怕你讓我問問字典,我都不至于生氣。
問爸爸,問爸爸,你爸是字典啊?
順著這件事,我就想到,中國家庭的教育模式,父母的分工,基本上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很顯然,爸爸是前者,倒霉催的媽就是后者。
就像我上周在餐廳里看到,媽媽拽著孩子問他數學題,結果娃他爸笑嘻嘻地往孩子書包里塞飲料。
孩子哇哇大哭的同時,還不忘大喊,爸爸爸爸。
好好好,這屆老父親人均白月光,而老母親全員變成容嬤嬤,我可太委屈了!
我總結了父親教育的幾個特點,當然,不包括所有父親,請男同胞們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生氣哦,就事論事,純討論,嘿嘿。
爸爸們有一整套俘獲童心的方法論
第一,用零食換童心
每次我都能在校門口聽到這樣的對話:考了90分?走!爸爸給你買好吃的!
或者是,晚上多背兩首詩,就能得到一顆巧克力,寫字半小時,就能換一包薯片。
零食激勵機制,屬于短期育兒策略,長期來看,其實有很多問題。
娃會逐漸用零食談判:我要吃棒棒糖,我才背課文。
或者爸爸也會和娃統一戰線,用零食來獲得娃心,與其因為娃哭鬧被媽媽訓斥,不如用零食封嘴。
第二,用“別告訴你媽”走遍天下
有時候媽媽不在家,讓爸爸看娃,只要娃沒有生命危險,就是勝利。
為了讓娃不哭不鬧,為了讓爸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會滿足娃的各種訴求,包括但不限于:
吃頓漢堡大餐、玩局賽車游戲、吃幾包小小辣條等等。
爸爸每次的回答都非常瀟灑:可以可以,趁著你媽不在,爸滿足你的所有需求,這是咱倆的秘密,噓,別告訴媽媽。
然后爺倆立刻統一戰線,一致對外(媽),等媽回來,一把攬過娃的肩膀問道:今天在家和爸爸干什么了呀?
趁媽不注意,爸沖娃使眼色,娃再回應爸一個小嘴上揚:就看了會兒書,還和爸爸聽了會兒故事。
然后偷偷擦擦嘴邊的冰激淋,揚長而去。
這一天看似和睦,但孩子會知道,爸爸的“寬容”需要以隱瞞和撒謊作為代價,看似一勞永逸,其實削弱了家庭規則的一致性,導致孩子的價值觀逐漸混亂。
并且在心里認為: 媽媽是敵方,爸爸是盟友。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媽媽卻變成了孤軍奮戰,有點孤立無援的意思。
第三,用“甩鍋”鞏固地位
當孩子提出不正當要求,比如,我能玩會手機嗎?我能打會游戲嗎?我能吃根雪糕嗎?
爸爸第一時間會看向媽媽,然后瞪著大眼睛說一句:問問媽媽。
能不能玩你不知道嗎?
能不能打你不知道嗎?
雪根一天吃兩根了,還能不能再吃你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但是必須假裝不知道,必須得問問媽媽。
因為否定答案是從媽媽嘴里說出口的,這口大鍋,立刻甩到媽媽頭上。
然后再配上一句: 聽媽媽的,媽媽說啥就是啥。
你瞧瞧,簡直是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的在線演繹。
在孩子心里,不讓吃冰棍,不讓玩手機,是因為媽媽不讓,而不是這個行為本身有問題。
關于親子教育,我有三個方法
心理學有個“黑臉紅臉守恒定律”:當媽的總承包90%討嫌事,什么去刷牙,去洗襪子,去洗澡,作業寫完這道題,錯題改三遍等等。
而當爸的,總是云淡風輕,永遠是愛和正義的化身。
在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之前,媽媽等同于嚴厲,爸爸等同于超級無敵大好人。
久而久之,90%的家庭教育將變成媽媽的獨角戲,而爸爸看似“敵進我退”的戰術,會讓教育變得更加艱難。
所以:
第一,家庭規則,需要父母共同遵守
規則是統一的,一定不能出現規則架空的情況。
當媽媽成為規則的守護者,爸爸成為悄無聲息的破壞者,那么教育將變得割裂,孩子也會逐漸學會看眼色和看角色行事。
父母應該在統一戰線的前提上,重構規則,不能為了換一時平靜,而將教育置于長遠的風暴之中。
第二,務必打破“非黑即白”的教育分工
父母需共同承擔規則制定與情感支持角色,避免一方淪為“壞人”。
例如,媽媽批評孩子后,爸爸可補充:“媽媽是擔心你,但她剛才語氣確實急了點,我們一起來解決?”
或者,爸爸也需要扮演嚴厲的一方,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形象有明確的色彩分工。
打破“嚴母慈父”的刻板人設,父母都該成為可鹽可甜的多面體,我們既要成為錯題終結者,也能變為足球陪練員。
第三,要和孩子建立“安全港”溝通機制
在心理咨詢中,有“共情四步法”,這一點,我和K叔做得還不錯。
我們家老大的電話手表丟過兩次,我們會采用以下四步來解決。
復述事件:“你是不小心弄丟手表的對嗎?”
接納情緒:“找不到一定很著急吧?”
提供支持:“我們一起想想辦法?”
事后復盤:“下次怎么做更好?”
這需要父母同時在場,一起給孩子提供心理和行為支持,這會讓孩子覺得有依靠,也會讓他覺得父母角色一致。
教育學者李玫瑾就說過:“孩子對父母的隱瞞,本質是對家庭信任體系的投票。”
當“別告訴你媽媽”成為高頻暗語,反而會讓親子關系亮起紅燈。
真的,育兒哪有什么標準答案,不過是全家在試錯卡上共同書寫的過程。
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單機游戲,而是需要父母聯機作戰的生存挑戰——你可以偶爾掉線,但不能永遠隱身。
我是K嫂,如果大家認同,歡迎點贊,不認同也歡迎評論區討論,感謝大家!
作者介紹:
K嫂,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家有倆娃,一邊感性一邊理性,能擼鐵能養花,還能出方案講邏輯,哈哈哈。
我是K叔,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創業休學),世界500強央企7年,辭職創業6年,百萬粉絲個人成長知識博主,一行DoMore創始人,OKR目標管理專家,豆瓣8.0《引爆自律力》作者。
Kris進化圈社群已有11000+人加入,帶領會員從讀書、日課、運動三個維度進行提升;108自律行動營、寫作變現營、教練特訓營等高階訓練營學員突破40000人。
目前在更新的平臺有:
#視頻號:Kris進化筆記
#視頻號:K叔K嫂夫妻創業日常
#公眾號:Kris在路上
#公眾號:Kris進化筆記
關注我的,不是粉絲,而是朋友!
原創不易,感謝關注
點一個 免費的贊 再走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