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后一共接待了4位來訪者,2025年3月19日晚8點半,線上一位;2025年3月20日下午16點20,線上一位。本文簡述這兩次公益咨詢情況。
【個案3】
第一位咨詢者A,女生,是一位大學生,自述自己內向,與另外一室友關系B相處不好。她覺得B每次說話都大聲,讓她安靜也不安靜,自己很煩她。
交流后得知,她小時候沒有跟父母一起生活,到高中才跟父母一起,還有個妹妹,她覺得父母偏心,之前覺得妹妹很討厭也是很大聲說話很吵,現在跟妹妹關系緩和很多,不再討厭。但是覺得室友B很討厭。
我問了她是不是其他室友也討厭B,她回答其他室友跟B關系好,不討厭。A覺得自己不能像別人那樣有什么說什么,總是顧慮很多。她想自己單獨出去住,可是又沒太多錢。其實這是一種逃避行為,即便暫時逃避了,畢業后工作,同樣會跟人打交道,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這次溝通中,我使用認知療法相關技術與她交流,引導其自己認識到,他人的好壞其實跟個體關系不大,主要在自己的看法,如果自己看法改變了,那么態度和關系就會改變。推薦了《人性的弱點》一書,并建議去圖書館找一些人際交往的書學習。
其實她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與人交往,社交缺乏技巧和方法,畢竟與人交往也需要學習,怎么說話才能不“樹敵”,多一個朋友比多一個敵人要好的嘛。
【個案4】
第二位來訪者是一位18歲休學的準備高考的學生,自述焦慮、抑郁,害怕自己會掛掉,想不明白人為什么會死,日常作息紊亂,經常失眠。
交流后發現,成長過程中,父親家暴踩縫紉機去了,后母親帶她和姐姐生活,姐姐上了大學。母親要求她必須考個二本。在學校不受同學待見,因為從小罕見病,生病導致外貌受影響,被孤立排斥和霸凌。
線下線上也進行過咨詢,但是咨詢師|醫生明顯沒有太多共情也不夠專業,導致對咨詢師不太信任。
我使用認知理論和人本主義為主,給予了共情和一些引導,調動起了來訪者對生活的積極性。最后給了三個調整情緒的方法,也是之前徐俊朋老師提到的:
1.運動,跑步或跳操,到出汗最好
2.曬太陽
3.深呼吸方法
這次咨詢的過程,我感覺,家長和學校對于青少年心理關注程度,甚至是心理狀況的認知都是缺乏的,這也加劇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家長還是想要控制孩子,不能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卻又處處打著愛的名義。真是難搞!
對于一次性的咨詢,我都是提供公益咨詢,50分鐘時間,只有長期的咨詢才會收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