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到底有多發達?
2025-03-17 12:00·馬賽克
看現在印度如蝸牛般攀爬的發展速度,很難想象曾經的他們是這么發達。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如果沒有些真本事,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民族文化的斷流對一個民族韌性的生長確實存在極大的影響。印度在遭受了數次入侵,幾番淪為殖民地之后,現在多多少少都帶著外來文化的影子,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滋味,變得有些“不倫不類。
那么,古印度到底有多發達呢?今天就跟大伙詳細聊聊。
現在的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大國之一,屬于發展中國家。古代印度、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例如他們對金、銀、銅等金屬的開采,以及對棉花的栽培等,就連他們的對外貿易,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種植業
地形而言,印度是適合發展種植業的。但在最開始的時候,這里極大部分是森林,是獅子、老虎、野象、蟒蛇等嚴密守衛下的窩巢,且人們大多具有盧梭般輕視文明哲學思想。
都說,發明的發展靠思想的轉變,而思想的轉變靠制度的推動。到了《吠陀》時代,土地實行私有制,誰開荒歸誰所有,這極大鼓舞了人民勞動的欲望。漸漸地,地面上的猛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種植的稻谷、豆類、玉蜀黍、蔬菜與水果。
如果一直是這種模式的話,后面的發展肯定會停滯不前,因為很多東西是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的。
意識到這一點,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王(公元前324—前300年在位)宣布所有的土地都為皇家所有,由皇家分配給人民去耕種,并由人民于每年付出租金與繳納賦稅。從這時開始,規模化種植形成,于是水利灌溉便應運而生了。旃陀羅笈多王大力興修水壩,開鑿人工湖蓄水,建造運河連通各方。直到現在,很多那個時代運河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人工湖的痕跡也尚未磨滅。
在孔雀王朝的鼎盛時期,古印度絕大多數的人口,無論貧富,都能吃飽谷物,肉類、魚類與家禽,也能偶爾品嘗。更令人驚訝的是,那個時候的印度人,就開始利用咖喱、生姜、丁香、肉桂以及其他的香料調味品來為食物賦香了。
采礦和冶金業
印度人絕對是最早開采金礦的民族之一。在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使用的金子大部分來自印度。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前425)與麥伽斯提尼記錄了波斯商人關于印度人采礦的描述,稱:“巨大鉆金螞蟻,其體形比狗小一點,又較狐貍大些”,曾幫助開礦工人抓攢沙土,探查金礦。據判斷,這些所謂的螞蟻可能是穿山甲之類的動物。至于銀、銅、鉛、錫、鋅與鉆石等,當時的古印度人也都已經開采,而鐵器更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經有了。
古印度冶金技藝的發展,同樣不容小視。他們很早就之前就學會使用小木炭火爐進行鐵的熔化,打造出金屬成品的質量令人驚嘆。如位于德里的一座超日王建筑,大約是380年建造,它所使用的鐵柱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未腐銹變形,不得不說是冶金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
紡織業
在很早的時候,古印度的很多地方就已經使用棉花來制作衣服。希羅多德曾在他的史料中寫道:“這不過是某一種野生的樹,不結果實只長出一些羊毛,但其美觀與質地都超過了羊身上的毛,印度人民都用它來制作衣服穿用。”由此可知,同樣最遲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印度人就有紡織業了。
到了公元9世紀的時候,古印度的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阿拉伯人在9世紀時關于印度的游歷記載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在這個國家里人們用一些特別而精致的材料制作了衣服,這些材料我們在其他的地方還沒有看見過,它們是通過織與編達到這樣美觀與精致的程度。并經由一個中型大小的圓形物將這些材料抽出一根細細的絲線來。
1293年,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也提到:刺繡在這里相當的精巧與秀美,勝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出品。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克什米爾的圍巾與印度的地毯,在圖案設計與編織上,即使在現代也算得上超級精美。
其他制造業
其實從中世紀開始,印度的制造業已經非常發達,當時的歐洲人甚至將印度看成幾乎是所有制造業的專家,木器、象牙、金屬、染色、肥皂、玻璃、漂白、制革、火藥、煙火、水泥等各行各業,無所不能。比如我們中國,也在1260年從印度進口了眼鏡。
17世紀柏尼爾游歷印度,他描寫當時的印度真是百業興旺。費奇也說,在1585年曾親眼目睹一個約由180條船組成的商船隊,滿載各色各樣的貨物,從印度西北部朱木拿(Jumna)河出發。
貿易
印度的對外貿易與它的歷史同樣悠久。從在蘇美爾地區與埃及所發現的遺物里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的國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與印度有了商貿往來。經由波斯灣為通道的印度與巴比倫的商務在公元前700~前480年之間曾盛極一時,印度的船舶在旃陀羅笈多王的時代就組成商隊出海遠航駛往緬甸河中國。小亞細亞西岸的愛奧尼亞商人們,也在這個時期成群結隊地來到了印度南部達羅毗荼地區,群集在當地的市場。
當時的羅馬大量從印度進口豹子、老虎、象、調味香料、化妝用香水、生絲、細花布、棉花、金屬品的衣服以及機械使用的潤滑油膏等。羅馬作家普林尼(62~113年)曾提到,每年由羅馬當局付給印度的金錢竟達500萬元之多。
莫臥兒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對外貿易再度走向巔峰。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以及其他城市,就是因它們是歐洲和東方及印度的商道與必經的港口而繁盛起來。孟加拉等港口為當時有名的造船工業所在地,由于它們的造船技術優良,君士坦丁堡的君王竟將原在該國亞歷山大港內興建的船只改在這里建造。
金融
公元前4世紀之前,印度在國家擔保下實行了一種硬幣制度。后來,舍爾沙發行了一種外觀美麗的銅、銀與金制的硬幣,并以盧比作為當時國內通行的基本幣制單位。在阿克巴王與賈汗吉王統治期間,印度硬幣的發行超過了任何現代歐洲國家所通行的貨幣。
可能是亞洲人對金錢保守意識的傳統所致,當時印度人還不會使用積蓄來投資自己的企業,他們情愿將這些積蓄隱藏起來,或是用來購買珠寶飾品。正是忽略了信用制度的發展,歐洲得以輕而易舉地支配古印度的金融,當時的歐洲人不顧婆羅門的仇視與敵對,漸漸地開始對印度人實行貸款。根據借錢人的階級來決定利率的多少,12%到60%不等,一般是20%。債務的清償不可借口倒閉或用破產來抵賴,如果一個債務人尚未償還債務即已死去,他的子孫后代一直要延續到第六代都有責任償清這一筆祖宗欠下的債。
稅收
古印度的農業與商業稅收都極為繁重,農民們必須繳納全部收成的1/6到1/2。到了阿克巴王時期,進行了稅制改革,將土地稅加到1/3,同時免除了其他所有稅種。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將收入和納稅額直接掛鉤,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和現代稅制的中心思想基本一致。
人民生活
在莫臥兒王朝的統治下,人民一般的生活狀況較為富裕,一般的薪資都很優厚;在阿克巴王的統治下,一般手工藝的工人是每天3到9分錢的工資,而物價又相對低廉。1600年1個盧比,可以買到194磅小麥或278磅大麥(到了1901年,1個盧比僅能買29磅小麥或44磅大麥)。1616年,一位住在印度的英國人說:“我走遍了王國的每一個地方,發現每個地方都充滿了大量的糧食,每一個居民都不缺少面包。
我國知名的游僧玄奘和尚也曾這樣形容當時印度的城市:有花園,有池塘,還有一些充滿了文學、書籍與藝術品的學術機構;居民們都過著幸福的生活,而這些家庭也都富裕;水果與花卉充滿了各地……人民的舉止頗為高雅,穿的是光彩奪目的綢緞;他們都顯得干凈利落而健談;在他們之間均勻地分成正教與異端兩派。
威尼斯的一位游歷者孔蒂在1420年記錄:在恒河的兩岸,一個接一個繁華的城市排列成一線,每一個城市的建筑都設計美觀,并有許多花園、果園與不少的金與銀,商業與工業亦很興盛。沙·賈漢王的地下室儲存著金銀財寶,整整裝滿了兩大間,每一間約有15萬立方英尺的容量。
文森特·史密斯更是直言當時印度的大城市(如阿格拉與法塔赫布爾辛格),都比倫敦大比倫敦繁榮。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歡迎點擊關注!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