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又一家合資品牌車企推出了“一口價”。
考慮到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一直以來的表現,如今它們推“一口價”才算是真正向新造車反擊。畢竟它們推新能源的時候可能油改電、可能找中方合作者換標,但一口價就是一口價,沒法糊弄。
無奈之處在于,合資品牌就連推一口價這件事,動因中也透露著傲慢。
不少友媒——特別是和傳統車企關系不錯的友媒——提到合資一口價的時候都提到那些大廠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在于,要整頓混亂的終端價格。
終端價格混亂怎么可能整頓得了?更重要的是,終端價格混亂這不是很正常嗎。
從合資品牌自己的歷史看:
它們的終端價格一直是亂的,官方指導價是一回事,4S店真正能給到的價格從來都是黑盒子,會講價的客戶就能拿到更低的價格和更多的附帶優惠。
或許是看著這兩年終端優惠越來越狠,覺得丟了品牌的面子?那就更沒道理了,曾經它們運氣好的時候有些車型是要加價的,不同4S店加多少也不完全一樣。你不能要加價的時候心安理得價格體系混亂,經銷商賣不出去降價了才要整頓價格體系。
從其它行業的慣例看:
從科技產品的手機、平板、智能電視……到奢侈品牌的鞋、服、包包、美妝……到日化用品的洗發水、洗面奶、沐浴乳……到零食、飲品、家電等等等等所有行業……
任何一個大品牌,不管是蘋果、愛馬仕還是戴森、妮維雅,大家的價格體系都是混亂的,官方旗艦店一個價、平臺國際渠道一個價、百億補貼頻道一個價、不同的經銷商不同的價,還有臨期的價、樣品的價、微瑕的價、二手的價、黃牛的價……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品牌可以真正做到價格統一。
既然選擇了經銷商模式,貨批給人家了,定價權就在人家手里,經銷商想賣多少錢是經銷商的事,別人管不著。
從法律角度看:
曾經的全經銷商時代,汽車也從來都未曾做到真正的價格統一。幸虧沒做到——因為做到的話,就犯法了。
不同的4S店之間存在法律意義上的競爭關系,汽車品牌要求4S店以相同的價格售賣汽車,是“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行為,違反反壟斷法。
從同業競爭者的角度看:
特斯拉是純粹直營模式,本土新造車部分直營,部分采用代理售賣模式,不把車賣斷給經銷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統一價格。
即便這種統一價格,實則也是不確定的。
做個簡單的理論推演:代理商和銷售一樣,賣車賺提成,品牌提成往往還分檔位,到了一定的量之后比例會有提高,那么很簡單的道理,代理商自然有理由為了賣車,給出一些不影響自己收入的優惠。
2021年時,上汽大眾某ID車型代理商就曾因私自優惠遭到處罰。日本經濟泡沫時期,卷到爆的銷售甚至會為了升職自己買自己的產品,用自己的錢堆訂單。規則從來都敵不過欲望。
截取自受罰上汽大眾經銷商的優惠海報
合資品牌該明白,一口價不是所有店都賣一樣的價,而是說賣什么價就賣什么價,關鍵是價格透明,至于哪個經銷商究竟賣什么價,那并不重要。
一口價不是塑造品牌的手段,是提升品牌競爭力的手段。
SU7 Ultra上市時雷軍這句話堪稱至理名言:“定價百萬賣不出去,對品牌沒有幫助。”
關鍵是把車賣出去,品牌不是價格定義的,是銷量定義的。一口價有且只有一個意義,就是為了把車賣出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現在菜市場也大多一口價了,但人們還是愿意去山姆、胖東來,因為后者不會鬼秤且品質統一。人們早煩死了所有那些“暗中標好價格的命運饋贈之禮”。
一口價對消費者的意義就是透明,合資品牌的問題恰恰就是黑盒子太多,價格正是最迫切需要改變的一環。
合資品牌只有明白一口價意義在于提升競爭力這個道理,才能真正跟上如今的市場。因為簡單粗暴的全國統一一口價不僅僅不可行,而且反而會拖累終端,因為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不一,不同經銷商的處境不同。
推廣一口價,合資品牌不能去做領導者,而是要做老師。
合資品牌要讓經銷商明白,過去那種議價模式、每一單能多賺點就多賺點的銷售模式是落后的,是不可持續的。如今就連老年人賣菜都去會員超市了,整個社會都越來越i了,你甚至可以認為新能源轉型仍有變數,但一口價就是毋庸置疑。
至于經銷商想要怎么定價,隨它們去,壓力大的經銷商由得它們給低價、壓力小的經銷商由得它們用服務和配件提供附加價值、門路廣的經銷商由得它們用信貸和保險優惠吸引客戶……至于官方價格的錨點,合資品牌不妨就參考蘋果,在重點城市開設實體店,線上開設旗艦店。
合資品牌要教經銷商主動去尋找顧客。當下的合資品牌4S店仍基本是集群開設在城市非熱點地區,而一口價模式的意義,就在于提高銷售效率,不同經銷商更直接地競爭,需要讓自己的價格和優惠讓越多人看到越好,而現有的店面顯然無法承擔這樣的職能。
經銷商將來或許也需要去商超開門店,或者成本更低的快閃店,或許也需要去淘京拼去開店,更不可或缺的則是要去抖音、小紅書等熱門平臺上去注冊賬號引流,在主頁公示店內不同車型的定價、以及各類優惠或贈品。必須要讓自己的一口價被看到,否則根本毫無意義。
很多4S店已經有自己的主頁和直播了|截圖自抖音
汽車作為長周期商品,單一車型的競爭力以年為單位下滑,老舊款式的車型也仍有流通需求……在一口價勢在必行的情況下,經銷商注定是合資品牌銷售體系中愈發重要的角色。
本土新造車最初始的階段,業內就曾斷言,新造車更懂用戶,這恰恰是合資品牌的最大劣勢所在,因為合資品牌與用戶的接觸都是通過經銷商進行的。如今這一判斷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含金量,而合資品牌又無法也不能離開經銷商,因此,經銷商已然是合資品牌最能指望的助力。
合資品牌正處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它們必須改變姿態,不應再總想要提防經銷商什么,而是要和經銷商一起成長,經銷商成長得越快才越好,那樣才能共同對抗那些強大且仍進化著的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