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紳士面紗下的殖民暴力本質
英國歷史上以“文明傳播者”自居,但回顧一下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殖民擴張史!充斥著暴力與掠奪。
從16世紀至20世紀初,就是英國開啟了亞非拉國家被殖民統治的血淚史。以印度為例,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挑動土邦內斗、武力鎮壓和系統性經濟剝削,將印度變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僅1757—1815年間,英國就從印度掠奪了價值約10億英鎊的財富。而在非洲,1884年的柏林會議直接以拿地圖畫圈的方式瓜分領土,導致非洲90%以上的土地淪為殖民地,英國通過控制蘇伊士運河和南非金礦,進一步鞏固其殖民霸權。
這種暴力殖民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擴張的貪婪性。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其“自由貿易”口號實為武力開路的遮羞布。例如鴉片戰爭中,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悍然以軍艦逼迫清政府接受鴉片傾銷,將圓明園的焚毀。
二、殖民統治中的“文明使命”虛偽性
英國殖民者常以“傳播先進文明”為侵略辯護,實則通過文化霸權合理化暴行。英國應該是五常中封建殘余最重的國家。封建老爺的尿性我們不清楚么?優雅是對著你的么?是對著其他老爺的。
你只要想想大英統治世界接近一百年,連身邊的愛爾蘭,蘇格蘭都沒同化下來,就知道他們這些老爺究竟有多殘忍。
相較于日本赤裸裸的軍事屠殺,英國發展出一套更具欺騙性的殖民模式:(1)通過代理人統治分化反抗力量,如在印度扶持土邦王公;(2)以法律形式固化不平等,如《南京條約》將割地賠款包裝為“通商協定”;(3)文化滲透消解民族認同,如在香港推行英語精英教育。這種“制度性暴力”看似溫和,實則更具破壞性——它瓦解了被殖民社會的內生動力,使其陷入長期依附狀態。
但這種“文明化”殖民面具在遭遇抵抗時便會迅速撕裂。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期間,英軍將起義者綁在炮口轟碎;在肯尼亞茅茅運動中,殖民者建立集中營實施酷刑。這些暴行顯示,當殖民統治受到威脅時,“紳士”面具下的野蠻本性便暴露無遺。
西方人的思維底層就是種族歧視,他們認為我發達是因為我是聰明且是天選種族,而你們都是劣等民族,所以你不可能有好生活,如果你有,就是你偷的,既然你偷,那我基于歧視傷害你,就是一種平等、尊重你的體現。
只要你理解這個邏輯,你就能看懂盎撒人,從政府到個人,在這幾百年里各種奇葩行為的原因了。
餓死愛爾蘭人的是英國人,殺死澳大利亞新西蘭原住民的是英國人,剝了北美印第安人的頭皮奴役黑人的有英國人,搶埃及印度中國文物也有英國人。世界杯被200俄羅斯人追著揍2000多球迷也是英國人。發了狗糧就抹黑發展中國家,沒了狗糧就咬主人的還是英國人的媒體。紳士只是他的偽裝色,變態粗魯才是他內在。
英國殖民思維的延續性在當代國際政治中依然清晰可見。2025年英國宣稱向烏克蘭派兵的操作,延續了其“離岸平衡手”傳統:既想通過軍事存在擴大影響力,又刻意與北約保持距離以規避風險。這種策略與其19世紀在亞洲“以夷制夷”的手法如出一轍。再如英國官員一面批評美國在阿富汗的“粗魯”行為,另一面卻對本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虐囚丑聞避而不談,這種雙重標準正是殖民時代“道德優越論”的現代翻版。
反正現在大部分英國人仍沉浸在“帝國懷舊”中。英國精英在談論殖民歷史時,會強調“鐵路建設”“法制引入”等“積極遺產”,卻對掠奪行為輕描淡寫。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其難以正視歷史,反而將前殖民地國家的抗爭視為“忘恩負義”。
看看當年亞洲先驅日本是怎么說的吧
馬克思說過,透過現象看本質,紳士只是現象,野蠻才是本質。外表人模狗樣的紳士們,骨子里奉行的一直都是弱肉強食那一套血肉叢林法則,對你表現得彬彬有禮時通常有兩個原因:
不了解你。
或者很了解你。
就像叢林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動物,慣于用夸張的外表讓自己看起來更強大,咋咋呼呼嚇唬敵人的,反而比較弱小。而真正危險的捕獵者,都更善于偽裝。
沒有比它們更野蠻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