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時的陳恢應(yīng)該算一個。
這位老兄是南陽郡守呂齮的親信。
呂齮在犨縣東面與劉邦交戰(zhàn),結(jié)果被打敗,南陽郡也被劉邦奪下。
呂齮帶領(lǐng)殘部退守宛城。
劉邦本想繞過宛城,直驅(qū)咸陽。因為楚懷王與諸將曾有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張良勸阻劉邦說:雖然急于入關(guān),但秦兵還很多,且據(jù)守險要地勢。現(xiàn)在不拿下宛城,如果宛城守軍從背后追擊,前面又有強大的秦軍阻擋,兩面受敵,這是很危險的做法。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連夜率軍抄小路返回,并更換了旗幟。天快亮時,漢軍已將宛城重重包圍了三圈。
這里有很多疑問,劉邦為什么抄小路返回?為什么要更換旗幟?呂齮為什么沒有派偵察兵?為什么劉邦這么大規(guī)模的行動,宛城卻沒有被發(fā)現(xiàn)?
從下文“南陽守欲自剄”,可以找到答案,劉邦為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通過“更旗幟” 的方式迷惑敵人,制造己方兵力強大或者有援軍抵達的假象。
趁著夜色從小道折回,讓本以為劉邦已經(jīng)離開而放松警惕的宛城將士,一大早再次面臨死亡的威脅,在高壓→短暫放松→突然再度高壓的過程中,令守將的心理崩潰閾值降低,從而在心理上擊潰對手。
而呂齮準備自殺就是劉邦心理戰(zhàn)成功的表現(xiàn)!
這里又冒出很多疑問,劉邦為什么沒有考慮勸降呂齮?是沒來得及嗎?呂齮為什么會先想到自殺,而不是投降?是為了名聲?不過,從后文看又不像。還是因為劉邦動不動就屠城導致了前期名聲不好。
從后來陳恢的說辭:“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可以反證,真的可能是劉邦當時的名聲不好的原因。
陳恢勸阻了呂齮的自殺行為,并出城設(shè)身處地的向劉邦陳述利弊,提出了約降宛城的好處。
劉邦聽進去了,事實也果然如陳恢所說,勸降宛城之后劉邦所到之處沒有不投降的。到達丹水時,高武侯戚鰓、襄侯王陵在西陵歸降。
陳恢不僅救了自己和呂齮,還拯救了宛城以及劉邦前往咸陽時所要經(jīng)過的城池里的百姓和將士。
與此同時他還為劉邦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新的思路,從此以后很少再見劉邦屠城的記錄。
劉邦也憑借這種方式先于項羽進入咸陽。
這為蕭何搬取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也為“約法三章”收攏人心提供了時間。
假如陳恢沒有勸呂齮投降,反而以“沛公急欲西行”為理由勸其堅守,歷史可能真的會改寫。
劉邦如果無法提前到達咸陽,很可能會被封到其他地方,從而錯失易守難攻的關(guān)中,與項羽爭霸時,他很可能也將陷入多線作戰(zhàn)的窘境。
如果蕭何沒有在項羽焚燒秦宮之前,取出那些重要資料,他也將失去與項羽的信息優(yōu)勢。
最后,“約法三章”也很可能無法實行,失去奠定自己在關(guān)中百姓心中形象的機會。
屆時,誰將取得天下,將成為未知數(sh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