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721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來源:價值星球Planet
作者: 衛解
“微短劇行業不是二八效應,而是五九五效應,即5%能賺錢,95%不賺錢。”在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大會上,北京好有本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鄭安迪如此說道。
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微短劇近年來發展迅速,不僅內容質量顯著提升,而且在推介地方品牌和文化、促進就業和消費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據DataEye研究院預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同比增長35%;預計2025年將超過680億元,在2027年達到1000億元,未來兩年市場規模同比增幅在30%左右。
同時,微短劇兼具影視劇基因與短視頻特性,具有快節奏、高密度、題材豐富的內容優勢;還擁有低成本、短周期、體量靈活的制作優勢,其特性為賦能百業奠定基礎。數據顯示,微短劇行業2024年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直接、間接帶動64.7萬個就業機會,2025年就業人數將隨市場規模繼續增長。
然而,當蠻荒之地的開墾已具規模,用戶訴求和行業成長相互拉扯,短劇行業呈現出一種不破不立思考下的糾結和拉扯。頭部穩健前進背后,是消失的大多數。正規軍入主、精品化趨勢背后,是亟待改革的結構性問題。
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末尾,從數據出發,發現高速增長的微短劇行業仍面臨六大需要跨過的“坎”:
01
找工作容易,丟工作更容易
短劇行業可能是最重視效率的行業之一。劇本創作在一周到三周之間,拍攝通常只需要不到十天。連軸轉,早已經是編劇、導演、演員的日常。
與此同時,大部分微短劇平臺,都有一條默認的規則——試用期內做出爆款,才能留下。這個爆款的指標,最低是DataEye熱力值超過400萬。
流動性高、專業性差、兩極分化嚴重,是目前短劇從業者身上的三個關鍵詞。
前程無憂51Job與DataEye聯合發起的《2025微短劇從業者生態調查》中提到,短劇行業超七成的從業者不到30歲,近半數受訪者為跨行業從業者,41%的受訪者會在1年內更換工作。更重要的是,短劇從業者經常被認為不正規、缺乏認可度,受訪者中就有21%的人曾遭遇職業歧視。
從業者小李就曾見證兩位同事的接連離職。“誰都會選擇和爆款導演、編劇合作。”短劇行業永遠在爭搶著那些被印證過的人才,以至于整個行業呈現出極致的馬太效應。
這樣的殘酷甚至傳染到了海外。據了解,在美國,小型短劇公司或承制商,每天仍然會拍攝15到16小時。這遠遠超出美國影視行業從業者的規定工作時間。沒有拍攝許可證、不給員工上保險、不走正常的勞務合同都是常態,甚至部分劇組給出的時薪僅有16美元,恰好踩著紐約州最低時薪標準的紅線。
02
火得快,塌得也快
短劇,正在成為明星認知度的新杠桿——火得快,塌得更快。
在柯淳憑借《好一個乖乖女》出圈不久,被冠上“短劇F4”之名的何建麒、趙柯淳、申浩男、馬小宇,就一起登上了《時裝男士L’OFFICIEL HOMMES》特別專刊封面。然而,隨著何健麒的“榜一大姐”,曬出二人的聊天記錄、自己給男方的高額打賞記錄、男方私密照片,指控何健麒在與自己戀愛期間多次劈腿后,何健麟被青工委拉入黑名單。
“短劇F4”就像“待爆小生”一樣,成為了短劇批量造星的title。舊的人塌了,新的人就會進來。曾輝、王道鐵、孫樾等男演員,都成為了新F4的候選人。
此外,短劇對于明星“咖位”的加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典型的例子就是,年初,倪虹潔“下凡”短劇,不僅沒有消解其專業性和觀眾認可度,還進一步增加了討論度,以及以“永于嘗試”為代表的正面評價。
短劇演員則相反。盡管近一個月,短劇演員的商業價值成為了熱門話題,幾位熱門演員接連接下廣告、等上熱搜、走上紅毯、進入綜藝,但這些“有野心”且認知清晰的人,目前想要飛升的難度,仍舊很高。
03
讓人迷失的“爆款”魔咒
微短劇行業從創作者到明星,無一不依賴一點——成為爆款。也因此,短劇的內容風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變。
2024年7月,《引她入室》一炮而紅,“懸疑賽道即將爆發”成主流預測;同年11月,《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后多日霸榜,號稱3億人捧起千億市場的銀發經濟異軍突起;不過四個月,《家里家外》在紅果短劇上熱度超7000萬,情懷短劇又成為新的追逐對象。
這個速度大約是橫屏劇的十倍。
就拿懸疑題材為例。簡單來看,國內懸疑題材的生長節點,一是“開路者”《白夜追兇》,二是“爆發者”《漫長的季節》,光走完這個階段,就用了3年。
在既要速度又要質量的短劇行業里,高頻次的風向轉變,不僅讓追風難上加難,也讓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產生迷茫:到底什么才能塑造爆款?
甚至,短劇行業出現了“一本多拍”的情況,以求通過完全復刻,實現流量的保證。其中,《過分野》被拍了八版、《咬清梨》被拍了四版,《失控星光》被拍了兩版。
“現在的短劇,既不是市場導向,也不是情緒導向,是運氣導向。”某位從業者調侃道。
因此,比起追逐所謂的風向,總結出真正的敘事脈絡似乎就成為了創作者最重要的工作。
譬如,所謂的爽劇背后,核心主題是女性敘事還是男頻敘事,所傳遞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如何維持作品的觀感。在此基礎上,才是細節的落實,風格的細分,譬如方言應用和地域情懷的展現,以及霸總的“尬”和“寵”應該界定在什么程度。
這條道路的探索并不容易。在短劇行業越發正規,競爭力越發強勁的當下,對“內容為王”和“投流為王”認知不足的從業者,亟需走出迷失。
04
AI加持也幫不了什么大忙
AI短劇的風從前年吹到了今年。長盛不衰的討論度背后,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價格。
“AI短劇月入千萬”、“一部劇成本5000元”、“人人都能拍短劇”的標語成群結隊地出現在社交平臺,以成功學+低門檻,誘惑著大批夢想家進入這片“流奶與蜜之地”。
客觀來說,AI短劇仍然停留在試驗品的范疇。
據了解,2月19日在風芒、抖音上線首部付費AI短劇《興安嶺詭事》,制作成本在60萬元上下。劇集上線9天,抖音原生端收益超過30萬,賬號漲粉超10萬。
而制作成本與其不相上下的愛奇藝出品短劇《原罪》,分賬票房達到3000萬,收益約為《興安嶺詭事》的100倍。
雖然有限時折扣的原因,但AI短劇的商業化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個最需要改變的思想是,觀眾對AI作品的刻板印象。
某位短劇資深從業者表示,當他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關于AI技術進步、支持鎖臉生成、AI短劇來到了最好的時期等觀點,得到了壓倒性的負面評論。大多數評論都認為AI作品還不及格,即便是在海外熱榜拿下TOP1的AI神劇《After Divorce: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 to the Billionarie Throne》,仍然沒有被廣泛認可。
AI技術成長到現在,大眾已經足夠認可AI對于生產力的支持,承認AI創作的效率,承認其讓想象力付諸現實的能力,承認它為行業帶來的話題和類型的創作和擴充,也承認它是讓更多“餃子”走到大眾面前的新途徑。
但大眾對于AI的恐懼終究沒有完全消解,對于AI的創造性仍舊有所懷疑。短劇從業者需要堅守的核心思路是,AI之于行業,永遠只是工具,而不是創作者。
正如某短劇討論貼里一句高贊評論,“AI短劇,劇本不要完全用AI寫。”
在短劇從業者小劉看來,除了內容,AI短劇還需要一個平臺。在海外,CreativeFitting發布的Reel.Ai,支持AI短劇的播放、智能體互動,成為AI短劇集中生長的空間。但在國內,他只能將自己生成的作品放在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但在這些平臺,“AI作品被限流得很嚴重”。
不過AI短劇的前景仍然被看好。近兩個月,國內AI短劇制作平臺三巨頭——快手旗下可靈AI、抖音旗下即夢AI、昆侖萬維旗下SkyReels,先后推出扶持計劃,刺激行業的健康生長。可以說,在當下,對于行業,比起變現途徑,AIGC也許更像是一個可能性。
05
“賺錢”模式如何不斷創新?
在繁榮的表象之下,微短劇的 “錢景”怎么樣?如何搭建起一個邏輯完整的產業鏈條?能否穿透商業化迷霧,擺脫對平臺分賬的依賴,探索更多的變現可能性。
2024年,短劇的商業模式呈現出了“IAAP”的趨勢,即付費+廣告的混變。具體體現為三個:
一是麥芽旗下的《絕世紅顏》IAA模式,收入單日峰值超過IAP收入,占比達到55%。據DataEye,截至2024年8月,IAA 短劇日消耗增長至3000 萬,占短劇大盤的30%以上。騰訊廣告已有90%頭部劇方入局,用戶留存率較前一季度增長了150%。
二是以點眾、九州等頭部平臺為代表的百余家微短劇企業入局IAA(In-App Advertising)賽道,打破傳統的IAP盈利模式(In-App Purchase)。據《短變新局·劇促增長:2024年微短劇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1月至7月,微短劇市場的混合變現模式增長了148%,其中IAA模式是主要增長動力。
圖源:短劇新勢力
三是品牌定制類短劇依舊表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不止一位負責劇集廣告招商的從業者透露,定制短劇和長劇投放的商業訴求并不一致,所謂的競爭更是無稽之談。短劇的短周期、高性價比、全鏈路定制,面向的是短期內有品牌宣傳,尤其是產品宣傳的客戶,非常適合跟隨品牌的宣傳策略進行多樣化輔助打法,機動性強、集中度高,對下沉市場影響力強。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24年,抖音和快手就有16部品牌短劇播放量超過3億,其中谷雨X《大過年的》播放量超過10億。
06
行業怎樣堅持長期主義?
精品化,一個從短劇野蠻生長之初,就被時常提起的詞匯。它成為過某些公司單打獨斗的方向,被當作過叫板長視頻的口號。現在,它是改變成見的利刃,也被視作行業健康發展的指望。
大環境層面,2024年起,針對短劇行業的亂象,《網絡微短劇內容審核細則》等一系列措施出臺,實施“分級分類審核”和“白名單”制度,確保所有微短劇均能“持證上崗”,引導和規范短劇的生長。
從平臺視角看,過去一年,百度、網易、騰訊、閱文、美團、京東、等平臺先后宣布進入賽道、上線自制短劇或將短劇融入平臺生態。比如,美團的年度報告中出現了互動短劇的形式,淘寶投入千萬資金和百億流量扶持品牌短劇。
在劇集公司方面,華誼兄弟、檸萌影視、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十幾家頭部長劇公司手握大IP、大制作加入短劇戰局,意圖直接提升短劇制作的行業水平。
“正規軍”帶來的另一個直觀變化,就是為行業吸納了更專業的人才。譬如在美團推出的自己短劇《我在日記本里逆天改命發》里,主角就由曾參加喜劇綜藝《喜人奇妙夜》的王天放飾演。
圖源:豆瓣
短劇精品化走到現在,一個應該被廣泛理解的行業認知是,雖然短劇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倍速工種,不可避免地以“性價比”作為評判標準,但長短劇歸根結底是內容形式和敘事手法的區別,二者傳達的內核,最終仍要回歸于情緒價值。
能夠引爆行業,改變認知的,永遠是成功的案例。在這個節點,《家里家外》恰巧成為了這個案例——上線第4天,紅果播放量破10億,追劇量已過200萬、話題量破10億。懷舊和爽點并存、質感和網感兼顧、人物刻畫和情感敘事流暢,讓《家里家外》被戲稱為短劇版《小巷人家》,連帶著“現實主義短劇”的概念進一步推動行業刷新認知。畢竟,精品化短劇這碗“細糠”,所有人都想嘗嘗。
在3月14日的微短劇盛典上,愛奇藝開啟百部港片微劇計劃,開放了百余部可短劇化的港片IP。這似乎意味著,IP將為創作者進一步提供助力,精品化加速邁進的前方,短劇也要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長期主義了。
文章來源:價值星球Planet(作者:衛解)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上海正邁入“量子城市”,它對我們生活會帶來哪些改變?
4-1
怎么轉行賣保險的人多起來了?
3-29
未來已來,你我將如何與機器人共處?
3-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