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議課作為聚焦教學實踐的研究范式,不僅是方法革新,而且是教研生態的重構,旨在通過情境化觀察與深度對話,以研究賦能教師,實現課堂教學從“技術改進”到“生命成長”的躍遷,進而推動教學質量的系統性提升。
課堂教學研究是落實課程改革的關鍵措施,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抓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教育知識生產和貢獻的重要來源。這是對課堂教學研究本身進行變革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從目的和形式上,可以把課堂教學觀察和研究分為調查研究的調研觀察、比賽評分的聽課評課、打磨精品的磨課、指向教學和教師成長的觀課議課。20多年前,筆者開始以觀課議課方式追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研究,引起一線教師的關注。這里就相關理念、實踐調整解釋如下,期待能對一線教師的觀課議課實踐提供幫助。
一、觀課議課的課程、課堂和教師發展理念
觀課議課是參與者以課程(課堂)現象為依據,基于教學的情境和關系,圍繞有價值的教學活動進行對話討論,以發現和理解教學、改善和創新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研修活動。觀課議課應秉持以下課程、課堂和教師專業發展理念。
1. 課程觀察,環境育人與活動育人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載體,教育通過課程育人,課程質量決定育人質量。觀課議課所指的“課”首先是課程,觀察研究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實踐,用更高質量的課程更好地實現育人目的。
就學校和教師而言,課程是為學習者發展而創設的學習(生活)環境和學習活動。課程環境包含了課程內容但不限于課程內容。比如,學生生活的學習空間、所處的人際氛圍、所閱讀的課本及里面的文字符號、所關注的板書或PPT,所聽的教師語言、學生發言,所接觸的教學器材、農場、商場,所觀察的教師言行舉止、學生表現……具有課程性質的環境因素不同于自然的環境因素,它蘊含著教育的目標追求,體現了教師以文化選擇為核心的專業的創造性勞動。經過文化選擇的課程環境為學生發展提供某種值得期待的可能性。比如,教師讓學生讀一本書、聽一句話,有讓學生受到這本書、這句話影響的期待;學生讀了、聽了,就可能受到這本書、這句話的影響有所改變;學生從沒有讀過或聽過這本書、這句話,就可能不會受到其影響。觀課議課的課程觀察強調環境,這有利于對影響學生因素的整體關注。
課程的環境要素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可能性,課程的學習活動要素將發展可能轉化為發展現實。要讓資源發揮作用,離不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引導、組織,在課程實踐中推動學生對課程資源去讀、去聽、去操作、去感受、去對話,通過理解、聯想、假設、推理等思維活動,獲得經驗的豐富、同化、順應等發展效果,這樣才有課程的真正實現和落實。觀課議課就“課程資源”與“課程”予以區別,試圖突出課程實踐“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觀察和研究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學生的學習獲得和改變,堅持以學論教,以學引導教,以學改變教。
2. 課堂觀察,情境優先與走向理解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踐的主要場所和方式。一方面,課堂教學要遵循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要有精心的預設和準備,要遵循相應的規范,也就是要以課程邏輯為框架,這使課堂教學具有規范性;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有自身的內在特點和相應要求,有其自身的邏輯。
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的,時間的有限性和延續性、空間的受限性和可選擇性,決定了教學實踐是選擇和平衡的藝術,沒有十全十美,只有權衡擇宜。與課程規劃和準備比較,教學活動加入了能動的要素——學生。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人,有感情、有夢想、有要求、有判斷、有選擇、有變化,有各自的經歷和基礎;另一方面,課堂上的學生是復數的個體,不同的個體有差異、有區別……多主體互動的復雜性,動態演化的生成性,實踐選擇的情境性,這構成了不同于預設、規范的課程邏輯的課堂邏輯。課堂邏輯是有學生的邏輯,是實踐的邏輯,是具體的邏輯,是情境的邏輯,是生成的邏輯。
在課堂邏輯中很難找到普遍、絕對的實踐真理。課堂教學的真理具有境脈特征:“境”包含課堂教學的環境、情境和心境,“境”意味著課堂教學具有空間差異性和課堂要素互動關聯性;“脈”意味著課堂教學具有時間流動性,不僅有曾經、當下和未來的時間延續,而且有相關要素流動,有出乎意料。觀課議課既要關注知識、技能在參與主體的流轉,還要關注不同主體的互動與相互影響的關系;既要關注教學當下的情況和境況,還要關注教學過去的歷史和基礎;既要關注當下的狀態和結果,還要關注未來的可能和延續。
基于教學真理的境脈性,觀課議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基于課堂教學的境脈進行關系研究、整體研究,討論課先要描述課堂上的故事和情境“我注意到,課堂上發生了這樣的故事”,要基于課堂故事討論。二是要意識到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境脈不了解、不熟悉,要學會詢問“你這樣教,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想要追求什么”。三是要表達教學改進意見,要意識到自身的局限,不能固執己見。
議課的表達也要對象和情境“擇宜”。比如,私下的晤談可以知無不言,公開的討論有時需要點到為止;對新任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教學的方法和技能上;對有一定經驗的成熟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特色和風格討論上;對有一定影響的骨干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教學思想和主張的凝練上……
3. 教師發展,自組織與“洗心革面”
教師在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中的作用和價值不用多言。高水平的教師依靠高質量的教師專業成長,可以說,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和進步就不會有成功的課程改革,也不會有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觀課議課是一種教師研修活動,教師借助這種研究方式實現專業成長,又以不斷提升的專業水平解決自己遇到的不同問題。
基于教學實踐的真理具有境脈特征,觀課議課主張自組織的教師發展方式。促進教師自組織的一種方法是不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而是促進教師思考,引導教師反思和尋找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比如,使用“某老師,你今天的課是這樣教的,你為什么這樣教,是怎樣選擇的”“以后你再上這一課,你會在哪些方面作出調整”的詢問和討論,可以培養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和課堂教學實踐承擔責任,這里有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追求。
在具體內容上,觀課議課主張洗心革面的整體發展。觀課議課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這里的教學活動不只是教師教的行為,還有以教師教的行為為中心的關聯體系。其行為的前端有教師的認知、經驗、思維和選擇,后端有學生根據教師要求作出的行為反應和當下獲得(教學的效果),以及由此帶來的長遠影響(如下圖)?;顒友芯康暮诵亩ㄎ唬阂皇橇⒆阋詫W論教,以學的產出討論教、調整教。二是對教師的改變不僅關注教的行為改善(“革面”),而且關注行為前端的“洗心”(PS:源頭思維,上游意識)。
荷蘭教師教育學者杜韋·貝加德認為:“研究教師行為很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行為,似乎就有必要探究行為人的思想,從而了解是什么在指導這個行為,人們的想法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沒有“洗心”的“革面”是表面的,這是學校教研活動周周做但課堂教學面貌“濤聲依舊”的重要原因。“洗心”意味著要引導教師審視自己教學的決策和思維(選擇)是否科學,審視自己的實踐經驗是否需要改善,文本(課程標準和教材)研讀是否恰當、理解是否到位,對學生認識和理解是否到位,教學設計和實施是否符合學習科學、腦科學等,教學決策是否符合教學倫理要求……
一、觀課議課的時間調整
針對現有的課堂教學研究問題,致力于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研究,觀課議課主要有以下實踐調整。
1. 從課堂觀察到共同研究
針對重觀輕察、重觀輕議和關注現象、泛泛而談等現象。觀課議課主張“觀”“察”并重,有觀有議,聚焦問題,深入研究。
觀課是“觀察課”的簡稱?!坝^”的是課堂現象,“察”的是內在關系和聯系。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觀察課堂要對課堂懷有好奇心,發揮教學洞察力,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意味著什么”“教和學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學習是怎樣發生的”“教和學還有哪些可能性”“課堂教學研究讓我反思了什么”等問題進行思考。
通過這樣的“觀”和“察”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教學經驗。但這樣的經驗可能是片面、狹隘、膚淺的,改造這樣的經驗,讓這樣的經驗更有實踐指導價值需要反思和對話。與同伴議課,對經驗進行討論,可能帶來經驗的修正、補充和完善,形成合理有價值的經驗建構。另外,觀課議課中的同伴關系是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關系,彼此分享與討論有利于建立這樣的關系,有利于彼此共同的成長和進步。
觀后要議,要有觀有議。把議課變成研究,議課不能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面:“上課教師一共提問了多少次,提問的學生比例有多大,最多被提問了幾次?!币獓@有價值的現象討論:現象背后的事實是什么?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現象可以作出哪些策略和方法調整?由此可以獲得哪些認知、思維改變……
在有限的教研時間里(觀課議課要求不占用教師過多時間),議課時不主張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意味著無法深入),而是要聚焦研究。集中深入討論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參與者展開充分、有深度的對話和研究,要爭取每次觀課議課都能讓參與者在某一方面有真正的收獲和進步。
2. 從優質課打磨到成長至上
現有的聽課評課大多優先關注課,盯著課的質量和教師的表現,這就可能導致教師上課前絞盡腦汁、反復排練,學生配合表演。當研究的課失去真實性,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就失去了常態實踐、廣泛運用的可能性。費力不討好,參與沒有收獲,這使得很多一線教師對上沒有證書、不能獲獎的“公開課”避而遠之。
觀課議課提倡“幸福是一種能力”“成長至上”,強調借助課堂教學研究實現參與者的共同成長。教師上公開課不是為了展示和表演,而是為了成長和進步:“借此機會請大家幫我找到改善的方法,使我以后教學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睘榇耍瞎_課不用掩飾,課前準備不用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上課前可以對觀課者提要求:“請大家來觀察我的課,不是要求大家點評,而是請大家幫助我改善教學,請大家幫我看看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習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我可以在哪些方面調整和改變……”
觀課議課追求在真實的課堂上用真誠參與的方式,研究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我們有這樣的信念:當教師有了創造課堂教學生活的積極性,有了“洗心革面”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就可以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創造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創造教師幸福的課堂生活。
3. 從議而無得到參與有變
推進觀課議課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圖表,其中觀課議課記錄表(如下表)力圖解決以下問題。
第1欄“有討論價值的課堂現象和教育故事”突出了觀課議課的“情境優先”和“聚焦研究”追求。第2欄中“蘊含關于啟示、不足或疑難問題”追求有問題意識、要針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研究性。第3欄的“對相關啟示、問題、疑難的見解和創造”要求參與者對相關問題獨立思考、承擔研究責任。這三欄合起來構成了課堂教學的微研究。
第4欄“授課教師的認知和見解”體現對授課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議課時授課教師的聲音不能缺席,要理解他們的處境,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教學追求。
第5欄“議課的主要建構”由議課主持人(或觀課者自己)小結,是對對話交流、研討的提煉。小結內容可以包括“形成的學生(學習)新認識”“發現的解決問題的實踐策略”“原有認知(經驗)的改變”“課堂教學研究方式的新發現”等。這是從觀課議課的案例中獲得可以遷移的概念性知識,主要解決教研活動“議而無得”的問題。
第6欄“我的實踐改變和繼續研究”要求觀課教師把相關討論落實在實踐中,把這樣的改進落在實處,可以在下一次活動中抽簽,讓參與者說一說上一次活動結束后在哪些方面有了改變,追求“議而有變”。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F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