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
一、知止如淵——立命之錨
"知止"非畫地為牢,乃勘破造化之眼。恰似鴻雁南飛,不因寒暑易節而迷途;如同范蠡三遷,功成身退方顯智者量度。陽明先生謂"知行合一",其要在知所當止——如弈者見劫不貪,如劍客收刃藏鋒,此謂"天命之性"的覺醒。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此"知止"實為勘破知識障的明鏡。王夫之解曰:"止者,天德之凝也",如同北斗懸天,雖星移斗轉而樞機不移,此心之錨定方是修身始基。
二、定若山岳——心齋之筑
定"境非枯木死灰,乃《周易》"艮"卦之象——兩山相疊,巍然不動而生萬物。昔者顏回"三月不違仁",恰似泰山云海翻涌而峰巒自若;張載"立心立命",正如砥柱中流分斷黃河濁浪。
禪宗有"定慧等持"之說,此"定"實為智慧沉淀。觀王羲之寫《蘭亭》,筆鋒在疾徐間得定;看黃公望繪《富春山居》,墨色于濃淡處見守。定者,非固守一隅,乃持守天地正氣。
三、靜似太虛——觀復之門
"靜"非寂滅,實乃《道德經》"致虛極"的玄牝之門。程顥觀鳶飛魚躍而悟"萬物靜觀皆自得",此靜是天地大美的顯影劑;朱熹格竹七日,終在竹影婆娑間見"理一分殊"。
如同汝窯天青,需窯火冷卻方顯雨過云破之色;恰似古琴余韻,必待弦靜后方聞太古遺音。此境通于邵雍"以物觀物"的宇宙視角,靜中觀動,方見陰陽消長之機。
四、安若歸墟——性命之泊
"安"者,非茍且之安,乃《中庸》"素位而行"的大自在。陶淵明"采菊東籬"是真安,因其知"寓形宇內復幾時";蘇軾"竹杖芒鞋"是至安,蓋其悟"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境如龍歸深海,星垂平野。觀八大山人畫魚,白眼朝天而鱗甲安詳;讀板橋竹石,瘦勁孤高而根基穩固。安者,實為與道同游的逍遙,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五、慮貫古今——神明之照
"慮"非機心算計,乃《易傳》"窮神知化"的觀象之智。張良運籌帷幄,其慮在陰陽消長之間;司馬遷著《史記》,其慮通古今之變。此慮是王船山所言"即事窮理"的洞見,是顧炎武"天下興亡"的深謀。
如同渾天儀轉,能測辰宿列張;恰似水運儀象,可推節氣更迭。此慮實為天人感應的玄覽,是剝落表象直指本源的燭照。
六、得道忘筌——圓融之境
終極之"得",非漁獲之喜,乃《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脫。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此得是破除我執的圓滿;慧能"本來無一物",此得是超越得失的大自在。
莊子夢蝶,醒后不知周之夢蝶與蝶之夢周;恰似嚴子陵垂釣,得魚忘筌而山水同醉。此境正如黃檗禪師所言:"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得失雙泯,方是真得。
今人鏡鑒:
在信息狂潮中,"知止"是抵御算法裹挾的錨點;"定靜"可破短視頻時代的碎片焦慮;"安慮"能解元宇宙虛實交織的認知困局。五境如五行相生,在量子糾纏的當代,恰是重建精神秩序的密鑰。
此非故紙堆中的教條,實為穿越時空的生命智慧。當我們在實驗室觀測量子疊加態時,在談判桌面對利益博弈時,在創作臺遭遇靈感枯竭時——五境心法,仍是破局之劍、渡海之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