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玩藝攝影
2025年4月4日,陳氏玉麟公后裔祭祖大典隆重舉行,地點在貴州威寧赫章六曲老瓦廠。這位玉麟公和我們是啥關系?族里一位大哥告訴我:“德昌、德周是養中的兒子;上中、養中是其瑤之子;其瑤是玉麟公五子之一排第二,稱之二房”。而我們就是德昌公這一系的。
△攝影:玩藝攝影
人在世間,吃飽飯的情況下,搞清楚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是一件重要的事。歷代史書,都是王侯將相的故事。今天看了一個黃巢視角的短視頻,以及黃巢眼中的“世家”,感慨頗多……沒有祖宗,就沒有現在的我們。因此,做好家族史研究工作,或許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畢竟,國史是由家史組成的。
△攝影:玩藝攝影
我爺爺的名諱是“仁彬”,文化水平大抵是不怎么高的,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老人。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教我背字輩。鑒于我爺爺好像不識字,所以我如今也只是記得大致的讀音:ying、yan?、lin(麟)、qi(其)、zhong(中);德、guo(國)、shi(世?)、元、仁;正、大、光、明、dian(殿?)、wen(文?)、yi(藝?)、zhong(忠?)、chao(朝?)、ting(庭?)。我爺爺很看重這個,這里面蘊含著先祖對后人的期望。
那個時候應該還是清代或者更早,這位演出字輩的先人應該是一個讀書人,他希望自己的后人仁德、做人正大光明……總之我身邊的族人起名大部分還是比較嚴格地按照這個字輩來的……按照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烈祖父、太祖父、遠祖父、鼻祖父排列,玉麟公是我的鼻祖父。
△曾祖父的名諱是“元慶”
德昌公是我曾祖父的曾祖父,從族人前往掃墓的地址看來,墓地在魯甸,我曾祖是光緒甲午年(1894年)生人,如果他是在云南昭通樂居出生的,那么陳氏一族的這個分支到這里已經生息繁衍了至少131年。我們老家小地名叫做“周家口子”,說明周家可能來得更早一些,至于為什么叫“口子”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下面那兩個小地方叫做“鄧家院”和“余家院”,解放前大戶人家才住院子。我們小學三年級以前就是設在鄧家院一所據說是地主家的老宅里面的。老宅分上下二樓,雖然老,但很氣派,房間多到可以容納一所小學。每學期我們都要自帶桌椅板凳去上課。大家的桌椅板凳很不統一,那時候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家貌似都很快樂。記憶中,有些住在山里的同學早上是打著火把來上學的。九十年代,很多地方甚至還不通電,即便通電的地方電壓也得不到保障,需要用調壓器來保障“電視機”等電器的運行。三十年不到的光景,仿佛換了人間。
再往下,便是“趙家營”和“王家營”了,這些地方一聽名字就知道和軍隊有關。小家族這個時候和大歷史就可以對得上號了,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很多年前,二爺爺仁禹公還在世的時候,一個來自遠方的宗親游歷到了我們這里,那是一個老人,據說正在編纂族譜,也不知道完成了沒有?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小學生,好像隱隱約約得窺了一眼族譜,說我們好像是南京應天府挑水巷人士……
據我查到的資料,陳友諒戰敗后,陳氏族人的遭遇主要包括被流放和監視。? 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朱元璋擊敗并殺死后,他的兒子陳理在張定邊的幫助下前往武昌登基稱帝,但最終在朱元璋的追殺下投降。朱元璋沒有對陳理下手,而是將他全家遷徙到了高麗(今朝鮮)?。
陳理在高麗的生活并不如意,雖然被稱為陳王,但實際上沒有權力,經濟上也較為拮據? 。 此外,朱元璋還將陳友諒的親戚帶到南京,封陳理為歸德侯,陳友諒的父親和兩個兄弟也被封為伯爵? 。然而,隨著陳理和明升年齡增長,朱元璋擔心他們會利用舊部再次引起動蕩,因此在1372年將陳理流放到朝鮮? 。在朝鮮,陳理的生活并不如意,一度出現生計問題? 。 總體來看,陳友諒的家族在戰敗后經歷了從監視到流放的過程,生活條件較為艱苦,但并未被完全消滅。
云南昭通是漢人入滇的第一站,在很多地方,受益于交通的不便,中原文化保存得是很好的。但由于部分昭通人的“努力”,導致整體昭通人在外面的名聲不佳。所以,多搞、多參加這類尋根祭祖的文化活動,知道自己的來處,以族中的先進人物為表率,是大有益處的。(文:大衡、大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