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個關注,為農民發聲!
很多人網上說,農民有宅基地,有地,現在也有車有房,其實挺富裕的。我不知道這是一少部分人的看法,還是很多人的觀點,但是真是的農村,真是的農民是什么樣子的?作為一個農村人我非常清楚。
近幾年,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苦,農村老齡化嚴重,現在的農村,種地的基本上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
年輕人都進城了,進城之后還要承受城市高昂的房價,南多女生,男光棍成群,高額彩禮,買房買車,掏空了一家人的錢包。許多人辛苦一年收入不足萬元,甚至不及城市打工一個月的工資。
一、農民種地越種越窮!
2022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高達1.46億噸,占全年總產量的21%。與此同時,農民每畝小麥的凈收益不足500元,大豆自給率更是不足20%??此泼艿谋澈?,折射出三個殘酷現實:
成本與收入的“剪刀差”
柴油、農藥、農機等成本連年上漲,河南某農戶計算,一畝小麥種植成本超過800元,而畝產收益僅500元。若按人均耕地不足10畝計算,年收入僅數千元,遠低于外出務工收入。
小農經濟的“規模困局”
中國農民人均耕地不足美國的1/500。美國農場主動輒經營數千畝土地,即使畝均利潤僅百元,年收入仍可達百萬;而中國農戶平均耕地不足10畝,規模效益無從談起。
國際糧價的“降維打擊”
進口玉米到港價每噸比國產低320元,企業為降低成本大量采購進口糧,進一步擠壓國內農產品市場。
二、惡性循環:從“糧賤傷農”到“菜爛田間”
當種糧無利可圖,農民被迫轉向經濟作物,卻陷入更深的泥潭: 河南杞縣,我國 的大蒜之鄉,幾乎家家戶戶種大蒜,但是大蒜價格起伏不定,行情十分不穩定,碰到前一年大蒜價格高漲,農民信心滿滿種大蒜,但是一個不慎,第二年大蒜價格暴跌,連前一年的蒜種錢都掙不回來,可以說是測地血本無歸!
2022年全國1200萬噸水果滯銷,直接損失超4000億元,腐爛的果蔬不僅浪費資源,更污染土壤。
農業專家溫鐵軍直言:“調整種植結構,誰調整誰倒霉!” 這種盲目跟風導致的過剩,本質是缺乏市場引導與產業鏈支持的惡果。
三、中間商“吃掉”的利潤:從田間到餐桌的12倍差價
一斤洋蔥地頭收購價0.5元,超市售價5.9元,電商平臺1.7元,但農民所得始終僅有0.5元。類似現象在大米、蔬菜中普遍存在:
水稻收購價1.3元/斤 → 超市精米售價4-80元/斤
進口沖擊國內市場
玉米每年進口兩千多萬噸,大豆每年進口一億噸,國內的玉米價格,這幾年持續低迷,導致現在玉米種植面積也在不斷縮減,花生價格不錯,這兩年花生種植面積倒是增加了。
中間環節的層層加價,讓消費者支付高價的同時,農民卻淪為產業鏈最底端的“犧牲者”。
未來展望:一場關乎14億人飯碗的“糧食戰爭”
2004年,國際資本操控大豆價格導致中國70%榨油廠被外資收購;2008年,國家通過儲備糧調控打贏價格戰。歷史教訓警示:糧食安全不能依賴進口。當前,中國主糧自給率超95%,但大豆、飼料用糧仍高度依賴進口。
最近這幾年,國家也在通過不斷地減少進口糧食,比如說減少玉米進口量來調節國內糧食價格,同時通過糧食補貼等形式,來盡可能的保障農民的種田收益。
農民,是大地最忠誠的守望者。解決“種地不賺錢”的難題,不僅需要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會重新審視農業的價值。當每一粒糧食的背后,不再是被壓榨的汗水,而是有尊嚴的回報,鄉村振興才能真正照進現實。
希望大家點個關注,讓更多人看到農民的不容易!
希望大家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希望大家轉發,給農民群體正名!
點個關注,為農民發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