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經濟在通脹高企、地緣沖突與利率波動中艱難復蘇,中國經濟雖呈現企穩態勢,但“有效需求不足”與“預期轉弱”的挑戰仍存。
在此背景下,保險行業作為經濟“減震器”的功能愈發凸顯,卻也因資產端收益承壓、負債端成本剛性而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交出了一份營收突破4,000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64.9%的業績答卷,財產險綜合成本率攀升至98.6%,觸及承保盈虧平衡臨界點;投資端雖以5.6%的總收益率跑贏行業,但3.8%的凈收益揭示出低利率環境下“穩收益”與“防風險”的持久博弈。
當“償二代二期”穿透式監管重塑行業游戲規則,ESG從戰略選項升級為生存剛需,太保的這份年報不僅是一張成績單,更是一面棱鏡,折射出傳統保險巨頭在不確定性時代轉型求生的典型困境與破局曙光。
當前困境:多維壓力下的增長瓶頸
2024年太保財產險業務(含產險、農險及香港業務)綜合成本率達98.6%,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距離承保盈虧平衡線(100%)僅一步之遙。
細分來看,車險業務受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占比達17%)及極端氣候影響,綜合賠付率上升2.7個百分點至73.3%;非車險中,健康險、責任險綜合成本率分別高達104.3%和103.7%,顯示部分業務線風險定價能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非車險保費同比增長10.7%,但賠付增速更快,導致增量難增收益。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農業險領域尤為突出,雖然原保費增長8.8%至192.78億元,但承保利潤率僅1.3%,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折射出政策性業務占比過高對盈利能力的侵蝕。
壽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0.9%至132.58億元,但剔除經濟假設調整(長期投資收益率從4.5%下調至4.0%、風險貼現率從9.0%降至8.5%)后,實際內生增長率僅為57.7%。
這種“技術性增長”背后,代理人渠道月均人力同比下降12.4%至18.4萬人,核心人力規模僅勉強企穩,人均產能提升(30.4%)難以完全抵消人力流失的影響。銀保渠道雖貢獻新業務價值4.35億元(占比32.8%),但新保期繳保費增速(20.5%)低于行業頭部公司,且渠道費用率攀升可能侵蝕長期價值。
更深層的隱患在于,壽險合同服務邊際余額增速(5.6%)低于新業務價值增速,預示未來利潤釋放動能可能放緩。
2024年太保實現總投資收益率5.6%(同比+3.0pt),主要受益于權益市場波動帶來的37.71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然而,凈投資收益率下滑0.2個百分點至3.8%,反映低利率環境下固收類資產收益持續承壓。
截至年末,債權類資產占比75.9%(同比+1.4pt),但信用債中AAA級占比96.7%,顯示風險偏好極度保守,可能犧牲收益彈性。更嚴峻的是,壽險負債久期缺口達12.1年(資產久期11.4年),在利率長期下行趨勢下,利差損風險正在累積。
此外,非標資產收益率降至4.4%(同比-0.3pt),且基礎設施類項目占比39.9%,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可能面臨現金流壓力。
盡管太保在“數智太?!睉鹇韵氯〉肈CMM5級認證、AI數字人等成果,但財務數據顯示科技投入產出比有待優化,2024年第三方管理費收入僅21.66億元(同比+7.0%),遠低于21.2%的資管規模增速,顯示科技賦能的外部變現能力不足。
內部運營方面,健康險自動化理賠率85%的亮眼數據背后,仍有15%復雜案件依賴人工處理,且審計數字員工月均完成任務2,000余次,僅釋放傳統審計人力約20%,表明人機協同深度仍需提升。
更值得警惕的是,數據安全投入增加推高運營成本,2024年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增長60.5%至4.06億元,部分源于IT系統升級導致的資產重置。
破局之道:重構增長邏輯的四大支點
針對綜合成本率攀升,太保需從“規模導向”轉向“風險精算驅動”,在車險領域,應加速構建新能源車專屬定價模型,整合電池損耗、智能駕駛數據(如已承保460萬輛新能源車的行駛數據),開發基于UBI的動態保費產品。
對于非車險,可借鑒國際同業“風險減量服務+保險”模式,例如在健康險領域,將肺結節全程管理數字化療法(已覆蓋8.3萬人)與保險產品深度捆綁,通過降低發病率改善賠付率;在農險領域,利用衛星遙感、氣象預警等技術實現精準承保,將當前1.3%的承保利潤率提升至行業領先的5%-7%。
同時,優化業務結構,逐步壓縮綜合成本率超103%的責任險業務規模,聚焦綠色保險(已開發34款首創產品)、網絡安全保險等藍海市場。
面對代理人渠道收縮,太保需跳出“人海戰術+產品驅動”的傳統路徑,依托“太保家園”(已布局13城15園)、“百歲居”等康養資源,構建“保險+服務”的生態閉環。
具體策略包括:第一,將養老社區入住權與年金險銷售掛鉤,參考友邦“愈從容”模式,對持有特定保單客戶提供優先入住、費用折扣,目前8,800張已交付床位可帶動高客新單增長;第二,打通健康管理數據與核保系統,對參與“青青成長”青少年健康計劃(已服務30萬人次)的家庭提供保費優惠,增強客戶黏性;第三,探索保單權益證券化,借鑒平安“保險金信托”經驗,通過上海信托實現養老社區費用直付,緩解客戶支付壓力。
此外,銀保渠道應聚焦高凈值客戶,開發具備資產傳承功能的終身壽險(如“長相伴”系列占比超20%),借助私人銀行渠道提升件均保費。
為應對低利率環境,太保需在戰略資產配置中強化“風險收益平衡”。固定收益端,可適度增配超長期地方政府債(當前占比44.5%),利用稅收優勢提升稅后收益;信用債投資可放寬至AA+級城投債(占比不足3%),通過區域經濟篩選(如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控制風險。
權益投資端,應延續“股息價值”策略(相關產品年化收益約15%),聚焦高分紅、低波動的公用事業板塊,同時通過REITs(當前投資不足1%)布局物流倉儲、數據中心等新經濟資產,獲取穩定現金流。
另類投資方面,需提升綠色股權投資占比(目前綠色投資規模2,600億元中債權類占比超90%),重點投向新能源、儲能等領域,既符合“雙碳”政策導向,又能獲取長期資本增值。
太保的數字化轉型需超越“降本增效”邏輯,探索科技能力的外部輸出,短期可借鑒平安醫??萍寄J?,將“智能理賠中臺”(85%案件自動處理)打包為SaaS服務,向中小險企收費;中期可依托健康醫療數據(服務超1,091萬客戶),開發健康風險評估模型,面向藥企、醫療機構提供數據洞察服務;長期可聯合地方政府,將“碳普惠平臺”(53萬用戶)升級為區域碳積分交易平臺,通過碳匯保險、碳賬戶運營獲取傭金收入。
內部運營方面,應建立科技投入ROI評估體系,重點扶持“投產比”超1:3的項目(如數字人營銷成本僅為傳統3%),削減低效IT支出。此外,需加強數據資產入表能力,目前太保數據治理已達DCMM5級,可參考中國移動經驗,將客戶畫像、風險模型等無形資產資本化,改善資產負債表結構。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2024年的財報數據揭示,太保正站在傳統增長模式與新興業態的十字路口,短期來看,財產險成本控制、壽險渠道轉型、投資收益率提升仍是亟待解決的“三座大山”;但從中長期視角,其在康養生態、綠色金融、數字科技等領域的布局已顯露戰略前瞻性。
未來的破局關鍵在于,能否將現有資源稟賦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康養服務提升保險產品附加值,通過科技輸出開辟第二增長曲線,通過ESG投資獲取政策紅利。在“償二代二期”深化、利率長期下行的背景下,太保更需要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將風險管控從“成本項”轉化為“競爭力”。
唯有如此,方能在行業分化加劇的格局中,實現從“規模領先”到“價值卓越”的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