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王彬教授、張曉良教授、劉必成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在肌肉研究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國際肌肉減少癥-惡病質-消耗性疾病學會(SCWD)會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中科院TOP一區, IF: 9.4 )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肌肉質量指數(SMI)和肌肉放射密度(SMD)與透析患者胸主動脈鈣化(TAC)的關系。該研究不僅闡明了肌肉特性可能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新機制,也為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預防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
該論文以"Association of Muscle Radiodensity and Muscle Mass with Thoracic Aortic Calcification Progression in Dialysis Patients"為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王曉旭博士,泰州市人民醫院曹婧媛教授,揚州市人民醫院王垚主任為本文共同一作,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王彬教授、張曉良教授和劉必成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心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總死亡的一半以上。胸主動脈鈣化(TAC)作為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標志,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密切相關。然而,以往研究較少關注肌肉特性與血管鈣化的關聯。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研究設計,納入2517名透析患者進行橫斷面研究,并對544名初始透析患者進行了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3.45年。研究團隊利用胸部CT掃描評估患者第一腰椎水平的肌肉質量指數(SMI)和肌肉放射密度(SMD),同時測量胸主動脈鈣化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1、在橫斷面研究中,較高的肌肉放射密度與較低的胸主動脈鈣化顯著相關,這種相關性強于肌肉質量指數與鈣化的關聯。2、在縱向隊列研究中,85.7%的初始透析患者表現出胸主動脈鈣化的進展。較高的肌肉放射密度和較高的肌肉質量指數均與較慢的胸主動脈鈣化進展獨立相關。3、這種保護作用在胸主動脈的不同分段表現不同:在降主動脈(DTAC)和主動脈弓(AoAC)更為明顯,而在升主動脈(ATAC)則不明顯。
圖1 通過CT圖像示例展示SMI、SMD與TAC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圖2 SMD和SMI對TAC進展的限制性立方樣條分析
這一發現為透析患者中常見的肌少癥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解釋。對于臨床實踐,這意味著通過改善肌肉質量和含量的干預措施,如合理的抗阻訓練和營養干預,可能有助于減緩透析患者血管鈣化進展,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本研究揭示了肌肉系統與心血管系統之間的重要聯系,為透析患者的綜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編輯王倩 校對劉敏 審核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