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小行星撞擊是一種持續存在的自然災害,它可能引起地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乃至毀滅。今年年初,2024 YR4小行星與地球的撞擊概率引發了全球關注與熱議。這顆小行星最初被預測在2032年12月22日可能與地球相撞,撞擊概率從最初的1.2%一度攀升至史無前例的3.1%,隨后又急劇下降至約0.004%,最終被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確認不構成顯著威脅。然而,令人很多人困惑的是小行星的撞擊概率為何總在變化?這些數據到底可不可靠呢?
2
為何小行星撞擊概率總在變化?
小行星的撞擊概率是基于觀測數據對小行星進行定軌,通過動力學模型來預測小行星在某一特定時間范圍內的軌道位置,并使用統計方法計算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其中,全球各大空間機構如NASA、ESA等使用不同的計算模型和風險評估系統,導致同一小行星的撞擊概率評估存在差異。例如,2月19日在對2024 YR4的評估中,NASA給出的最高撞擊概率為3.1%,而ESA的評估結果為2.81%。但這個差異通常不會太大。因此,小行星撞擊概率不斷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關鍵因素:觀測數據的精度與跨度和動力學模型的完善程度。
▲圖1 淺粉色圓圈為2024 YR4可能與月球撞擊的“走廊”。圖源:NASA.
小行星撞擊概率總在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觀測數據的精度和跨度。以2024 YR4為例,該小行星是由位于智利的近地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ATLAS)于2024年12月27日發現。科學家基于有限的數據進行了軌道計算,于是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在1月底發布了2024 YR4將在2032年12月22日可能撞擊地球的公告,其撞擊概率為1.2%。但這些初始軌道包含較大的誤差。隨著觀測時間的延長和數據質量的提高,軌道計算精度會顯著增強,撞擊概率評估也隨之更加準確。2024 YR4的案例恰恰展示了這一科學過程:當滿月夜間的低質量觀測數據被納入計算時,撞擊概率一度攀升;而當更多高質量數據被獲取并剔除不可靠觀測后,概率評估回歸到更為準確的水平。
上述情況的變化往往體現在短期內,小行星撞擊概率的短期波動通常會隨著觀測數據增加而趨于穩定,但長期預測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挑戰。在太陽系這個復雜的動力學系統中,小行星軌道受到引力攝動和非引力效應等多種力的持續影響,使其未來路徑難以精確預測。
太陽系中的大質量天體(如木星、土星等巨行星)對小行星施加的引力擾動會隨時間累積,逐漸改變小行星的軌道要素。這種攝動作用在長時間尺度上可能導致軌道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共振軌道或軌道交叉區域的小行星。其次,非引力效應則主要包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和雅科夫斯基效應。雖然小行星間的相互碰撞極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將徹底改變其運行軌跡,使先前的預測失效。更為常見的是雅科夫斯基效應——當小行星表面吸收太陽輻射后不均勻再輻射,產生的微弱推力會導致軌道半長軸緩慢變化。現代動力學模型已將這種效應納入計算,但其長期累積影響仍難以完全預測。
▲圖2 小行星之間的撞擊示意圖。圖源:Pennlive。
▲圖3 Yarkovsky效應改變小行星軌道的示意圖。圖源:Wikipedia。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小行星軌道演化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特征。因此,即使當前被評估為安全的小行星,也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或一個世紀后改變軌道,形成對地球的潛在威脅。這正是天文學家需要持續監測近地天體的重要原因。小行星撞擊概率的變化并非科學研究的失敗,恰恰相反,它體現了科學認知的自我完善過程。這種基于證據不斷修正的過程,正是科學方法的核心價值所在。
鑒于小行星撞擊概率計算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如何對這些有撞擊風險的小行星進行監測?
3
如何監測?
天文學上把小行星中直徑大于 140 米且與地球的交會距離小于 0.05 天文單位(750 萬千米,約 20 倍地月距離)的稱為“潛在威脅天體”(簡稱 PHA)。截止2025年3月,國際上已經發現了11178顆近地小行星,其中PHA為2471顆。這個數字僅為科學家估計總數的40%。PHA是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需要監測的目標。
▲圖4 目前已知潛在威脅小行星的軌道示意圖。圖源:NASA.
針對PHA,需要建立多個專門用于巡天觀測(發現)、后隨觀測(跟蹤)和近臨監測的望遠鏡網絡。巡天觀測的望遠鏡,主要負責發現和尋找此類小行星;對已發現的小行星要進行后隨觀測,實時更新其撞擊地球的概率;然而,還有一些目標,在撞擊前才被發現,針對這類目標則需要建立即使的近臨監測望遠鏡,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準確地獲得撞擊目標的軌道參數,對可能撞擊區進行預警或為近地防御策略提供支撐。如何在較短的觀測時間獲得確定準確的軌道這一科學問題即為“短弧定軌”,是目前小行星領域研究的熱點方向。
目前全球開展的小天體探測計劃有三百多個項目,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包括但不限于卡特琳娜巡天計劃,近地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ATLAS),以及全景巡天望遠鏡與快速反應系統,簡稱泛星巡天計劃等。
▲圖5 從左到右分別為卡特琳娜巡天望遠鏡和ATLAS-2的近景。圖源:NASA。
我國位于盱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也是其中之一,隨著我國“復眼”雷達的全面投入使用以及空間望遠鏡計劃的實施,我國將建成健全多層次、多階段、全天候的小行星監測預警網絡。
▲圖6 近地天體望遠鏡近景。圖源:紫金山天文臺。
▲圖7 “復眼”雷達第一期近景。
4
小行星防御是如何做到的?
小行星撞擊防御任務的思路大致分為兩類:1. 將小行星軌道推離至無法與地球相撞;2.將小行星分解成在大氣層中可以燃燒殆盡的無害碎片。應對方案總結為八字訣——“撞,炸,拖,牽,燒、噴、涂、拋”。目前只有“撞”的手段在NASA的“DART”任務實現了技術驗證。其他均處于構想階段。我國預計將在2030年實現一次小行星的動能撞擊任務。
▲圖8 NASA的“DART”任務。Dimorphos被撞擊先后的軌道示意圖。圖源:NASA
5
撞擊事件多嗎?危害大嗎?
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高達10 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滅絕;1908年,在俄羅斯通古斯上空,約50 m的小行星發生空爆,將相當于3個上海主城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夷為平地;2013年,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約15 m的小行星隕落,造成了超千人受傷,千座建筑受損;2020年,我國青海玉樹,一顆萬噸TNT當量的火流星也造成隕落區內房屋的損壞。不同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和危害不同。
▲圖9 不同大小的小行星的撞擊頻次、危害程度、總數量以及已發現占比。圖源:NASA。
小行星撞擊是一種低概率但高風險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完善監測網絡,開發多樣化的防御手段,并提高公眾對小行星威脅的認識。只有做好充分準備,人類才能在面對可能的小行星撞擊時,有效保護地球家園和人類文明的延續。
參考資料:
1. 李明濤,小行星防御有“術“,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2022,(12),36-39.
2. https://ssd.jpl.nasa.gov/
3. https://iawn.net/close-approaches/ca-table.shtml
本文轉載自《墨子沙龍》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