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當大眾普遍關注現代醫學的療法時,中醫對這類疾病卻早已有著一套獨特且完整的理論體系。那么,在中醫的視角中,心腦血管疾病究竟是如何被看待的呢?
根據中醫理論,心腦血管疾病可以歸入“胸痹”“眩暈”“中風”等類別。《黃帝內經》等古籍中就有相關記載,為中醫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奠定了基礎。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各個臟腑之間相互關聯,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往往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有關。
在病因方面,中醫強調了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以及年老體衰等因素。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會損傷脾胃,導致痰濁阻滯脈絡;長期的精神緊張等不良情緒會導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進而影響氣血運行;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都會影響氣血的正常流通;而年老體衰則會導致臟腑功能減退,陰陽失調,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在病機方面,中醫注重本虛標實的理論。本虛主要涉及心、肝、脾、腎等臟腑的氣血陰陽虧虛;標實則主要包括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病理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心腦血管的正常功能。
基于這些認識,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注重整體調理和個體化治療。在疾病急性發作期,以治標為主,如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等;在病情緩解期,則著重調理臟腑功能,補益氣血陰陽,以預防疾病復發。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等,這些方法能夠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中醫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從整體出發,探究疾病根源,通過調理人體的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這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療思路和方法。
【名醫檔案】宋春鑫
宋春鑫,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中醫內科,現任職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1997年畢業于 遼寧中醫藥大學,2003年碩士畢業于 中國中醫科學院 后就職于廣安門中醫院,2007、2008年獲得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19年獲得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2012-2014年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派中醫專家組組長,赴坦桑尼亞莫西比利國立醫院開展中醫藥治療工作。
擅長:腦梗、腦供血不足、偏癱、腦出血、腦血栓、冠心病、血管斑塊、血管堵塞、血管狹窄、心梗、心衰、心肌缺血、心絞痛等心腦血管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