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作為中國空調行業的龍頭企業,其發展歷程中曾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
2015年,格力遭遇了一起嚴重的商業泄密事件,直接導致公司損失了高達12億美元的海外訂單。
這一事件不僅給格力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讓董事長董明珠對"海歸派"人才的使用產生了深刻的反思。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格力當時正在洽談的一個中東大型空調項目。這個項目總金額高達12億美元,對于格力拓展海外市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為了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格力組建了一個由技術骨干和海外市場專家組成的項目團隊,其中就包括幾位從國外知名企業歸來的"海歸派"高管。
在項目談判的關鍵階段,格力突然發現競爭對手獲得了他們的核心報價和技術方案。經過內部調查,發現是一位海歸高管將公司的商業機密泄露給了競爭對手。
這位高管曾在國外工作多年,擁有豐富的國際市場經驗,被格力高薪聘請負責海外業務拓展。
然而,他卻在利益誘惑下,將格力的核心技術參數和報價策略透露給了競爭對手。
泄密事件造成的后果極其嚴重。首先,格力直接失去了這個12億美元的大訂單,這對當時正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的格力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
其次,公司的核心技術遭到泄露,導致格力在后續多個國際項目競標中處于被動地位。更嚴重的是,這一事件動搖了國際客戶對格力保密能力的信任,影響了公司的國際聲譽。
董明珠在得知此事后震怒不已。她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徹查事件始末,并對涉事人員采取了法律手段。
這次事件讓董明珠對"海歸派"人才的使用產生了根本性的反思。她發現,一些海歸人才雖然具備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但也存在幾個突出問題:
1. 對企業忠誠度不高,容易受到外部誘惑
2. 對中國企業的文化認同感較弱
3. 職業操守參差不齊,部分人員過于看重短期利益
基于這些認識,格力在人才戰略上做出了重大調整。董明珠開始更加重視內部培養,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梯隊建設體系。
格力電器學院應運而生,專門培養符合格力文化和價值觀的專業人才。同時,格力也加強了對引進人才的背景調查和價值觀評估,不再盲目崇拜"海歸"光環。
這一轉變帶來了顯著效果。通過內部培養的人才更加認同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企業使命,對企業忠誠度更高。
在隨后的國際業務拓展中,格力依靠自主培養的團隊拿下了多個重大項目,逐步恢復了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今,格力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人才管理體系。
董明珠經常在內部會議上強調:"人才不在于從哪里來,而在于心在哪里。格力需要的是真正認同中國制造、愿意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