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球知名便利店品牌7-11母公司Seven&i控股公司宣布多項重大戰略調整,包括首席執行官更迭、業務重組及資本運作計劃等,這不僅攪動了日本零售業格局,也會對其在國內市場的發展產生影響。除了母公司策略布局存在問題外,便利店本身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產品結構以冷食為主,不符合國內市場需求;開店成本較高導致加盟意愿較低;管理機制、運營模式老舊導致品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
歸根結底,這是品牌不與時俱進的結果,尤其是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數字化轉型成為行業共識,各大品牌都在加大對數字化建設的投資,7-11卻步履遲緩。同為日系便利店的羅森近些年也在逐漸向下沉市場拓展,從下沉市場的消費能力來看確實有較大發展空間,而7-11卻由于產品難以適應下沉市場需求導致其難以形成有效滲透,未來若品牌不做出改變,很可能被一眾競爭對手擠出國內市場。
頻頻調整卻難改增長頹勢
提起便利店,7-11必然在消費者認知中占據重要地位。這個曾長期穩居全球便利店行業龍頭的品牌,如今卻陷入增長瓶頸。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7-11銷售額達2677億元,凈利潤144億元,其母公司人均利潤超120萬元,綜合毛利率高達92%。然而自2019年起,其母公司陸續宣布多項調整舉措,包括2022年前裁員4000人、關閉或遷移約1000家門店、同時取消部分門店24小時營業制并推行降價策略,這些動作折射出了其增長乏力的現狀。
雖然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其母公司在積極調整,但對品牌發展并沒有起到作用,發展頹勢也未得到有效緩解,根據其母公司發布的2024年上半財年業績報告,營業利潤同比下滑22.4%至1870億日元。雖然公司將部分利潤下降歸因于超市和百貨業務拖累,但7-11核心便利店業務的增長疲態已難以掩蓋,在北美市場截至2023年8月,其美國商品銷售額(以美元計)已連續12個月同比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日本國內便利店營業利潤同比下降8%至1829億日元,海外業務利潤更是大幅下滑32%至1569億日元。
近期其母公司再次宣布多項重大戰略調整,包括首席執行官更迭、業務重組及資本運作計劃,以應對外資收購壓力并重塑全球競爭力。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將沖擊日本本土零售格局,也會對其中國市場發展產生影響。據悉,7-11在中國市場主要通過全資子公司開展品牌授權業務,該模式基于長期區域授權合同關系而非股權控制關系,因此無論日本母公司股權結構如何變動,現有區域授權合同短期內都不會輕易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7-11在中國市場可以高枕無憂。
這一點從其在中國的表現也能看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 年中國便利店TOP100》顯示,7-11中國門店數量為3906家,遠低于美宜佳(3.3萬+家)和羅森(6000+家),其在中國市場擴張乏力已是不爭的事實。若能通過資本運作開拓新增長空間,并在性價比與產品價值間找到更好平衡點,7-11或許仍有機會在新消費環境中破局。
市場反應滯后,本土化創新不足
7-11在國內市場逐漸走向落寞除了母公司策略失敗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自身“固步自封”,由于主要產品為飯團、壽司等日式冷食,更加符合日本消費群體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的競爭力。但這些產品卻并不符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大部分國內消費者更加偏好于熱餐,當其剛進入市場時,可能會憑借新穎的產品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隨著這種新鮮度逐漸降低,這種產品結構反倒成了束縛發展的枷鎖。
從行業角度來看,國內便利店行業發展態勢向好,吸引了越來越多品牌加入,某國內本土品牌憑借對消費需求的洞察在20年開出了3萬多家門店,其它日系便利店也在不斷創新來適應國內市場趨勢,比如某品牌在產品方面還會根據市場趨勢和顧客反饋,不斷調整和更新商品種類并引入新的熱門產品,比如在部分店鋪銷售冰淇淋、烤腸、重慶酸辣粉、小面等特色食品,此消彼長之下進一步對7-11的發展造成了沖擊。
這可能與其沒有在國內成立研發團隊有關,由于其沒有拿得出手的本土化產品,進一步導致其競爭力缺失。此外國內近些年對飲食健康越來越看重,雖然便利店中的關東煮、輕食沙拉、三明治等產品在社交平臺中被不少減肥、健身博主作為減脂期的優質食物,但并未根據市場需求拓展其健康產品結構。假如在市場熱度較高的時候順勢推出一些健康系列產品,或許會對其業績起到拉動作用。
在便利店的食品結構中也有一些需要微波爐加熱的快餐便當等產品,但這一產品結構受到外賣平臺的威脅,據悉美團騎手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每增加1公里,便利店的生存空間就被壓縮500米,紐約的7-11門店數量五年間減少12%,而DoorDash的訂單量同期暴漲400%,國內外賣行業發展愈發迅猛也會打擊便利店的業績。未來品牌需要成立研發團隊,將本土化的原創產品研發放在心上,創新出更多替代性較弱的產品。
高運營成本拖累擴張步伐
從加盟到門店落地期間需要付出較高成本是其在國內市場擴展的阻礙之一,據悉7-11便利店的加盟方案中加盟資格和條件一欄中明確標明有30萬以上資金者,其所需資金包括5-15萬元的加盟費、5-15萬元的裝修費、5-10萬元的設備費、5-10萬的保證金,這些費用加起來的總額通常就在20-50萬元之間了。
除此以外還有租金、人工費用等多項支出,在開店方面,7-11的開店標準之一是店鋪面積優先選擇120平米、不做異形店,這種硬性要求也就導致其租金成本高企,尤其是大部分便利店的開店地址都選擇寫字樓、商圈等高人流量的區域,這些區域的租金通常也會更高。有門店也要有商品,首批進貨成本還需要3-10萬元,再加上其24小時營業制需要時刻有員工在崗,這也就使其人力成本較高。
在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開一家便利店,年租金可達30萬元,加上人工、水電、商品采購等成本,一年的總支出接近100萬元,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想要維持便利店的正常運營還需要在供應鏈等方面進行持續投入,優化物流配送體系,確保商品新鮮度與供應效率,尤其是其鮮食占比高,對冷鏈物流和庫存周轉要求嚴格,稍有不慎便會造成較高的商品損耗率,這些都需要計入成本之中。
高昂的成本讓一些想要加盟的投資者望而卻步,導致品牌擴張受阻,同時也影響了現有門店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壓力。一般成本較高的便利店需要保持25%以上的毛利率才能夠維持盈虧的平衡,但有相關加盟者表示月均營業額在20萬元左右,凈利潤率僅為5%。為了保障盈利只好在價格上做出調整,但商品價格偏高還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形成惡性循環。如何在成本控制與消費體驗間找到平衡,成為便利店在國內發展的關鍵。
管理機制、運營模式老舊
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是,品牌的管理機制和運營模式老舊導致其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使其在國內市場聲量愈發微弱,由于7-11在中國市場上采取的策略是特許加盟模式,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這種模式逐漸暴露出靈活性不足的問題。加盟商在經營策略上受限,難以根據本地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導致競爭力下降,同時品牌對加盟商的管控過嚴,限制了其自主創新能力,使得門店難以形成特色,難以吸引和留住消費者。
此外區域代理分散、管理不統一也是特許加盟制度的缺陷,有行業人士表示,7-11因并未在中國設立總代,中國市場的授權被分割為多個區域,華南、華東、華北分別由不同代理方運營,這也就導致供應鏈分散、無法集中采購,增加了成本。比如華南由香港牛奶集團代理,華東與臺灣同屬一派,而華北由日本總部直接管理,這種分散模式難以快速復制門店,也削弱了品牌統一性。
由于東南西北各屬不同派系,對于各個區域特許經營約束太低也造成管理混亂、監管不到位等,加上這種模式下經營理念未能有效傳遞給加盟商,導致部分門店運營不規范,比如江蘇門店停售農夫山泉、廣告文案涉嫌侮辱女性等事件發生后,總部常以“加盟商個人行為”撇清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品牌形象。
管理機制運營模式老舊背后根本的原因還是管理信任的缺乏,對中國團隊沒有授權,沒有信任,據稱7-11的加盟商連一些臨期的商品都沒有權利做降價處理,只能自己承擔損失。在企業內部中國員工也大都只能做到區域經理就難再晉升了,中國團隊缺乏決策權,主要決定權還掌握在日本高層手中,也正是如此導致區域經理頻繁跳槽至競爭對手。未來其想要在國內市場長遠發展還需要需要品牌賦予本地團隊更多決策權,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數字化轉型慢半拍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數字化服務瓦解了便利店的傳統優勢,電商平臺構建出的強大物流配送系統、大數據算法、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對更下沉市場的覆蓋能力遠超傳統便利店,數字化轉型成為便利店品牌近些年的發展重點。
比如國內某便利店品牌從2018年起便投入5億元進行數字化改造,構建了完整的供應鏈系統,每家門店都配備了AI選品系統,能根據周邊3公里消費者習慣推薦SKU組合,讓單店日均營業額從原來的3000元提升至7000元以上;在供應鏈方面建立了23個現代化倉儲中心,實現48小時內到店配送;還開發了專門的便利店小程序,讓門店成為社區團購的線下提貨點,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讓單個門店成為了社區商業的樞紐,有效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還有某日系便利店品牌從2010年起在部分店鋪設置自助收銀設備,提高結賬效率減少排隊等待時間,較大程度的提升了購物體驗;在供應鏈上不斷優化數字化應用,通過建立先進的庫存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商品庫存水平實現精準補貨,減少庫存積壓和缺貨現象;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和偏好預測商品需求趨勢,為采購和配送決策提供依據,確保各店鋪能夠提供符合顧客需求的商品;在物流配送方面,與供應商和物流合作伙伴建立了緊密的數字化連接,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提高配送效率和準確性等等。
而7-11的數字化轉型卻步履遲緩,近兩年才逐漸推出一系列數字化服務,比如在一些地方推出了7NOW配送服務;在優化門店運營效率方面引入了基于AI預測分析的智能庫存管理系統,但目前還并未拓展到全球市場。這都說明了其在數字化轉型上的不足和落后,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中,尚未有效利用大數據整合消費數據,導致商品競爭力下降。
下沉市場拓展乏力
隨著一二線城市流量觸頂,各行各業的品牌紛紛轉向下沉市場尋求增量,便利店品牌也不例外。按城市線劃分,2023年中國總人口約為14.1億,其中約63.4%的人口分布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在繁華大都市之外,下沉市場正展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成為商業布局中不可忽視的新藍海。加上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正在升級,消費者對品質和品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為便利店品牌在下沉市場提供了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出于長遠發展考慮,7-11也需要重點布局三四線城市,利用本土合作伙伴加速擴張,彌補在華南、華東市場的不足,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卻并不容易。從產品來看,下沉市場消費者更習慣在家用餐或選擇本地餐館,對便利店鮮食需求較低,導致其核心盈利品類難以發揮優勢;從價格來看,由于前期成本較高導致產品價格偏高,這與下沉市場對價格較敏感的消費者心理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快速獲得市場認可。
三四線城市的生活節奏較緩慢,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使得消費者對即時便利的需求不如一二線城市迫切,便利店的高頻消費場景難以形成,24小時制的運營成本難以覆蓋,使得盈利模式面臨挑戰。此外下沉市場門店分布比較分散,需依賴冷鏈物流供應鮮食,但低密度布局導致配送成本攀升,壓縮利潤空間,這都為其在下沉市場的拓展增加了難度,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滲透。
從競爭環境來看,社區團購、前置倉、會員店、硬折扣等零售業態在下沉市場中發展迅速,憑借低價和便捷性搶占市場份額,進一步擠壓便利店生存空間。為此7-11或許可以借鑒某品牌打造適合下沉市場的新業態,通過小業態降低單店投資門檻,打造自有品牌提升差異化優勢的同時降低成本,通過集約化采購與區域性分倉,降低單店庫存成本等等,并針對本地消費習慣優化商品結構,增強社區互動,或許可以找到突破口。
其它品牌的沖擊
從上述觀點中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競爭力較強的便利店品牌,如羅森、全家等都通過靈活的加盟政策、豐富的產品線及積極的數字化轉型順應時代趨勢。在其它品牌的沖擊下更顯得7-11在發展策略、產品結構和市場適應性上的不足,所以說時代在變化,品牌如若依舊固步自封終將成為束縛發展的枷鎖。
隨著便利店品牌越來越多,一些品牌通過年輕化營銷更貼近消費者,7-11早期作為行業標桿的光環逐漸褪去,加上品牌在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其在品牌認知度和市場影響力上逐漸被邊緣化。品牌接下來需要通過社交媒體、聯名等吸引年輕消費者,重塑品牌年輕化的形象,在年輕群體心中站住腳。
國內消費者現在不再單純追求新穎的商品和服務,而是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實惠更多的零售渠道,在價格上7-11便利店也可以適當的推出一些促銷、打折活動以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同時優化供應鏈管理,爭取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再者運營商可以借鑒羅森通過“三層消費空間”(鮮食、日用品、服務)提升坪效,或便利蜂的“算法+自有工廠”模式來深耕本土化。
7-11的困境并非個例,從家樂福賣身蘇寧到亞馬遜退出中國,外資零售巨頭在本地化、數字化與資本博弈中的教訓如出一轍,未來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核心挑戰是本土化不足和創新滯后,而其未來機遇則在于通過產品、供應鏈、數字化、品牌的全面本土化轉型以及靈活應對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
行業思考:作為便利店行業老大哥的7-11近些年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由于特許加盟制度的缺陷、產品結構的本土化失靈、數字化能力落后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市場份額也正在被其它品牌逐漸蠶食,這與其母公司策略布局失敗有關,前段時間其母公司宣布多項重大策略調整,又一次將行業目光聚集于此,這也將影響其在國內市場的未來發展。未來品牌若針對性的做出改變,突破傳統模式的桎梏,或許還有潛力重拾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