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二十年坎坷,中日韓自貿區真的要來了嗎?
3月22日,在中日韓外長會議上,三國突然宣布重啟擱置多年的自貿協定談判。
3月30日,時隔5年半,中日韓重啟經貿部長會議,這次會議希望盡可能快地重啟自貿談判。
4月15日,中韓兩國自貿協定談判先行,雙方在跨境服務、投資等多個領域展開磋商,并取得積極進展。
不到一個月,三國多次密集會議,這也意味著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終于迎來了曙光。
其實早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我們就正式向日韓提出了這一構想。
當時的中國,經濟總量是日本的1/4,人均GDP是韓國的1/3。
當初的構想,就是中國出市場,日韓出技術,三國經濟結構完美互補。
但現在我國GDP是日本的4倍多,韓國的10倍多。經濟體量早已不是一個級別。
即使在日韓向來占優的高端制造業,目前兩國也只在半導體材料、精密制造、顯示技術等領域稍有優勢,而中國正在迎頭趕上。
除此之外,日韓已無任何技術優勢。
那對中國來說,現在三國建立自貿區還有必要嗎?
自貿談判重啟,這在特朗普推行關稅政策的檔口意味著什么?
自貿區未來如果成功建立,是否會推出統一貨幣?這對美元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普通人又能從中尋找哪些結構性機遇?
別走開,聽柏年為你詳細分析。
一、中日韓自貿談判的坎坷歷程
說到中日韓三國自貿區的談判歷程,可謂是“漫長、曲折、充滿坎坷”,更有美國多次從中做局、使絆子。
為大家梳理一下時間線:
我國最初向日韓提出了這一構想,是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
在我國提出這一構想的5年后,三國成立研究委員會,共同探討建立自貿區的可行性,并進行了三國相互投資的協議談判。
2009年10月,在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希望盡快地啟動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
到了2010年5月,三國正式啟動相關研究,已具雛形的“中日韓自貿區”呼之欲出了。
2012年三國正式談判進入關鍵期。
但就在這一年的9月10日,日本開始瘋狂作妖,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宣布“國有化”釣魚島,兩國關系瞬間降至冰點。
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更是公開宣稱,釣魚島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
也就是在這一天,在中日貨幣互換協議即將簽署之際,積極推動該協議的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突然在家中上吊自殺。
6天后,與松下忠洋一起推動中日協議的日本新任駐華大使西宮伸一,在自己家附近突然倒地昏迷,不治身亡,死亡原因不明。
于是,《中日貨幣互換協議》被迫在2013年作廢。
即便后來在2012年11月,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宣布正式啟動自貿區談判,2013年3月份舉行首輪談判,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隨著2015年中日關系緩和,當年10月份,三國政府首腦再次對自貿區談判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但2015年12月,韓國國內又突然爆發慰安婦問題,直接導致日韓兩國的關系出現裂縫,自貿區談判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到了2016年7月,韓國又突然宣布允許美國在韓國境內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更是讓中韓兩國關系迅速惡化,導致自貿區談判再次被擱置。
2016年,美日又搞起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這是明擺著要架空中日韓合作。
而到了2019年11月,中日韓三國最后一次進行自貿協定談判,日本政府又突然跳出來作妖,宣布對韓國半導體材料實施限制。
這讓原本關系就不好的兩國關系更加對立,兩國百姓紛紛發起了抵制對方產品的運動,使得兩國之間的交流大幅減少。由此,中日韓三國自貿區談判,陷入僵局。
特別是,2023年8月,日本不顧中韓的強烈反對,啟動核廢水排海,更讓中日韓的關系達到冰點。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日韓的多次搞事,其中都有美國的身影。不得不說,美國這只“有形的手”,伸得太長,力量太過于強大,隨時可以操控日韓兩國的政治團體。
二、中日韓自貿建立的重大意義
以上種種,不禁讓人好奇為什么三國之間的貿易協定如此難以達成?
原因有很多。比如中日、日韓的歷史遺留問題、領土爭端問題,以及三國政治上互信不足,更有美國在中間多次強勢干涉。
另外,日韓兩國在高端制造、半導體、汽車制造等領域產業結構相似,隨著中國快速實現產業升級,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對日韓兩國形成全面擠壓。
還有就是日韓國內的利益集團和民間情緒,特別容易受到外部勢力的干預。等等。
而這一次,特朗普宣布對全球180多個國家強征對等關稅,就連日韓這兩個“忠心赤膽”的小老弟都沒放過。
4月24日,美日首輪關稅談判并沒有取得實際突破。
日本首相石破茂一方面對美態度突然強硬,聲稱“不準備作重大讓步”“不急于達成協議”,以“拖”待變,爭取主動;一方面開始積極尋求與中國的貿易合作。
與日本相似,韓國貿易代表在美國吃了閉門羹后,也將希望轉向了中國。
在美國針對世界發動貿易戰以來,中日韓三國終于在加強貿易合作上達成共識,并希望快速推進自貿區談判。
回到文章開頭,為什么即使在當前中國經濟體量已遠大于日韓的階段,我們依然需要同他們建立自貿區?
首先,中日韓作為亞洲三個重要經濟體,經濟規模約占全球的25%,三國對外貿易額約占全球的21%。三國貢獻了亞洲經濟增量的70%和全球經濟增量的36%。
日本和韓國也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貿易對象國,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是日韓最大貿易伙伴。
雖然三國之間貿易規模龐大,但貿易依存度卻只有不到20%,遠低于高度一體化的歐盟的66%和北美自貿區的40%。
如果三國協議落定,不僅會催生一個經濟規模超過25萬億美元的超級自貿區,超過歐盟和英國,與北美自貿區,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
三個國家還能通過加強貿易合作,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對沖美國關稅的外部沖擊,實現雙贏。
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后,全球貿易體系正發生著自二戰以來最劇烈的重構。
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也將會成為全球重塑區域秩序的重要范例,以開放姿態回應“逆全球化”,從而進一步加速全球多邊合作機制的建立。
第二,雖然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與日韓經濟結構依舊具有天然的互補性。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在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具備全產業鏈優勢,同時擁有超大規模市場;
而日本在精密制造、半導體材料、高端工業設備等高附加值領域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韓國則在半導體制造、顯示面板、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占據重要市場份額。
這種垂直分工與技術梯度分布,使得三國產業關聯度極高,具備形成區域價值鏈閉環的天然條件。
自貿區的建立可優化區域供應鏈,推動三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廣泛合作,減少外部依賴。
最后,還有一個可以預想的重大意義,就是亞洲統一貨幣的推出,與美元、歐元分庭抗禮。
2023年,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再次提議設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和亞元,他認為現在已經沒有理由再依賴美元。
東盟10國雖然一直有這個想法,但他們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
如果中日韓這三個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能加入這一構想,那推出亞元便指日可待了。
而中日韓三國加上東盟十國,這個貿易總量接近全球1/3、之間貿易超過5萬億美元的地區,如果區域內都采用亞元結算,那美元在全球貿易的結算占比將大幅下降。
這會對美元霸權地位造成重大打擊。
而這也是美國見不得中日韓自貿協定達成的最主要原因。
三、自貿區建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說了這么多中日韓自貿區建立在宏觀戰略上的意義,那么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又有哪些機遇呢?
首先自貿區的建立,可讓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借助跨境電商和區域供應鏈,獲得更便捷的市場準入機會。
比如說,自貿區內關稅下降,中小企業可以更容易將產品出口到日韓市場,拓寬發展空間。
而且中日韓都在推動數字貿易發展,自貿區會加速電商服務、數字支付和數據流動的便利化,幫助國內的普通創業者和網店主更快地滲透日韓在線市場,促進“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成長。
其次,自貿區建立后,隨著貿易量的增加,將推動物流、運輸迎來一波機會。
普通人既可以提前布局中日韓間的跨境物流解決方案,包括運輸、倉儲、配送等服務,又可以嘗試跨境代運營業務。
另外,在教育和就業方面,自貿區談判也將有望推動三國學歷互認和職業資格認可,也會帶來更多的留學和出國工作機會。
而近期剛剛結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提出了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
從過去七八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逐步向拉美、東歐甚至更遠的地方拓展,未來在關稅優惠下也可以向日韓兩國轉移。
對企業“走出去”感興趣的朋友,柏年為大家準備了一份關于中國企業出海的深度研究報告,涵蓋跨境電商、消費、餐飲,以及中小企業出海,大家可以私信柏年領取。
所以,雖然中國與日韓的經濟體量早已不在一個量級,但隨著特朗普貿易戰的推進,中日韓共同建立自貿區也越發必要。
中國可以通過這個戰略構想,有效地解決美國的戰略壓力。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中日韓自貿區的成功建立也必然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時代紅利。
但是,資源是有限的,也就注定了這里面的紅利是不平等的。哪些城市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扶持,關鍵在于我們后續對最新政策的精準解讀和對經濟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
關于這一塊內容,柏年將在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里持續關注,為大家帶來最前沿的相關政策解讀和經濟形勢分析,如果你感興趣,歡迎私信柏年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