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嘉陵江實驗室正式揭牌并舉行簽約活動。嘉陵江實驗室是我市布局建設的四大重慶實驗室之一。自此,科學城將以雙重慶實驗室為戰略支點,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矩陣,也標志著科學城邁入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發展的新階段。
這意味著,科學城將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解決一批前瞻性、引領性、關鍵性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問題,集聚一批海內外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轉化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引領全市科技創新能級提升,支撐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
▲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嘉陵江實驗室。雷鍵 攝
從高空俯瞰,縉云山山腳的嘉陵江實驗室,以嘉陵江命名承載的不僅是地域標識,更被賦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任。錨定“數智+裝備”主攻方向,實驗室聚焦數智基座、關鍵部組件、核心裝備應用三大板塊,依托重慶雄厚的產業基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智能裝備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謀勢:從重慶實驗室到國家戰略支點
當天, 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在調研時指出:“要落實落細國家關于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決策部署,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圍繞超大城市治理、生命健康和低空經濟等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打造人工智能發展標志性成果。”
這句話在實驗室的規劃中具象化為清晰路徑——聚焦“416”科技創新布局中的智能裝備板塊,劍指“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實驗室的規劃中,既有芯片系統、智能感知等基礎研究,也包含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裝備等應用場景,形成“頂天立地”的創新格局。
▲實驗室正在進行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相關試驗。楊熙 攝
以航空安全平臺為例,實驗室與中國商飛的合作不止于C919的飛行安全預警,更延伸至國產大飛機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在城市安全領域,實驗室提出的“多模態大模型+混合專家”架構,讓城市攝像頭從“被動記錄”轉向“主動預警”,突破傳統傳感器監測范圍受限、遙感監測實時性不足等瓶頸,構建了全球首個城市內澇監測多模態大模型,通過城市攝像頭網絡實現全天候全場景內澇精準感知。
這種布局正在催生“1+1>2”的集群效應。在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的交叉領域,嘉陵江實驗室正努力搶占話語權。如,實驗室致力于推動機器人智能化的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的智能機器人研究平臺。攻堅面向地下空間復雜環境的機器人具身智能技術,依托重慶市獨特的山地洞資源,打造地下空間智能機器人試驗基地。在水下機器人大功率無線供電方面,突破深海能源傳輸瓶頸,通過百kW級自適應供電技術(效率超90%),支撐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推動深海資源開發自主化。在制造業具身智能機器人方面,整合多模態感知與工業云腦技術,打造國內首個自適應包裝產線系統,實現3C電子行業從人工調試向智能重構轉型,助力重慶構建電子制造智能示范基地。
這些突破并非偶然。不同于傳統科研院所的工作模式,嘉陵江實驗室從籌建之初便強調“開門搞創新”。截至目前,實驗室自主構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技術體系,率先實現感存算系統終端國產化;光纖多維感知技術支撐航空航天等高精度監測,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仿真引擎打破國外壟斷,賦能國家重大工程。
科學城將打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標志性載體,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潮涌:在內陸山城擁抱產業藍海
重慶雖不臨海,卻擁有比肩沿海城市的開放魄力和日益夯實的客觀基礎。
作為實驗室牽頭建設高校,重慶大學不僅提供頂尖科研團隊支撐,更通過“弘深學者”計劃等專項,面向全球招募計算機、機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高能級人才。目前實驗室已匯聚百人科研團隊,涵蓋芯片系統、智能感知等七大研究方向。這種“高校即智庫”的模式,讓實驗室在啟動初期即具備解決“卡脖子”技術的能力——例如,其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仿真引擎,正是依托實驗室的跨學科團隊,攻克了復雜系統虛擬驗證的算法瓶頸。
▲高精度、柔性化與智能化機器人正在演示涂膠工作。楊熙 攝
西部(重慶)科學城則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政策+產業”雙重護航。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科學城享有24條專項政策,包括對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給予補貼、對頂尖人才團隊實行“一事一議”支持等。在產業協同方面,科學城已形成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實驗室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可直接對接龍頭企業需求,助力成果實現“實驗室樣品—中試基地—生產線”的快速轉化。
當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忙碌時,十公里外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列車正穿梭不息,將東南亞的天然橡膠、南美的鋰礦資源匯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科學城毗鄰的璧山區,正加緊打造重慶璧山國際機場,其功能定位為國際貨運樞紐和區域客運樞紐,將成為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的交通樞紐、物流樞紐、產業鏈樞紐。這種高校“人才加持”、政府“政策+產業”雙重護航、“陸海空鐵”立體樞紐的組合優勢,必將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對接全球市場。
正如一位企業家在參觀實驗室后所言:“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論文和專利,而是明天就能投產的新產品、后天就能崛起的新產業。”
云巔終有踏足處,萬里何懼跬步積。
當科技創新插上開放翅膀,這座內陸山城的創新脈動,正突破地理局限。以“全球技術需求反哺本土創新”的良性循環,讓實驗室的創新成果,既扎根巴渝大地,又通向五洲四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